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牟宗三的《圆善论》(一)

 滄州僕臣 2020-09-29

浅析牟宗三的《圆善论》(一)

1888 期(2000 年 10 月 29 日) ◎ 古道今诠 ◎ 李庆余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若说儒家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相信没有甚么人会反对,虽然在全球步向一体化的今天,各种意识形态正在互相影响,并且多元的后现代思维令一元性的思想难以获得认同,但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仍然是中、港、台三地公认的重要学术流派,为当今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是指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熊十力等人所倡说的心性之学。由于他们的学说皆以儒家为本位,故又称为当代新儒家。

  鉴于儒家学说在过往曾有过两段兴盛的时期,为了凸显不同时期儒家学说的不同特点,所以不少儒家学者都以孔子所阐扬的学说为儒学的第一期,宋明理学为儒学第二期之发展,而当代新儒家则为儒学之第三期发展。儒学第三期之发展可追溯至五四时期,当时国人面对西学之冲击,部分人误以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乃有全盘西化之论。而新儒家学者们则反对这论调,并主张中国固有之文化精神可消化西学,并且可开出民主与科学。其中牟宗三先生的学说尤为人所津津乐道,他以康德哲学为西方哲学发展至最高形态的产物,并尝试从中国固有之思想中找出会通康德哲学之路。牟宗三先生著作等身,其晚年作品《圆善论》更被誉为是其学术成就之最高表现。于书中,牟宗三先生不单指出了康德学说中「最高善」的未圆足处,亦整理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圆教形态,并以之来消融康德的理论,其中有不少地方论及基督教之义理,并对上帝之本体论作出了批评。

一、何为「圆善」

  「圆善」一词源自康德哲学中的「最高善」概念。由于现实人生中,有「德」行者往往不必有幸「福」,所以康德称幸福与道德的按比例平均分配为「最高善」(Summon bonum)。牟宗三先生称这种分配为「德福一致」,并以这观念有圆满、整全的意思,进一步把「最高善」译为「圆善」。牟宗三先生又站在儒家的立场,指出孟子所说的天爵与人爵,所性与所乐,若能相谐和、相一致,便是整全而圆满的善。孟子所说的天爵,便是仁义礼智之本心;人爵便是本心之外的权位富贵。《孟子‧告子篇》云:「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此外,所乐是指带有道德意味的欲求,而所性则是指本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心。《孟子‧尽心篇》云;「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由此可见,牟宗三先生以孟子所代表中国传统智慧中,亦有德(即所性与天爵)、福(即所乐与人爵)一致的观念,并就此开展了中、西哲学与有关圆善问题的会通之讨论。

二、儒家对圆善观念之体会

  牟宗三先生对「德、福一致」中「德」的观念的理解,可从他如何解释《孟子‧尽心篇》的话看出来。〈尽心篇〉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牟宗三先生解「尽心知性知天」为:一个人若能充分体现仁义礼智之本心,就可以知道本身固有的道德创造性。而道德创造性又可通过实践的方式,体证天有创生万物的意义。他又解「存心养性事天」为:一个人若能通过操存仁义礼智之本心,便能保养他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真性,亦即能显出其本心的道德创造性,而道德创造性又能体证天之所以为天,这是因为上天创生万物之过程正是一道德秩序。纵观牟宗三先生对以上两联的解释,可见他以为心性、心体有道德创造性,而道德创造性又与天之本性相通。不可不提的是,以道德心性为人之真性,又以这真性与天之性格相通,从而挺立人的主体性,正是新儒家哲学的一个特点。

  至于「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句,则带出了「命限」的概念。牟宗三先生解此句为:一个人不应因惧怕死亡而改变其信念,反之应尽其本分去践行道德。至于自己所不能掌握之遭遇,如疾病、死亡等,则无须顾忌,因为这为「命」所「限」,人根本不能掌握。

  「命限」可理解为命运之限制。现实生活中的或凶或吉,或幸福或不幸,或富贵或贫践,都为「命限」观念之反映。人既受制于命限,则对外物之欲求,如荣华富贵,便不一定能求而得之。就此,牟宗三先生指出,孟子把欲望分为「求在外者」和「求在我者」两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