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民俗】秦文堂:话说小年

 棣华堂 2020-09-29

话说小年

话说小年

                          文/秦文堂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称作小年。整个春节活动从此便拉开了序幕,一直到过了年,再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节日之长,花样之多,热情之高。中国人只所以把过年叫做“过大年”,可能与节日的时间长、项目多有一定关系。而作为序幕的二十三小年,其主要活动是祭灶神。另外,在此期间,扫陈灰也是一项大的活动,只是时间掌握上稍微灵活。

        所谓扫陈灰,实际上就是大力清理住宅环境卫生。在过去的岁月里,扫陈灰的这一天,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起的早,一家男女老少都出动,把家里的缸缸坛坛、家具铺盖都要搬到院子里去,房梁顶棚,四壁门窗,灶台睡炕,用具衣物,都要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那时候,农村居住条件很差,很少看到一座新房子,都是一些破旧不堪的老房子,烧的是煤火,外边土院土路,房子封闭又不好,七窟窿八透气。一年下来,顶棚上的灰尘就有一铜钱厚,火灰土灰都结成线状的东西,一丝一缕垂下来,四壁被灶烟熏的黑乎乎的,墙角到处都是蜘蛛网。一年清扫一次,那灰尘“陈”的都辣鼻呛眼。一家人整整忙一天,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天黑了才往家里搬东西。家家都是这样,没什么奇怪或者不好意思的。

        据古代神话志怪小说《拾遗记》记载,扫陈灰的风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本是当时先民的一种驱鬼避疫,祈求安康的仪式,延续到后来,逐步演变成一次实实在在的垃圾清扫活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谐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无论国画,还是瓷器上的绘画,大都表达一种谐音文化,如:“花瓶”和“鹌鹑”组合起来意为“平安”,一只“蝙蝠”一枚“铜钱”放在一起,代表着“福到眼前”,“鸡”意为“吉祥”,“鱼”意为“年年有余”等等。说到扫陈灰,因“尘”与“陈”谐音,“灰”与“晦气”中的“晦”谐音。故扫陈灰也就是把陈旧和晦气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人的居住环境内的垃圾土尘、陈年污垢,也指过去一年中遇到的不顺和倒霉不快的事情。所以,提到文化层面,有除旧迎新、追求美好之意。

        过小年最大的事是祭灶神,即祭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要烧香磕头上贡品。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神的旨意,人的生产生活也是被神掌控着的。所以,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灵,并杜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民间传说,灶神要在二十三这天晚上,到玉帝那里去,向玉帝报告过去的一年间,人世间发生的大事小事、坏事好事、哪些人哪些事,相当于现在下面的领导向上级述职,玉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对凡间的人和事作出赏与罚,算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人一旦被灶神上告有罪过,上天是要折人的阳寿的。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里,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话。“算”指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司命就是掌管生死的神。也就是说,灶神告你轻罪要减阳寿一百天,重罪要减阳寿十二年,这些足可见灶神上天报告之厉害。所以,人们就特别在意灶神的汇报,希望它报喜不报忧,祭灶神这一祭祀活动便应运而生了,祭祀的目的也非常明确。

        其实,祭灶神这一风俗,历史悠久。据一些文章说,灶老爷在夏朝就已经有了,是民间非常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也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就是说“与其去讨好奥神,还不如去讨好灶神”。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中国古代汉族经学著作《经说》里,将灶神说成是“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的神仙。虽然是朔日上天,不是二十三,但足见其位高权重。不知什么时候,在一辈又一辈传播中,增删演变,灶神成了现在的两位神仙,即灶君爷爷和灶君奶奶。我们陵川民间祭祀的就是这两位神仙,神位设在厨房,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中间是灶君夫妇的神像,神像边画两匹马作为神仙的坐骑。两边配有专门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横批一样,都是“一家之主”。从这些对联起码可以看出这么三点:一是人们对灶君老爷在人间地位的推崇和敬畏;二是祭祀的目的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灶君老爷上天述职的具体起止时间。

        祭祀用的贡品是芝麻糖,是口感既香又甜又粘的一种食物,简称麻糖,有的地方干脆叫祭灶糖。这种糖是一种祭灶专用糖,平时是没人制作和销售的,它先是用粮食做成饴糖,然后做成各种形状,长条形的居多,再在外边粘上芝麻,小孩子很爱吃。有一首民谣是这么说的:“灶王爷本姓张,两盘麻糖三柱香”,真实的描述了祭灶神的具体方式和所用贡品。至于说灶王爷姓张,可能是民间认同了《酉阳杂俎·诺皋记上》里的说法:“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实,灶神到底原来是什么人,传说不一,《淮南子·氾论》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太平御览》卷百八十六引《淮南子》佚文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这说明灶神原是上古的帝王。还有的学者认为灶神就是灶头边常见的蟑螂。袁珂在《神话论文集·漫话灶神和祭灶》中说:“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以为神物(或鬼物),崇而祀之”。至于范成大《祭灶词》中刻画的灶神,却是一位耳朵软又贪吃的好好老头。传说之多,千奇百怪。其实,不需要考证什么,传说终究是传说,在科学落后的古代,什么都可以臆造想象出来。至于民谣,在描述真实生活的同时,念起来顺口,便于流传就好。那为什么用芝麻糖作为祭品呢?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芝麻糖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替人多美言几句,福降人间;另一说芝麻糖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嘴,使他告人的话说不出口,免得给人间造成灾难。虽然这两种解释都是为人间祈福,但我对第一种说法比较认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甜代表着甜言蜜语,甜甜美美,又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的处事之道,化解矛盾,不搞激化。中国人大喜的日子喜穿大红色,代表日子红火,社会和谐,国运昌盛。和“甜”代表的是同一种文化,同一个道理。而第二种说法,有悖于常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人们对神灵只有敬畏,不敢亵渎。所以,可以断定,没有人敢去那么想,也更不敢去那样做,利用对神灵进行“粘糖封口”的恶作剧,而得到既定目的,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教化,也不是善良之人所为。

        中国之大,风俗之多。同样的一件事,各地各方不可能一样。《经说》里记载的是,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也就是“每月朔日,…夜半奏上天曹”,所以民间祭灶的日期,历来不太统一,有腊月的,还有正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人们思维的改变,文化的融合,故事也一直在变。也可能是为了统一好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故事,改变成了每年上天禀报一次,也把时间固定在了腊月二十三日,而不是所谓的“朔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但南方的一些地区祭灶神仍然是在腊月二十四。我们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据有的朋友说,也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这可能是传承了民国时期祭灶的“官三、民四”的风俗。

        自古以来,祭灶神的文化始终没有断层,只是各地略有不同。在北方,腊月二十三虽然是雷打不动的小年,但也不是非要这一天扫陈灰不可,主要是提示人们要过年了,快快打扫卫生吧!干干净净过新年。至于祭灶那可不能马虎,必须在这一天进行。也就是说,人的事可以机动掌握,神的事必须板上钉钉。北方各地流传千百年的民谣就很能说明问题。比如:

        北京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陕西的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去磕头。

        东北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再来看看我们本地的民谣: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蒸馍馍,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些民谣,基本上都是当时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相比较起来,北方各地,大同小异。二十三都是祭灶神,并且贡品是一样的,扫陈灰安排在二十四,办年货就更有自由和机动性。事实上,我们陵川的民间风俗,除了二十三过小年必须祭祀灶君老爷外,其它都是可以随意安排的,和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风俗是一样的,也基本按照了民谣中说的步骤,进行过年的准备。

        我们晋东南地区,过去还流行祭灶神这一天吃炒玉米的习俗,好多地区也流行吃饺子。民谣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 一锅倒”的说法。我想,那可能是物质匮乏时的产物,因为买芝麻糖是要花钱的,晋东南地区是盛产玉米的地方,所以就用糖稀做成的炒玉米团来祭灶,糖稀粘玉米和芝麻糖有相似之处,都是香甜和粘,作为芝麻糖的替代品很合适。神“吃”了之后人再吃,经济上很合算。做法是,先将玉米炒熟,趁热放在用胡萝卜或者红薯熬成的糖稀里,稍微冷却一下,玉米粘着糖稀就有了可塑性,把炒玉米粘合起来,用手捏成一个个球状,看着馋人,吃起来香甜酥脆。

        过了二十三,离过年也就是一周的时间,各项准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过大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民间有两首民谣说的很清楚。“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既反映了时间上离过年很近了,又反映了儿童对过年的急切期盼。还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反映的也是小年过后,大年来到。以及各年龄段的人不同的需求,以及对于年货准备的最低需求。

         在我们农村,腊月里娶媳妇办喜事的特别多。不需要选择什么黄道吉日,称之为“赶乱婚”。其实,原来不是这样的,“赶乱婚”仅限于小年以后的几天时间,老百姓认为,过了小年,各路神仙都上天了,到初一五更才要再回人间,这段时间没神仙管事,百无禁忌,一切事情可以自由安排。后来逐步过渡到进入腊月就可以凭自己的想法安排了,所以,整个腊月都成了“赶乱婚”。很多人家趁这时候下聘礼,办喜事,为家庭增加了人气喜气。过年的时候,街坊邻居还要请新媳妇到家坐坐,吃点饭,相互认识一下。那时候人虽穷,但礼数周到。小夫妻也要到各位长辈家走亲戚、拜长辈,喜气洋洋,给很多家庭增添了别样的温暖,使年味儿更加浓烈,也成了过大年的又一道风景。

       总体说来,小年就是过日子和过年的一道分界线。小年过后,人们都忙活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年的味道,且越来越浓。能干的男人,手巧的女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糊窗,糊墙,剪窗花,写中堂,写对联,拓饦,蒸花馍,蒸枣山,炸贡品,剁饺子,购年货,做新衣,理发,洗脚等等,事情特别多。一家大小,各施其职,邻里乡亲,相互帮助。人人喜气洋洋,天地间一派祥和。只等红红的对联贴起来,旺旺的年火烧起来,震天的鞭炮响起来,新年的钟声敲起来。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安康!

                                                                              2018.2.2.于陵川

图片源于网络

秦文堂,号浅水一湾,自由人。人生两大爱好:文学与收藏。玩文字,怕褒不怕贬,铅华洗尽,视名利为浮云; 搞收藏,玩物不丧志,醒智开悟,把金钱付清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