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亲戚

 潍坊北海道 2021-08-31

作者|张振东

       本地有春节、中秋节串门走亲戚的习俗。老百姓的眼中,春节最受重视,串门走亲戚必不可少。以前的中秋节没有法定假期,加上正是秋收的忙碌时节,大家走亲戚会限于很小的一个范围,例如出嫁的女儿八月十五前回家看父母,侄子侄女八月十六去看姑姑等等。所以即使中秋节不去串门,也没有亲戚挑理儿。近些年有了中秋假期,走亲戚探望老人的习俗也越来越浓了。

       特别是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并至,形成了八天的小长假。期间,除了安排其他的假期活动之外,专门拿出时间去串门走亲戚,探望长辈。和妻子一起驾车,先后去寒亭、安丘、坊子和老家,七、八个门子,不用两天就转了下来。每到一家,从进门到出门,能坐下来说话拉呱,最长的时间超不出半小时。实际上,这种串门儿方式也不是一年了,近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仅是中秋,春节也是如此。这些年老人们也似乎习惯了这种方式,尽管嘴上说着,好几回儿都不住下,今儿中午不许走了,一定住下吃个饭……,其实心里也明白,客人大多是不会住下的。我们所经历的,绝不是个例,平时大家交流起来,多数人是这样的。

       串门的第二天,串完了最后一个门儿,已过了晌午。在往家赶的路上,边开车边和妻子随口聊起现在这种走亲戚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普遍存在,老人们也逐渐被动接受了。即便是一年盼着后生晚辈来家坐坐,说说话,拉拉呱,吃顿家常饭,这些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小事好像成了奢望。走亲戚更像是一固有形式,形式味道重了,内涵就缺失了不少。大多数的人也似乎是为了完成“走”的任务,大多数时间是在 “赶路”。亲戚之间,由于交流的越来越少,“亲”的成分似乎就逐渐变淡。

       说到这里,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些联想,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的情景,到了亲戚家,一去就是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说话拉呱、吃饭玩耍,直到太阳落山时才恋恋不舍的离去,主人家送出很远很远,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有的还要住上个三两天,尽情享受节日相聚的乐趣,浓浓的亲情充斥其间。两者对比的话,估计大多数的人都会有同感:那才叫走亲戚呢!当时是感觉不出来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很慢,慢的让我们一生都能追忆回味。

       汽车还在路上跑着,尽管过了晌午,宽阔的路面上还是因为车辆多而时不时的产生着拥堵。大家都急驰火燎、心烦气燥的各自忙着“赶路”,因为道路拥堵而抱怨。以前串门主要是靠步行,条件好的骑着自行车,一辆“大金鹿”可以驮上四个人。裹脚的老太太出门,由年轻人用独轮小车推着,老太太坐在车的一边,另一边坐个小孩子,或是放着“大箢篼”,来保持小车的左右平衡。还有的人家会套上马车,婶子大娘、姑娘媳妇加上小孩儿坐满一车,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呈现着节日欢乐喜庆的味道。

       在生活富裕、物资丰富的年代,准备走亲戚的礼品很省事,超市买上各种礼品装满后备箱,主要有花生油、鸡蛋、牛奶、茶酒及各种礼盒。在遍布城乡的大小超市,这些礼品随处可以买到。每到一家,放下三两样,既方便又快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走亲戚的礼品要准备好长的时间,有的人家进了腊月门儿就开始着手。在农村,五天一个集,这是大伙儿主要的物品采购地点。进了“腊月门儿”就叫“赶年集儿”,除购买一家节日所需之外,还要准备走亲戚的物品。走亲戚的物品一般是桃酥、饼干之类的点心,也有苹果、罐头、猪肉等稀罕物。但受条件所限,采购的量都不大,能割上二三斤猪肉,称上四五斤点心,买上三两个罐头、二三十个苹果的人家就算是富裕户。但这些物品走亲戚还是不够的,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动手准备。自己准备的礼品,最常见的莫过于大锅灶蒸出来的白面“大饽饽”。

       这些买来的和自加工的物品相互组合搭配,放进 “大箢篼”里,上面盖上雪白崭新的笼布。或是放进黑色的皮包里,拉上拉锁,显得很时髦。也有用网兜提着的,还有用竹篮子的。出门的前一晚就要收拾好,早上出门,提挎着上路。需要特别提及的一点是,在那个年代,出门的礼品更多是象征性的,不像是现在,手里提的东西会全部放下,主客之间从不会在放不放或是放多少上产生纠结。但是,那个年代串门,东西是不会全部放下的。即便是客人留下一些,主家也会再添上一点回赠,说是“压着箢篼”。客人临走前,执意多留一点东西,主家坚决不让多留,因相互辞让夺来夺去,俗称“夺箢篼”。所以,小时候最不愿意经历的就是这个场景,总觉得场面有些尴尬。

       相比以前,现在人们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生活的富裕,也悄悄改变着一些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走亲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时代变化的趋势总是向好发展,对比过去,回忆从前,只是想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不能因为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淡漠了亲情。

                                                            2020年12月2日夜

       ——本文刊载于2020年《北海道》冬季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