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花堂 民俗】都丽:走亲戚

 棣华堂 2020-09-29

走亲戚

对于过年来讲,走亲戚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就像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初一早上的年火,都是属于春节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

走亲戚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其出现是有一定历史文化原因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文化,家族大的甚至有严格的族谱和家规,同一个姓氏下的几代人,无论男女老少,长幼尊卑,皆能对本家族的发展脉络和兴衰诸事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亲戚之间通过在节日里相互走访,既利于彼此联络感情,又能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说到底,走亲戚是中国人重视亲情的一种集中体现。

在春节这样举国欢庆的节日里,走亲串友更能反映中国人对亲情的眷恋和向往,是节日的重要仪式和文化符号。亲戚多的,走得匆忙,走得着急,亲戚少的呢,走得从容,走得淡定。但无论亲疏远近,都会安排时间,特意登门拜访,并带去一定的礼品来表达节日的问候。

一般来说,大年初二伊始,走亲戚的序幕便会正式拉开。走亲戚会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引起小规模的人口迁移,赶上出行高峰的时候,还会造成交通拥堵现象。关于走亲戚的时间安排,过去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一些地方也认为“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按照本地风俗,一般是初二初三拜姥姥、舅舅,初四拜丈母娘,其他亲戚可在初五以后依次拜访。走亲戚的活动可以从初二持续到正月十五,届时大人小孩全家出动,特别是一些长年在外工作的人,更要借此机会与亲友见一面,叙一叙。

待亲戚的人往往十分热情,来者皆是客,好吃好喝招待是必然的。男人会拿出珍藏的好酒,与客人对饮,推杯换盏间,畅述一年来的工作和经历;女人们会积极操办饭菜,一起闲话家常,你一言我一语,有着永远也聊不完的家庭话题;最快乐的是小孩子,给长辈磕头作揖领压岁钱,彼此分享玩具和糖果,屋子里满是他们叽叽喳喳的嬉闹声……

很多人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然而并非可以一概而论,对于一些怀旧和感性的人来说,心底还是对其有所期盼的。一年里,彼此虽为亲人,但真正经常保持联系的却很少。平日里大家忙于工作、学业,即使偶有联系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情况居多。久居城里的人习惯了城市机械麻木快节奏的生活,看腻了钢筋水泥混凝土搭建的楼宇建筑,更希望能借着走亲戚的机会,再去看看记忆中的山村,去探望那些还留守农村的老辈人,问一问身体可否好,看一看生活有何变样。 

近几年,走亲戚越来越方便了。一方面是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买了车,人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靠走路和班车出行;另一方面,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过去坑洼泥泞的土路不复存在,人们的出行更安全,出行的心情也更愉悦了。尤记得少时走亲戚,当时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农用三轮车,几家亲戚常常需要商量同一个日子,拼车去同一门亲戚家出发需趁早,因为要在天黑前赶回来,遇上天气不好或是时间晚了,还要留宿在亲戚家。正月里的天气依然寒冷无比,大家蜷缩在车斗里,头裹围巾,彼此紧紧相依,北风在耳畔呼啸而过,全身已然冷到毫无知觉,即使是戴了手套,手指也冻得没法动弹。这样印象中的走亲戚,虽然有点痛苦,但始终不会阻挡大家年复一年的热情。

走亲访友,带点礼品是应有的礼节。过去年月,半袋面粉,二斤猪肉,几斤鸡蛋,都可以算作一份春节贺礼。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临走时候,主人把家里制作的面食,诸如点心、饦、黄蒸等放一些客人篮子里,当做回礼。一来一往之间,送的是东西,体现的是亲情。现如今,回礼的习俗不多见了,没人会在乎各色习以为常的食品,人们好似忘记了礼的真正意义,就在那一来一往之间那看似麻烦,实则有无限内涵的交换里。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从过去自家制作的面食、自家产的肉类到如今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奶制品和烟酒,礼品越来越高档,也越来越精致。消费水平的提升代入到传统节日里,多了一些便捷,少了一份独特的品味。相信如果能将礼品换成书籍、鲜花、土特产品等具有新意的东西,走亲访友会更有内涵和意义,而走亲戚的传统习俗也能在时代的变迁中,绽放出新的节日异彩。

图片源于网络

走亲访友,带点礼品是应有的礼节。过去年月,半袋面粉,二斤猪肉,几斤鸡蛋,都可以算作一份春节贺礼。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临走时候,主人把家里制作的面食,诸如点心、饦、黄蒸等放一些客人篮子里,当做回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