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霸凌”的心理学解释

 谢耳朵馆长 2020-09-29
“校园霸凌”大家并不陌生,但今天我们谈论的“性霸凌”是校园霸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肢体或语言等暴力形式对他人的性别特征、性别特质、性别倾向或者性别认同进行贬低、攻击或者威胁。
这种霸凌往往会被大众忽视,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多加注意,只会认为这是孩子之间在玩笑。
蔡依林的新专辑里有这么一首歌——《玫瑰少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角叫叶永鋕,在母亲眼中他是值得骄傲的好孩子,在邻居眼里他是令人嫉妒的乖孩子。
可是,叶永鋕有一个不被大众接受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女孩子的东西。

这样的男孩子一般会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遭到戏弄。同学总是嬉闹脱他的裤子,检查是不是女生,他只好选择在没人的时候去厕所,最终却被发现在厕所中去世。
经检查,他是因为身体不适晕倒,头部重伤导致死亡。正是由于“性霸凌”,使叶永鋕因无人察觉而错失拯救的机会。

偏见和不认同

“性霸凌”是在学校中特别常见的现象,且总被认为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行为习惯、穿着打扮、以及性取向不符合自身性别,就会遭受的歧视与攻击。
比如,有的男孩从小喜欢和女孩玩,嗓音有点尖锐,喜欢穿鲜艳的颜色,就会被大家认为“娘”。

如果女孩打扮中性,喜欢打架,不留长发,就会被人定义为“假小子”。如果性别取向是同性或双性,便会被看作异类,认为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还有那些通过变性手术想真实做自己的人,往往会遭到嘲笑,当作“观光物”。有些人自认为道德高尚,对所谓的“异类”生活感到担忧,自命清高地进行批判。
“性霸凌”不止是语言与行为上的诋毁,心里对他们的偏见和不认同也是一种伤害。因此,应当如何与这类人群相处呢?
真正的相处模式就是尊重,除了他们自己,任何人都没有话语权去评判他们的行为,存在即合理。人们简单粗暴地划分性别,认为男女是两条完全没有交叉的平行线,没有共同点。
这种本以为正确的传统观念是否真的完全合理?是否局限了人们探索事物发展的道路?

性别并不是只有两种

人类对于性别的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人也是慢慢进化而来,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没有最终的定论。
研究表明,即使使用生理学划分性别,也不单指男女两种。就像双性人,拥有男女两种生殖器官,他们的存在就是在打破原有的两性学说。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权利,我们的不认同来自人类发展没有过这类人的出现。但双性恋的产生,其实是在逐渐完整我们对性别的认知。这是在开拓更多可能性,并不是一件坏事。
他们既然存在,受到法律保护,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性别、取向的权利,就像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肤色一样,均是遵从本心。

《越狱》的男主温特沃斯·米勒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很多粉丝都很失望,甚至对其进行抨击,致使他因抑郁动过自杀的念头。但后来,他会给同性恋的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鼓励。
他说:“现实就是你需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你需要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这些东西学校并不会教,所以就从爱自己开始体悟这一切吧。我希望说的就是他人已经说过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人。”
他的这段话希望能够激励那些双性恋、同性恋的人,或是被“性欺凌”的人群。同样,也警醒我们不要对这些人们产生歧视和偏见。

21世纪的我们崇尚“男女平等”,性别的关注度提高。我想大家也可以试着去接受那些多性别人群,性别多样化已经存在,但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付出几代人的努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接受多元化会给每个人带来安全感和自由感,减少自己的心灵束缚,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美妙的未来世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