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迷局】武银虎 三状元故里争议和见解

 棣华堂 2020-09-29

以史为证明

三状元故里争议见解

             ----对武氏三状元故里争议的见解

我姓武,但不是陵川东关人。因为我姓武,所以有许多熟人给我介绍有关武氏三状元故里争议的事宜。

关于三状元故里争议,是由陵川县平城镇南召村印发的《南召文庙 状元之乡》(简称文庙画册)一画册所引发。现根据我手头所掌握的南召文庙画册和《武氏三状元故里东关“三元巷”》(简称三元巷)、《陵川东关武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考》(简称历史渊源考)两篇文章,浅谈本人见解。

一、天贵的两篇文章

史实为证,就是以历史事实为证据。

武天贵先生写的三元巷一文,有关状元街建筑有18处,现保存较完好的除武氏祠堂忠陵堂改建作他用外,还有8处,三元世家现存较完整的匾额有10件,并有根据资料遗迹整理的“金代东关三元巷平面示意图”,现状元阁东墙上嵌匾“山川毓秀”、西墙上嵌明代刻字“三状元故里”,状元阁彩绘局部、三元巷及“武氏三状元故里石碑”、“三元世家”外貌实物照片,以及金代前三元巷为海山巷。所有实物照片和历史资料且出自有据。

武天贵先生三元巷一文所列并非主观想像。在他写的历史渊源考一文中,归结有6点依据。其中:第二点有“武氏家谱”五代十国时期现三元巷就已经发展为海山巷,金代改名为三元巷;清乾隆四十三年八修《陵川县新志》和清光绪八年《陵川县新志》所绘制的陵川县关厢图谱都明确标注“武氏三状元故里”的地理位置县城东;明嘉清年代名人所写的“毓秀台阁记”和亲书“三状元故里”石匾一块;金代名人元好问书写的“武氏三状元故里”石碑。第三点《山西通志》、《泽州府志》、《光绪新志》中记载有金章帝赐匾“三状元第”。第四点现存的武家状元主院“三元世家”有金代、清代名人题写匾额、题字。第六点中有唐墓、马圪当腰带村“武氏家庙”石碑、东关武家宋代老墓、民国《县志》。

二、文庙画册

由杨书彦和郞贵法二先生编写的文庙画册,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宣传南召文庙,二是自说南召是陵川武氏先祖所在地和武氏三状元故里。

(一)宣传介绍文庙。文庙画册中所列实物照片均为充实阐述两大内容。在介绍文庙内容中,有名人题诗、题字、文庙内外实景照、群众祭奠参观照及庙内木雕、石雕、壁雕、戏雕等27件及木刻仪像数尊,还有赵清海露布遗迹等实物照片,图文并茂。以数篇文章、诗赋和大量实物照片反映出现召文庙规模之大,气势恢宏。以大量史实证明南召文庙,如专家鉴定认为:其建筑大多保留金元架构,气势宏伟,是太行地区一座建筑年代最早、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村级文庙。称之为“太行第一庙”当仁不让,当之无愧。南召文庙,不仅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而且是儒学道德的一处圣地,很值得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参观竭拜,为此将南召文庙定为陵川一大旅游景点,对促进发展本县旅游业会有积极意义。

(二)自圆其说武氏先祖和三状元故里。画册中除大篇幅介绍宣传文庙古迹外,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自说陵川武姓先祖所在地和三状元故里,是南召?若归为南召,南召即称为状元之乡。正是这一所谓自说才引发出武氏三状元故里之争议。

在画册第5页有三状元仪像,在“寻梅探梦篇”中有南召武氏家庙梦梅堂、南召文庙明万历十六年修茸石碑、保存的民国时期武氏家谱实物照和11幅武氏先祖仪像照,且配有01至10篇幅文字、武氏精神、题外话和附武尔珍:《我的一段回忆》。所列图文目的就是对外宣传武氏先祖是南召,以此推论“三状元故里”应为南召。

对这部分内容,笔者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是归纳武氏主要三点精神:坚守祖宗信念,世代传承;坚持儒学传统文化精神;注重教育子女,保持良好家风。我是武姓后人,初看文庙画册,即被这三点精神所吸引,并认真对照自己家族及本人家庭是否继承保持了武氏精神。否定的是不应以只字拼筹文字内容,自圆其说。在“武氏精神”结尾一段:争抢名人,以立名牌,无可厚非,只能自圆其说,完全可以各说各的。自圆其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能以争抢名人,以立品牌为由,牵强附会宣传自我。对历史名人,应该尊重历史,以据为证,如果缺乏史料实证,扭曲历史,则会给人以误导。若只是说说而已不引发争议,倒也罢了。若引发争议,轻则双方争议、争吵、争斗,会伤害武姓后人情感和谐;重则引起法律诉讼,败诉者会落侵权罪名,承担法律责任。

三、先祖之地不必争,状元故里必须争

由文庙画册引发争议有二,一是争陵川武氏先祖之地,二是三状元故里。先祖之地,东关说是东关,南召说是南召,我认为没必要去争,其意义不大。因为先祖武白籍贯无据可查;武黄移居的具体原由和时间也无确凿史料为证。作为武姓后人,先祖很多,只是以哪一分支而论。

三状元故里与先祖不同,故里、之乡是指空间中的具体地理位置。

从武天贵的两篇文章看出,既有大量实物照片,又有山西、泽州、陵川县志及许多史料为据,在此不再多叙。有必要再叙的就是:1、金章帝赐匾“三元第”最早、最接近于实;2、明朝嘉靖年代陵川东关举人,状元后裔所写的《毓秀台阁记》里记述:“在吾东城,时则有若远祖明甫一门以三状元盛”,与金代时期最近,距三状元第及时间越近的史料越真实。有金帝赐匾,有明代名人所写阁记,更不必说清代有关史料所记载,可以肯定三状元故里是东关,而不在南召。

文庙画册有两处自圆其说,一是先祖之地,二是状元出生地。

画册第74页有:东关的武继周、武兴周二位以南召社首的名义参与了“修建领导组”一句,以此认为南召是陵川武氏先祖之地。这一自圆其说,是牵强附会。修庙、修路、架桥、修建学校,都为善举,凡有善心者,或参与、或捐款。我亲自看过不少庙宇重修的石碑,所记社首中有本村人氏,也有外村、外地人氏。正如现在的一些大型活动、项目的筹备领导组成员,有挂名领导、社会名人、大笔款项捐助人,怎么能以社首参与就肯定是认先祖呢?因我的观点是先祖之地不必争,在此只是针对自圆其说。

画册第73页03武氏三状元出生地一篇文字叙述,其中在《武明甫》中记载段最后一句,所以,从南召搬进城里居住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这段文字叙述的依据就是“县城”二字。县城作为普通百姓的习惯用语,是随社会发展而随之变化的,这一道理凡现四、五十岁的人都知道。过去乡下人去县城,习惯说去县,而不是说去县城。县与城给人的概念是两个意思,县是指县衙所在地,城只指以城河、城墙、城门为界,内为城繁华,外是关冷落。习惯于县城一说,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区域扩大后,才将县与城并一而说。我村距县5华里,位于县城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凡去县城者,别人问去哪呢?只说上县或去县,从不说去县城。对东西南北四关的人而言,进城门才是进城。我家过去在东、南、北关有亲戚,那时我去这三关亲戚家,一看想见或看的人不在,就问他或她去哪了?如果是去城内,回答就是进城了,一会就会回来,可见过去百姓所说县与城有别,并非指现在的县城,城外四关绝对不说城。所以不能、也不可将“在县城东北的土山处修建一处房子,”视为“从南召搬进城里居住”。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百姓习惯用语演进变化,自以为是地自圆其说,我认为是太有点牵强附会。再说,文庙画册中只是以自圆其说,而无任何一点武氏三状元的史实为证,怎能称状元之乡?

天贵先生写的三元巷一文续中,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拆迁时的“三元巷阁”及“武氏三状元故里”碑实物照。自我从小去县,以及在城关高小和陵川一中上学时,对三元巷阁记的很清楚,虽然破旧,但“三元巷”三字清晰,旁边“武氏三状元”碑也记得,在此阁旁还有个井与一户人家。对状元阁上的“三元巷”三字及碑,不仅我记得,就是南召村现在五、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都会记忆犹新。这一实证充分证明武氏三状元故里在东关。另外在“武公山(五谷山)”文章中有与文庙画册中相同引用“旋里,筑室于县东北高阜处,匾曰:乐天园”,文字语言一样,但引用意思差别之大。一方“县”指县府(城内),一方将“县”以现代习惯说成是县城。试想,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乃至改革开放前的百姓习惯用语怎能与现代习惯相题并论?

有关武氏三状元故里属地为东关,有史实为证,无可非议。倘若自圆其说、各说各的,必将会在陵川武姓后人群族中引发争议、争吵、争斗、不和。倘若混晓是非、出现两个“武氏三状元故里”,不仅在陵川本地引发天大笑话,而且会给陵川开发旅游业造成极大阻碍,同时也会给外地游客留下诸多负面影响,严重损害陵川形象。所以武氏三状元故里必须争。

争,不能各说各的,自圆其说。必须以现有关历史资料,如省志、府志、县志及有关史料为依据,同时出据有关实物照片。

以上所述,是一位非东关武姓后人对武氏三状元故里争议的见解,如有不同观点,热忱欢迎交流,也愿与文庙画册编者切嗟。最后衷心希望东关、南召武姓后人弃争而和,以三状元故里和文庙强强联合,开发陵川旅游业。

              陵川县崇文镇沙上头行政村南窑上自然村  武银虎

                              0一七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治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