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沟通秘籍①丨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四通书斋19 2020-09-29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十点亲子共读栏目。

小十点从今天起推出5期「亲子沟通」系列共读节目。当孩子不想听到父母说出那些他不爱听的话,他就会拒绝沟通,甚至想要逃离。而父母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时,亲子关系就能回归正常,改变从“沟通”做起。

希望通过这5期的学习,能够帮助家长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拉近与孩子的关系。


文 | 泡芙 · 主播 | 安东尼

本文首发小十点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孩子做错了事,好好说他不改,批评他更听不进去,闹到最后就是个急赤白脸,毫无作用。

为什么父母总是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呢?

其实,纵观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处理方式,无非就是说理、批评,甚至打骂。

面对孩子时,我们总忍不住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一旦孩子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不正确的”,就要以过来人的身份把孩子拉回正道。

但是这样真的能起效果吗?

在家长的“权威”之下,孩子可能会惧怕,可能会退缩,可能会暂时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他们的内心却永远无法真正认同,甚至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当父母站在权威的位置上认定孩子是“错”的时候,无形之间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给孩子施加了一份压力。

这份压力会激活孩子的应激系统,让孩子产生“逃避”或“反抗”的情绪。

他会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壳里抵抗外界的压力,根本听不进父母的话,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的苦口婆心或者威逼利诱,都在不断地把孩子推得更远,而父母的声音在孩子耳边,也变得更轻。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只能体会到咄咄逼人的伤害。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想让父母的话,孩子能乐于听;那孩子的心,父母就要用心听。

那么,孩子犯错时,究竟应该怎么与孩子沟通,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呢?

就事论事,不对孩子做批判

我经常能看到,有的时候孩子只做错了一件小事,父母的批评却能从一件事引申到许多事。

比如,孩子只是不小心踢翻了垃圾桶,妈妈就能从踢翻垃圾桶说到孩子不讲卫生、玩具乱丢、房间从来不收拾也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最后,妈妈就会下结论:你这孩子就知道添乱,什么也做不好。

试想,原本只是粗心大意犯错的孩子,内心本来有些内疚,却被妈妈喋喋不休地指责,他是会认真听进妈妈的话,觉得自己真的需要改正,还是根本听不下去,只想赶快结束这场“酷刑”?

孩子犯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做错了事,那就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不要将做错事升级为“做错人”。

踢翻垃圾桶,就让孩子下次注意些,小心些,带着孩子把垃圾清理干净就好了。

和孩子平等交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共情,是父母理解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当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无助与害怕,包容孩子的错误,以平等的角度和孩子交流。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明白他所犯的错误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麻烦。

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与其指责他调皮不懂事,不如告诉他:“妈妈平时收拾家里很辛苦的。”

或者带着他一起收拾一次,让他亲身体验做错事带来的麻烦,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坚守原则,是孩子建立是非观的开始

经常能看到这两种情况:

孩子做了好事,奖励他去游乐园,却因为做错了别的事而出尔反尔;

或者孩子做错了事批评一通,最后还是父母收拾烂摊子,对孩子无关痛痒。

前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可以轻易改变,从而对父母丧失信任;

后者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免疫心理,说就说呗,反正我不听也没事。

因此孩子犯错后,如果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就一定要执行;

同样,当孩子改正了错误,就一定要既往不咎。

只有在父母身上看到原则和底线,孩子心中才会有一把尺衡量自己。

如果你愿意改变沟通方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别忘记点个“在看”

-作者-

泡芙,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