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走亲戚

 冬歌文苑 2023-01-24 发布于北京

走亲戚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超市年货琳琅满目。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此时,小时候家乡的年味就会飘然而至,那走亲戚的场景也时常在脑海重现。

年初二的早晨,天刚蒙蒙亮,街头巷尾就会传来“啪、啪”零零星星寓意着出门大吉的放炮声,这是外甥到舅舅家拜年去了。初二早上外甥给舅舅拜年,似乎成了家乡约定俗成的规矩。从此也拉开了一年一度隆重的过年走亲戚的序幕。

小时候,家里亲戚多,舅舅、姨姨、姑姑,还有奶奶的娘家亲戚,爷爷的姐姐妹妹,再加上相互走动的干亲戚(指父母认下的干儿子、干女儿),父亲关系要好的老朋友,算下来大概有十几家。从年初二开始,要走到临近正月十五才能走完。走亲戚也有个大概顺序,一般是初二舅舅家,初三初四姑姑、姨姨家,初五以后是表叔表姑等相对“远”一点的亲戚。

走亲戚要带礼品,年前精心准备的年货更多的就在于此。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礼品简单。家乡人走亲戚都会带一个竹篮,竹篮下面放6个或8个白蒸馍,中间放油条,上面放4封或6封果子(点心),果子是用面粉油炸出来,再用白沙糖熬出来的糖稀浸泡或灌汁,制作成月牙形、方形、条形、球形等形状各异的甜品,香甜爽口。果子是那个年代走亲戚最奢侈的礼品,一封果子半斤左右,方方正正。盛果子的纸盒叫封子,用硬纸折叠而成,封子里面装着果子,外面再用纸包装,上面还有一张油光彩纸做的签子。外观包装精致,内容充满诱惑,可谓有里有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现在走亲戚带的是整箱整件的酒水、牛奶饮料、袋装熟食牛肉。花样繁多,种类齐全,超市里应有尽有,真是今非昔比。

小时候过年走亲戚,仪式感在于拜见亲人,拉家常,增感情,场面其乐融融。主人待客也有讲究,有男客一般都要喝酒,喝酒先上凉菜,多数是六个盘,荤素搭配。为准备下酒菜,年前家里都会买一幅连肝肺,也就是猪杂碎,有猪肝、猪心、猪肺,这样就解决了凉菜荤菜的问题。凉拌素菜比较简单,有灰培豆腐、萝卜片、拌粉条等。七、八十年代,在中原一带招待客人喝酒有一种习惯,客人不喝好不喝醉,似乎是主人没有招待好,所以,酒桌上就会猜拳行令,推杯换盏,想尽各种招数直到客人喝醉才算尽兴。

酒喝好后才上热菜。热菜都是用碗盛装,一般是6个碗或者9个碗,有荤有素,素多荤少。荤菜中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碗扣肉,一碗鱼。素菜通常是炒粉条、炒海带、炒白菜等。还有一道汤是必不可少的,粉条丸子汤,丸子是豆面丸子。细心人会发现,凉菜、热菜、汤为什么都有粉条?是的,因为家乡盛产红薯,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自然,粉条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说起走亲戚吃饭,我常常想起父亲教育我们兄弟有关餐桌礼仪的情景,至今难忘,影响一生。煤油灯下,微弱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灯光里,听父亲的教诲,听母亲的唠叨,听家人们各自发生的故事,日子虽苦,生活很甜。

父亲说吃鱼,亲戚家如果上整条鱼,那是不能吃的,因为那条鱼要把过年的客人从头到尾的招待完。如果吃了,下一顿人家就没法上了。如果上的是鱼块,说明亲戚家条件好,买的鱼多,是真的想让客人吃;父亲说吃菜,要就近夹菜,不要翻菜,更不要只吃自己喜欢的,因为你喜欢的别人也喜欢吃;父亲说吃饭,吃多少盛多少,不能留碗底,因为那是浪费。父亲还说了很多很多,这一切的一切,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督促着我,提醒着我。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很少有柏油马路,都是土路泥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徒步行走是很正常的事。如遇天气不好,常常是深一脚浅一脚。但不管路途多远,多么艰难,所有的亲戚都会走一遍,你来我往,因为亲戚是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前几年,央视春晚有个节目叫“群发的短信我不回”,以此对过年群发短信现象说“不”。过年亲友之间互发信息问候和祝福,群发的方式让人感觉流于形式,不够尊重。因此,一时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现在,交通、通信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然而,有的人却用微信、视频、红包代替了节日的拜访和走动,少了亲戚间面对面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老一辈的亲戚不再来往,亲戚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淡。是喜是悲?值得深思。

2023.1.18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朱希宏,河南商水人,现自主择业。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