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浓浓过大年

 苏迷 2015-02-13
年味浓浓过大年
  年是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休假最长、人心最放松的日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盼望年节的到来。年节,苏州人叫“过年”。进入农历十二月下旬之后,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了。苏州人家过年,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且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细数起来,倒也不少呢!
  先说“过年”。过年从何时开始,怎样才算过年?一般来说,从十二月二十四开始,就可以过年了。这天,家家都要“掸檐尘”,也称“除残”,即是打扫卫生,将屋角里的蛛丝、灰尘打扫干净,清除垃圾杂物,有的还粉刷墙壁,弄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这天晚上,家家要送灶,用甜粉团、糖元宝祭祀灶界老爷,意在甜甜他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将灶龛内的灶界老爷请出来,放在用竹片扎的架子内,算是“轿子”,点上一蓬火,送灶界老爷上天。
  过年还有一种含义,就是要祭祀祖宗,有的人家还将祖先的遗像挂出来,展示给后代。在家里摆上一桌酒菜,鸡鸭鱼肉一应齐备,酒杯筷子放得整整齐齐,焚香点烛,主人要在酒杯内敬上三次酒,连带家人要叩三次头。并邀请亲戚来家吃饭,这就是吃年夜饭。这个仪式举办之后,就算是“过年”了。别人问:“你家过年了吗?”答道,“过了”。所以,从二十四日之后,陆陆续续有人家“过年”。为防止冲突,亲戚之间排定日期,相互往来。
  苏州人家的习俗,过年要吃年糕,象征高高兴兴。记得儿时的童谚云:“过年要蒸糕,蒸糕眯眯笑。假如勿蒸糕,赛过勿曾年到”。尤其在农村,几乎家家都要蒸糕,这家糕香,那家糕甜,年味就开始浓起来了。糕有两种,一种用黄糖,一种用白糖。白糖糕上嵌些枣子和撒上红绿细丝,色泽漂亮,为送礼佳品。黄糖糕为自家食用。城里人家有的也蒸糕,如果不蒸糕,那就到糕团店去买糕。过年,糕是家家必备的食品。
  次说“送年盘”。苏州人重视亲情、友情,过年送礼是少不了的,这是上代人留下来的习俗。送礼主要是敬老,年底前,除了给父母过年费用和礼品之外,买了鸡、鱼、糕点、蹄髈等礼品装在红漆的盘内,称为“年盘”,挑送到寄父母、岳父母和师父家去,表达后辈的一片亲情。一年之中,托亲戚、朋友帮忙办事的,解决自己的困难,同样要送礼,礼品及数量看对象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在送年盘是不兴了,但礼还是要送的。若干年前,送鱼的比较多,常见自行车后面挂上几条大青鱼,送给对方。现在则送老酒、香烟等礼盒了。经济富有的人家,则送金币和金元宝了。
  再说“吃年夜饭”。这是过年最重要的节目,在外做工的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阖家人共进晚餐,菜肴十分丰富,荤素齐备,还用上新筷新碗。座次长幼有序,以示孝敬。每吃一种菜肴,依据菜肴的形状、名称或特性,讲一句口彩,以讨吉利。例如芹菜喻“勤俭”,豆芽喻“如意”,青菜喻“长庚”,豌豆喻“安定”,鸡心、猪心喻“心想事成”,冬笋喻“步步高升”,小孩喜食粉丝,喻“长命百岁”等。饭碗内藏有黄豆、荸荠,你吃到了,象征着掘到了“金豆”“元宝”。如是小孩不当心打碎了碗,非但不责怪,还说“岁岁平安”,如是筷子落地,就说“快快发财”。吉利话一句接一句,无非是期望来年太平无事,大小安康,经济宽余。桌上的菜均可食用,唯独鱼不能吃,要原封不动地留下来,意谓“年年有余”也。
  再次说“守岁”。所谓守岁,就是终夜不睡,迎候新年的到来。但主人要作除旧迎新的准备,男的贴门神、贴春联,女的准备新衣、新帽、新鞋子。在农村,还有画米囤的习俗,在自己家的广场上,用石灰粉画上一个个圆圈,算是米囤,预祝来年丰收。有井的人家还要封井,拜井泉童子。在没有电灯、取暖的时代,要点上红烛,生上火炉,满室明亮,暖意浓浓。现在则有电灯和空调,十分舒适。阖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剥花生,嗑瓜子,吃糖果,说说笑笑,高兴异常。待等十二点钟声敲响,就开启大门,出门放炮仗了。但听得东也嘭啪,西也嘭啪,一时间响声不断,心中为之一喜,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