分享

寻访沙麓山 /郭松涛

 zqbxi 2020-09-29


2011年,古城大名于城西建五鹿公园,始知“五鹿”为大名旧称,却不知与其密切相关的沙麓山。

直到2014年配合市政协做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沙麓山”、“五鹿城”等字眼频频跃入眼帘,才发现沙麓山竟然承载着大名近三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地道的大名人,我也算是后知后觉了。

大名县城东南部的沙麓山是座沙土山,原名菹台,它的盛名远扬与皇家有关。

西周穆王周游天下,多次游历菹台。《穆天子传》卷六记载:“己巳,天子东征,舍于菹台。辛未,猎菹之兽。於是白鹿一牾(音wu)乘逸出走。天子乘渠黄之乘逐焉。天子丘之,是曰五鹿。”由于白鹿撞到(车驾),即“鹿牾”,音同“五鹿”,穆王命名此山为五鹿山。

郦道元《水经注》:黄河“东北经元城县故城西而至沙丘堰是也。”“沙丘堰”也是沙麓山的异名。

周穆王第二次来沙麓山,携其爱女 叔㛗。“乙丑,天子东征,舍于五鹿,公主坐思哭,是曰女㛗之丘。”因途中穆王宠妃盛姬病故, 叔㛗公主思念盛姬伤心痛哭,所以这座山又叫“女㛗之丘”。

叔㛗公主喜欢这座山,在沙麓山建行宫修行,死后也葬在沙麓山。后周穆王令其子率众在行宫上建了周公庙,规模巨大,雕梁画栋。因庙宇建在行宫之上,所以又称行宫庙。此庙被当地人称为东土山奶奶庙,两千多年香火不断,吸引着周围数百公里的游客慕名而至。

公元前658年,东周列国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下丢城失地,华夏诸国岌岌可危,为了抵御少数民族,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

这道防线遏制住了少数民族的进攻,沙麓山脚下的五鹿城也作为护卫中原华夏的战略要地走进了中国历史。北宋时期,朝野称大名府为“国之北门”,于是有了“北门锁钥”。其实,春秋时期,大名就是国之北门了。

十二年后,即公元前646年,一场地震降临沙麓山。《春秋》:“鲁僖公十四年八月辛卯,沙鹿山崩,阻黄河。”

这场地震灾害,使沙鹿山改称沙麓山了。此外,还引出了一个预言:“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年宜有圣女兴。’”

如卦辞所言,640年后,大名这块土地诞生了在中国历史至今仍无超越的一个家族——元城王氏。整个家族仰仗“圣女”——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而兴盛。

王政君身居后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61年,手握实权,提携王氏家族飞黄腾达,有九侯五大司马,侄子王莽顺应民意,废汉建新,元城王氏走向鼎盛。

沙麓山崩塌之后,再无昔日的巍峨险峻,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纽。

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五鹿。沙麓墟上,有几个农夫在田野劳动。他们向农夫乞食,农夫把土盛在罐子里让他们吃。重耳发怒,狐偃、赵衰却说:“这是吉利事,给咱们土,就是要有国土田地。”重耳转怒为喜,给农夫叩拜行礼,表示感谢。他们这样做,实是看出了五鹿城乃战略要地。

战国军事家孙膑利用丘陵地貌设伏马陵道,射杀庞涓,擒获魏国太子申,一战成名,世传其兵法;此地亦有大文学家出现:西晋束皙迁居沙麓山南麓,誉满天下,束皙之赋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山河嬗变,风雨飘摇,河流激荡,沙麓山就像一个老人逐步走向了他的暮年。

到了民国时期,沙麓山已经变成了几个连绵起伏的大土丘,位于南、北沙窝庙以及周边村镇附近。

2015年7月,历史文化资源调研的文字部分已基本杀青,郭主席审阅后,说:“这些历史遗迹,是需要亲历现场去看看的,——即使地貌风物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和只看资料完全不同。”

于是就有了寻访沙麓山之行。

2015年7月11日,周六,早晨有雨。就有点担心,说好的寻访沙麓山,会不会因下雨受阻?想想八年前我还在乡镇工作,“村村通公路”工程才刚开始,大部分村道都是土路,平时上班不分白天晚上、周一周日,雨雪天就是我们的天然休息日;若碰上不能推的工作,就穿雨靴步行下村,一身汗一身泥。现在好了,路方便,车方便,“雨中访沙麓”,还蛮有诗意的嘛!

细雨蒙蒙,驱车前行,一路说说笑笑,不觉间过了卫河,过了黄河故道,故道东侧隐约可见地貌起伏,郭主席说这就是沙麓山了。

转过几个村庄,我们到了沙窝庙村北。目之所及,满地的花生郁郁葱葱,果然是到了“河东”了,这里都不怎么种玉米。

向东看,三四里之外是固城村,曾是元城县治所在。

向西南方向看,隐约可见地表高低起伏,高的地方曾经是沙土岗子,也是沙麓山的遗迹。

通向石家寨村有一条渣子路,人称“官道”。 这官道早已失去昔日的繁华,成了田间小路,当年周穆王自濮阳来沙麓山游玩,或许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沿着官道进入石家寨村,支书又带我们到“大岗子”上去看,现在只是略高一点点,说到二十几年前,用夸张的语气说:“原来这个岗子大~~着呢!得有三、四层楼高。”

这里是郭主席从小长大的地方,看到一草一木都很亲切,和我们讲一些旧闻轶事,过去农村需要交公粮,沙窝庙村因为是沙土地,漏水漏肥,不长庄稼,就交“桑圪针”(一种灌木),所以当地有个顺口溜“沙窝庙,不在排”。

桑圪针和蒺藜草是完美搭档,编在一起,战场上用来做路障,人和马都受不了。

然后,指着不远处,说:“看!那就是桑圪针!”

我们跑过去,拿起手机冲着那棵浑身是刺的植物一通拍。

紧挨着高地的是一溜洼地,向东北方向迤逦而去,即是黄河古道的支流所在。

两千九百多年前,周穆王带着公主游览黄河,驶过的应是这段河道吧?要不然怎么能路过风景秀美的沙麓山?

公主在此修炼期间视察民情,行善爱民,报请周穆王亲临南方修河治水,三下北方帮助百姓植树种田,减免田税,助人成家立业。百姓感恩于她,纷纷来行宫庙叩头致谢 。每逢农历二月十三和十月初一庙会时,江南、东北和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人们慕名来赶会、游玩,很是兴盛。

至明朝末年,此庙破旧,永乐皇帝重修行宫庙,主体工程大部分完成时,明朝灭亡,清朝接着修建。

当时善男信女前往泰山朝拜,路途遥远,来往非常不便,于是建造行宫,将碧霞元君“请”过来,免去旅途之苦。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泰山老母”,周公庙也被称作“泰山行宫庙”、“东土山庙”。人们不察,误将周穆王行宫当做泰山行宫,误将叔㛗公主当做碧霞元君。

范鉴古《沙丘堰记》:“东土山者,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谓沙丘堰,大河所经,以沙麓山而名。又周穆王女叔㛗曾居此,亦称女㛗丘,皆是物也。……其地西为黄河故道,东南距南沙麓山四五里,其上庙貌巍峨,神像庄严,俗称泰山奶奶,每岁阴历二月中有香火会,盖始必因叔㛗而起,后误,随俗称以为泰山奶奶云。”

庙址占地近50亩,庙内植松、柏百棵。坐西朝东,三个大红门,黄色铜钉,中间大红门上有金字木匾,上写“周宫庙”三个大字。三个大门里面分别是南殿、正殿和北殿。

院两侧各有一座两层建筑,北侧为钟楼,南侧为鼓楼,分别有大铁钟一个和大鼓一面,每逢初一、十五道人撞钟击鼓。

庙院砖铺地,两侧是四排各五间的廊房,廊房西头中间是个香炉楼,里边有个大铁香炉,供香客烧香放钱。香炉楼西是石碑林,其中有两座大透灵石碑,带碑楼,两边又是南北廊房。石碑林往西是正大殿,建筑在土山台上,殿高一丈五尺。

台阶由32级大青石组成,中间有盘龙祥云浮雕图案,台阶两边是一尺半高的青滑石,由于表面被长期摩挲以及小孩子爬上爬下而变得异常光滑。

从台阶上去是正大殿的大红门,门里就是宽大的前殿,地用石铺,殿西墙处正中坐着各三尊精塑的奶奶泥塑像,墙上绘有鲜艳的壁画。中间两根柱子都是雕刻的金龙,仿京城皇宫建筑。前殿两侧是砖铺地的道路,通向西边的后殿。后殿南北两侧是两层四间小楼,塑有神像,分别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后殿主楼为两层建筑,周文王、周武王、周穆王三位皇帝坐中间,其他神像作陪,楼上有南大门和北大门,设有往南、北大殿的吊桥。南北大殿各有房屋五间,两殿都有面向东的红门。

此庙建筑是依照故宫建筑风格,全是雕梁画柱,金砖绿瓦,壁画精美,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

我们从石家寨村的东头走到西头,看到了这个香火盛大的泰山行宫庙。

与明清时期建造的那座古庙相比,今天的泰山行宫庙显得有些朴素。走进庙门,首先进入前院,迎面看到一座山门坐落于高台之上,台阶下树立着五座石碑,其中四座都是文革之后所立,另外一座石碑温润如玉、光可鉴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此碑正是明清时期的大透灵碑,这样的透灵碑还有一座,现存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碑上记载清康熙年间《泰山行宫庙碑记》,早已破旧不堪,字迹难以分辨,好在当地文保组2004年刚发掘出该庙碑时及时将上面的字迹拓下。

院中南北各有一溜小房,其中北屋的西边三间房曾是郭主席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原来这座庙在建国后作过小学校,渐发展为初中、高中,为当地培养了很多人才,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毁,仅遗留部分古迹。

山门北侧有上坡的道路,通向正大殿,正大殿分为前后两殿,两殿之间南北各有耳房,南塑“千里眼”,北塑“顺风耳”,后殿为主殿,有上下两层,高于前殿。前殿供奉泰山奶奶,后殿供奉玉皇大帝。

虽然庙宇已部分修复,面目可见,但远远达不到原来水平,南殿、北殿、吊桥、钟鼓楼等都不复存在。看到地上散落着残缺不全的琉璃瓦、石墩、石雕,联想到当年庙宇的恢宏气势,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但时至今日,东土山庙会香火依旧,远近闻名,很多人不远千里来此还愿,祈求平安。有人在这里打善鼓,跳大神,更多的人们则来到这里交易、购物,或与亲友团聚。神圣的东土山,不灭的香火会,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着沙麓山的历史,也将见证沙麓山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