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华堂·乡韵】秦文堂:浅谈现代诗歌

 棣华堂 2020-09-29

浅谈现代诗歌

浅谈现代诗歌

                /秦文堂

没事的时候,好读一些诗歌打发时光,古代的,现代的,虽然自己并不懂诗。以为见的多了,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但事实恰恰相反,珠和鱼目却越来越分不清了。尤其是一些现代诗,是否叫诗歌,自己也不清楚,但心里还是不想以最坏的心态去衡量时髦的东西,人家也是分行写,高兴了弄不好就把一句强行截开来,分词写,反正现在用电脑用手机,写手们是不怕浪费稿纸的。所以,形式上肯定不是散文,也不是小说,况且作者已经标明是诗歌。诗歌?又觉得百分百辱没了这两个诗情画意的字,可能是水平高不可测,也可能是技巧故弄玄虚,没办法,权且还是跟着别人叫诗歌吧!我还是不愿以最坏的心态去否定别人的标新立异。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这一点说的肯定没有错,你看古人的诗歌,用精华来形容它的美,都有点贬低了。但注意的是,语言的精华绝不等于华丽的词藻,更不是粗陋的俏皮话,而是人人心中有、但又笔下无的扣人心弦的文字的高度提炼,使读者一旦读到便欲罢不能。不知道中国汉语中有没有一个能形容比精华更精华的词。诗歌的语言应该用这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词来定位,我想才是更准确的,就像那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广告语一样。用精华的语言创作诗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有点难度。在难题面前,所谓的现代诗人们又想舞文弄墨玩几句,以证明自己也会写诗,而大脑中又没有精华,只有学习别人不怕浪费稿纸的写法,滥竽充数,满足一下虚荣心。所以,便常常把散文分行,或把一句话生生截开,一首“诗歌便诞生了。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诞生的时候之所以叫,肯定与吟唱有关系的,指的是声调上抑扬顿挫的念。所以,古人常说吟诗作赋。既然如此,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叫诗,那就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除了内容上有精神内涵外,读起来还应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声调,有韵律。适合于激情表达,入心悦耳,易背易记。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语言、汉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语种能有如此的音韵和美感,这为中国诗歌创作的大厦提供了最基本、最优质的建材,就像陵川人冬季爱做闷菜一样,是因为这里土地生长的芥圪瘩永远是丰收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诗人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章,中国也因此被称为“诗的国度

诗的国度里,从古至今,会写诗的人都是很高雅很浪漫的,能把思想、生活、经历写成诗的人都是人中龙凤。上至庙堂之上的大学者大领导公知专家,下至穷乡僻壤中身上沾满尘土在田里劳作的农夫农妇,泱泱大国有很多很多的大诗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无论其用的是“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语言,还是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用语,但都是有独立思维、有独到见解的人。但我肯定不是诗人,就是一个“门外汉看门里事的闲人。或者就像“不会唱戏,但会看戏的人一样,喜欢发点评论,或为谬论吧!

纵向看中国的诗歌,旧体诗从《诗经》开始,从乐府、古体、近体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尤其是近体诗,到唐代盛时逐步形成完整的标准格式、写作方法和审美标准。其实,除了诗歌,即使是词,也是属于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只是它形成标准的东西比诗歌要晚几百年。我们常说,词,又名长短句,起于唐而兴于宋。这里就可以看出诗与词历史形成的时间差。从今天来看,无论诗歌源头的《诗经》《楚词》,还是后来的唐诗宋词,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旧体诗。但唐诗宋词我们又把它归结为旧体诗词中的近体诗,这可能是因为自唐以后的一千年中,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没有根本的改变,诗人们一直写到“五四运动时期,其写作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一直没有变,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五四时期离我们当然属于了,文人们之所以这样来界定近体诗,大约是时间上离今天不太远的一种感觉。

近体诗因为形式上要求符合格律,所以又叫格律诗。格律诗写起来并不容易,且不说它的意境,就形式上说,它有严格的要求,字数,平仄,对仗,等等。唐人为什么要这么繁琐呢?我想,还是为了朗读,抑扬顿挫,突出中国语言的声韵美。今人如果写格律诗,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不经过专业的指导,恐怕很难完成。填一首词,要求也不低,文字基本功都是要求扎实的。写格律诗以及填词,现在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勉强符合古人要求的平仄对仗韵律,但失去了诗歌的灵魂和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了形式而失去了诗歌的神韵,一首诗只有空空的躯壳,丢失了灵魂,掏空了神韵,照葫芦画瓢,所以顾此失彼。虽然大量的近体诗见诸于媒体,但超过古人或想流芳百世的作品几乎不存在。

现代新诗和旧体诗完全是两个概念,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是一回事。不是别人说的此为阳春白雪,彼为下里巴人。两者没有雅俗之分,没有优劣之分。因为现代诗歌和旧体诗不是同宗同源的东西,甚至可以说,现代的新诗是诗歌文化断层的产物,没有合理的过渡和包容以及文化的传承。直接点说,从形式到本质,从精神到审美完全是两种东西。

现代新诗是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兴起的,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只会写旧体诗,是不会写新诗的。新诗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又经过中国语言无意识的改造,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有人说,中国现代诗歌没有对西方诗歌精神进行深刻理解和学习,处于典型的消化不良状态。说真的,一种东西,用两种语言,两种文字,去整合,还要求合为一体,是不可能的,不存在消化程度的问题。就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样,从西方移植过来,土壤换了,气候变了,它就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就像同样的谷子,分别种在陵川县城和西河底镇,收获的是不同的小米一样。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诗歌不但与中国古代旧体诗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与西方的诗歌相比,也仅仅是外文翻译后留下的符合中国白话文的一种形式。

新诗舶来之后,中国现代诗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讲节奏,讲押韵,或者不自觉的和旧体诗去衔接。但都不是主动的,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或者说叫文化的局限性。中国人有一种习惯,抛去旧的东西,好像越坚决越好,越彻底越好,即使翻译外国诗歌也不想留下中国语言特色的印迹,但那些先驱者还是无法真正做到的,这是语种决定的,不是诗人决定的。这就成了在矛盾中创作新诗,作品自然就是充满矛盾细胞的产物。

五四运动到现在,现代诗歌走过了100年的路程。这100年间,出现了大量优秀著名的现代诗人和大量优秀的现代诗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这里的优秀,不是和西方的诗做比较,而是我们中国现代诗歌之间的比较。徐志摩、戴望舒、林徽因、闻一多、刘半农、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七月诗派、郭小川、贺敬之等等、等等。很多现代诗歌大家文学底蕴深厚,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永远无人可以替代,这些诗歌大家,既可以写现代诗歌,又可以写小说、散文、剧本,他们首先是文学大家,然后才是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具有歌之美、韵之美、乐之美、力之美的特点,有的如汩汩细流,柔绵婉转,好像能听见诗人灵魂的呼吸;有的又激情澎湃,激荡人心,又像看见一个正义的斗士站在我们面前。奇怪的是,现在很多写诗的人(这里只能委屈地这样称呼他们,因为写诗的人不一定是诗人),几乎把这些老前辈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否定他们的诗歌成就。但由于他们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太令人瞩目了,不是少数人想否定就能否定的。所以,祖国没忘记,人民没忘记,老百姓没忘记,普通的现代诗歌读者没忘记,中国的诗歌史更不会忘记。

纵观这100年的现代诗歌历史,自认为,现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大约三个阶段:一是现代诗歌的成熟期,即“五四运动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前后。二是现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即《讲话》发表前后到改革开放前后。三是现代诗歌的暂时衰落期,即改革开放前后到目前阶段。当然,这种分法和叫法都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科学,是自己的一家之见。至于怎么分是最正确的,还得权威人士说了算,还得最喜欢诗歌的广大读者说了算。一个不是诗人的外行小人物瞎扯几句,也就是对现代诗歌的一种粗略感觉,充当一个“自以为是的准备挨骂的角色。

 “五四运动之后,现代诗歌发展迅速,虽然时间不长,但成熟的快,大量唯美的诗作就呈现在读者面前,20年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30年代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等等,格调高雅,语言优美,人见人爱。尤其是《再别康桥》简直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写法上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又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雨巷》采用象征的诗歌创作手法与传统的诗歌意象完美结合,一韵到底,音乐感很强,读的时候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它舒缓、低沉的优美旋律和节奏,又能感受到他抒发的哀怨惆怅的情感。《人间四月天》宛如一阵清风,既不甜腻,也不灼热,能感受到女性的细腻与深情,温暖、轻柔、纯净,让人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愉悦。这些现代诗歌,直到今天,好多人都可以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诗歌大家辈出的时期。

毛主席《讲话》发表的前前后后,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顶尖的作家和顶尖的作品,现代诗歌也不例外,以艾青、田间、七月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服务,代表着人民的心声,最有力量,最接地气。这些诗人坚持诗歌创作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了大量富于历史感、责任感的现代诗歌作品。《讲话》发表之后,解决了文艺创作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文艺创作为什么人的问题。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的诗人奔赴延安,包括国统区“七月诗派里不少的实力诗人。这一时期的诗歌,如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延安散歌》,郑思的组诗《挺进者》,艾漠的《跃进》,胡征的《五月的城》,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等。都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讲话》发表前后出现的有分量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出现了大量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的现代诗歌。这些诗歌的精神内涵积极向上,充满激情,鼓舞人心。创作形式、审美体验上更加接地气,节奏感强,音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贺敬之、郭小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中国的十月》、《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贺敬之的诗歌是时代的颂歌,格调高昂而奔放,善于从历史和现实思想的高度来提炼文骨,通过想象,夸张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溶于一炉,大格局,大视野,大开大合,从而造成既震撼人心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他是时代的歌者,人民的歌者。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优秀作品。后来,他的《甘蔗林青纱帐》、《西出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而雄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闪耀着哲理的光芒。立意高远深刻、发人深省。是时代的召唤,是中国人民建设祖国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毫无质疑,中国现代诗歌100年,这一时期是现代诗歌腾飞的时期,代表着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水准。当然,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其美,虽然后期诗歌界也有些口号式的东西出现,但总体上依旧是现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文革中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依旧是现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即使到了1976年,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现代诗歌依然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经典力作。

有人认为,在这一时期颂歌颇多。不错,颂歌也是诗歌的一部分,自从有了诗歌,颂歌就占有自己的特殊重要的位置。《诗经》就分《风》《雅》《颂》,难道有什么不应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最底层人民,浴血奋战,用无数烈士的生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们的家园。又推翻了欺压在人民头上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帝国主义全面封锁下,在一片战争废墟上,一穷二白的基础,百废待兴,激情饱满的中国人民用血和汗建设自己的祖国,创造出无数的奇迹。诗人们用诗歌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歌颂流血牺牲的英雄烈士,歌颂我们伟大的人民,歌颂祖国的最新成就。难道有什么不应该?!贺敬之在《战士的心永远跳动》一文中说:诗,必须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按照诗的规律来写和按照人民利益来写相一致。诗人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诗学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毛主席在《讲话》中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对了,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两个标准依旧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金标准。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末期,也就是经济改革开放的前后,一种叫朦胧诗在流行,这种诗歌表现自我,愤懑,抱怨等,用一些意象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本主义的追问。其和之前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这种诗歌以顾城、北岛、舒婷、海子等为代表,以青年诗人为主,形成一股“朦胧诗潮流。社会对“朦胧诗有完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肯定和否定同时存在,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新诗的未来主流,另一种意见认为其永远不该是诗歌的主流,甚至认为它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诗歌泰斗级人物艾青、臧克家对这种“朦胧诗持彻底的批判态度。臧克家则认为“朦胧诗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但无论如何,依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今天谈起现代诗歌,“朦胧诗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毕竟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朦胧诗追根溯源,是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造成的心里磨难而逐步觉醒的产物,觉得委屈,觉得不应该。试问?中国无数的农民,祖祖辈辈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恶劣的生存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做出的贡献,用什么来衡量?人本主义哪里去了?那些在农村住了几年的城市青年就觉得社会不公平了,就受不了了,同为中华儿女,觉得不脸红吗?突然想起一句古人的话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确实使大部分知青受到了锻炼和教育,这段人生经历,成了他们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出现了一大批社会栋梁、社会精英,才堪以担当现在的国家大任,国家今天的成就,亏有他们哪!如果把贺敬之写时代颂歌所处的年代和“朦胧诗所处的年代相比,无论国家经济、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后者好多了。真是“君子坦荡荡,小人悲戚戚所以,这就决定了“朦胧诗是短命的,事实也证明,朦胧诗的寿命也就是十几二十年,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留给人们的也不过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实,今天看来,“朦胧诗的短期流行,它不但没有成为未来新诗的主流,而且成了中国现代诗歌衰落的开始。至此,中国现代诗歌向何处去?依然不太明晰。

朦胧诗一阵风过后,中国现代诗歌进入到了一个混沌的时代。不要节奏,不要声调,不讲韵律,用记叙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随便写几句,分开行,就是诗歌,直至到现在,这样的诗歌都不知道叫什么。”朦胧诗好坏总还有个朦朦胧胧的名字来界定,现在的诗歌叫什么?连个界定的名字都没有。有人说就叫“口语诗吧!真实与否,不得而知。

其实,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一种事物,当它衰落的时候,不知道还有没有底线。但我知道,中国现代诗歌的衰落是没有底线的。当我们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的时候,读者才知道,一切底线都被突破了,无论读者的视觉听觉,还是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先“欣赏一首梨花体诗吧!看看哪位读者能承受得住?《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作者赵丽华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赵丽华是谁?国家一级作家,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牌子够大吧!这“够刺激吗?再来一首《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如果这也叫诗,那中国人每天的语言交流,就不叫说话了,而叫说诗了。14亿中国人,只要会说话的男女老幼都是诗人哪!那不是“诗的国度,而是诗的海洋了。又有人说,这就是“口水诗,从口语诗口水诗,是不是以后什么都叫诗?呜呼!

至于羊羔体乌青体,还有什么什么体,这里就不给大家展示了,以免严重污染了大家的视觉,造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些垃圾和废话是对诗歌的侮辱,就像同时期书法界流行的“丑书一样,终究会被人民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中国古典诗歌,它的精神内涵是最稳定的,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词言情,都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佛家思想为补充的中国人原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现代诗歌的精神内涵,为什么往往随着社会变革一窝蜂而起,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一下子“落花流水春去也尤其是第三个阶段,之所以把它叫做暂时衰落期,就是因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只留下极少的几个名字,人们偶尔想起的也就是片言只语,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或不解。不知道它的审美体验是什么,更不知道它的精神内涵给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能量。就像同时期出现的流行歌曲一样,从时髦的巅峰到不再时髦即在短时间内完成。那些所谓的“诗人也像那些流行歌手一样,冰火两重天,短时间内就变成了被人遗忘的历史。诗歌一旦变成讲时髦被炒作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肯定是必然的,“诗的国度必然出现诗的悲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20年前的朦胧算诗人,那近20年有诗人吗?这个衰落期之所以把它称为“暂时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期盼,我历来不愿意以最坏的心态去估计未来,也因为确实没人能够预测现代诗歌的未来。

其实,说了这么多,对于现代诗歌,我也是懵懂的,我也是混沌的。但愿有明白之人、有现代诗歌大家给现代诗歌指点迷津。

         2019.11.26.于陵川

【棣花堂·乡韵】秦文堂:槐花季节走的很远

【太行风韵聆听】秦文堂 黄土地里有母亲

【太行乡愁】秦文堂:腊月饦飘香

秦文堂现代诗选  跪别老院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