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生 文/靳元旦 几日前,游走到与我镇相连的壶关县合观村,又见到了冬去春来候鸟式的很多熟悉的人。(该村由于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因素,被列为壶关县的整体遗民村,2018年除几户不愿搬迁的人家之外,在寒冬来临之前,几乎全村人家都住上了县城的扶贫免费小区。)几位大姐见我的到来,出于习惯,我们互相交换着彼此之间的方言笑语。由于多年来的交往,我们之间早已没有了很多语言上的忌讳,玩言、笑声始终是飘荡在山村上空的一种无法表达的原始的美的享受。 话间,我向一位五十左右的妇女问到:“姐,你到县城多美,又回家来弄什了?” 大姐根本就不考虑的顺口回到:“除了冬天暖和美,那一样也不美。一个农民,又不是吃财政的,手里的几个钱,根本就不该花,就不知道都哪去了!打工吧,一没门路,二没技术,三没文化,几乎就找不上事。你说找个要求不高的扫街和洗碗的事吧,一个穷县城,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回家来种上七八亩地,捆对将就着活,也不用看人家的脸色行事……” 这个大姐话还未尽,另一个比她稍微大一点的大姐,就插上了话:“住小区房,除了两口都是挣工资的和有钱的人合适,农村没有生活保障的人,根本就是一种折腾……” 你三言我两语,一个话题,一天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究竟是为了个啥。说话当中,生意完成,该挣的钱也挣到手了。我忙刹住热闹的话聊场景,美言几句,与她们辞笑而别,走向我生意的下一站。 又一日去县城办事,在返回的公交车上,听一个大叔和一个大姐在聊生活。 只听大姐问大叔:“你不是在玉龙湾买上房了,跌是要回家?”大叔回到:“我早急得回家了,冬天是没办法,要不是来,真不想来住跌小区房,出门一个人也认不跌,住到家里闷的也出不透气,跟住牢房也差不到那!再说,不回也不行,不回家种上些地,怎能个活。房是买上了,还有差不多三十万的饥荒要还,孩的和媳妇过罢年都去苏州打工了,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人家银行不管你有钱没钱,你反正月月跌给人家交二千多房贷,没法说,不难是假的!再说,小孙女才4岁了,到县念书吧,学费可跌贵,回家念,一年再怎能也没到县贵……” 听着他们的谈话,车上很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好像找到了共同点一样,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言,热闹的不得了。 一日,在妻子的理发店,又听到一个关于上县城买房的故事。说是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于三四年前,在县城买了一小区住房,小儿子没大儿子精明,在家住着旧房,可小儿子娶了个能干的媳妇,听说厉害的还行。 在全镇年青人都以在县城或更高一级的城市能拥有一小区房为标准的风气指导下, 小儿媳妇一下子好像得到什么启示一样,给她男人说要跟上别人去北京打工,好挣钱买房。男人是个怕老婆的种,就去给爸妈讲了。他的爸妈听说也是一对很精明的人,可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农村人近些年来,出去谋生,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风筝断了线的很多。他的爸妈了解儿子的懦性,一旦真把媳妇放出去,在有心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引诱下,谁敢保证,会不会又是一个人去楼空的家庭笑话!在真怕的“恐惧”阴影下,为了儿子的家庭完整与可持续之幸福,只好说服儿媳妇,照儿媳妇的心愿,拿出拥有和可借与可贷之人民币,为小儿子也在县城购买了一套一百个平方左右的小区住宅。 从此小媳妇再也不提打工一事,小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近些年来,在城市化浪潮的指导下,农村由于缺失漫长的冬季取暖必要公共保障, 再加上农村人出于对孩子们无法取舍的付出与厚爱。有条件要买房,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房,已成为一种无法扭转的风气与行为。亲人,朋友,社会陌生人士每每坐在一起,城里买房没有,已成为必谈之话题。如此大的心理压力,有多少人可承受?有多少人可躲避?似乎,城里有房没有,以成为做人之标准,读书之标准,婚姻之标准,家庭之标准,人生完美与否之标准了!照此下去,我们这些依然在农村坚守,没有在城里买上房子的人,是否真的该深深的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了?要不然,做一个不识事物的人,做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是不是会成为一个社会的异类或被社会看作不可理喻的人呢? 农村和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又互相给予对方以生活的补助与生活的思想,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在人为因素的助力下,城市变为人患,农村变为荒凉。 多年来,我走了很多很多的农村,在荒凉与倒蹋之间,岁月留给了后人很多可供追寻的痕迹。 正是这些东西背后存在的价值体系,千百年来,让农村有农村的生存之道,城市有城市的发展之理,彼此之间融生共存,让华夏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互不侵犯,交融发展,和谐共生。 现代社会,建立了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生产力的社会体系,工业生产在短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同时间和同单位内的农业生产力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望尘莫及的,再加上集约化的工业生产方式给管理者在管理上创造的诸多好处,建立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经济和生活圈,便成为管理者的优选方向与目标。反之,农村由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人多心散主意多,农户素质低、市场信息低,生产方式低,无法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连片化,机械化,科学化,信息化,成本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农村走向现代化造成了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与阻力。农村大多又没有为闲散和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经济组织,面对城市化的就业吸引力和生活舒服度的享受,抛弃农村,选择进城而居,以成为农村中坚力量的向往与目标。人是任何地方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人的捧场,一切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了。农村日益走向没落,已是想象之中的现实了。 再者,几十年的人口生育控制,大多农家都是一到两个儿女了,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为之而努力。城市化在各方的共同推力下,又打开了年青人的欲望与奢求,让农村乱了方寸,几十年的积蓄,为了区区几个小房间,几时间,弄得多数人家债务上身,入不敷出已成了很多家庭的生活常态。很多进城买房的人又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在巨额的房贷压力中,拮据已是生活常态。县城又没有可供人就业的经济能力,为了还债,年青人还得抛家舍子,出走于经济发达地区寻找生活来源。为儿女能早日还清债的父母,就只好死死抱住几亩低产地,使劲的榨,除此之外,别无更好办法。 去年听说刚刚脱去贫困帽子的县城,离县中心稍偏一点地方的房价已飘到4千左右一平米了,也就是说,买个1百平米左右的小区房,带上装修和交房费,全部付清,就是50万的票子了。对于有两到三个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家庭来说,这个数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靠打工和以种地为主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个数字的完成,就是可想而知的了。但据传说,就是面对这个数字,很多家庭都在积极踊跃的表现着自己的高度热情,不惜举家举债,也要求而买之。面对这样的生意,任何一个不会涨价的老板,不是傻子,就是痴呆了!我是一小生意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人性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只要你摸住了人的需求心理,既使他知道他被你忽悠了,他都会心甘情愿接受的。 年青人拼了命的想往城里爬,进了城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又在一片埋怨和责难声中,像候鸟一样,或继续回到贫脊的土地上残喘,或继续紧锁住城里的小区房,谋生与它方。 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 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城市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农村人的欲望已被打开,奔腾的脚步已无法阻止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渴望,用不了多久,随着对土地有依赖性的老年人的逐渐消失,一个又一个空凉的农村将会成为明天不远的现实。时空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只要生命不止,我们都将在坚守中努力注视前方……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