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7 期 作者 / 逄冰 赵锡艳 彭智平 周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仝小林教授临床诊疗多采用症—证—病相结合的思路,临证善用、活用经方,并注重与现代药理学相结合。笔者有幸侍诊,现将仝小林教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浅述如下,以飨同道。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方用麻黄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扶阳以温少阴之里,《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细辛则既能解在表之寒,尤能散少阴之邪,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具有扶正祛邪、温阳解表的作用。“始得之”“反发热”说明有邪气在太阳表位;(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然而少阴病本应无热恶寒,且脉沉也说明少阴阳虚,所以本方主要治疗少阴虚,外感寒邪的太阳少阴两感证,以脏腑而言,多切合肺肾同病,肾阳虚衰,肺气不宣的病机,与“鼻鼽”的病机相符合,肺主涕,肾主嚏,肺肾气虚,阴寒内盛,津液涕唾遇寒流溢,而见喷嚏、流清涕;风性善行,寒主收引,风寒之邪犯鼻则鼻塞、鼻痒,治疗应以振奋阳气,祛除寒邪为主。 2病案举例 案例1:曹某,男,43岁。2009年6月3日初诊。主诉:过敏性鼻炎2年余,头部胀、麻2年余。患者07年感冒后出现见风后易打喷嚏,流鼻涕;并且头部胀、麻,曾于医院查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并无明显异常。刻下症:怕冷,见风后打喷嚏、流清涕,头顶部胀、麻,项部发紧,头沉,自觉如顶物;胃部怕凉,怕饮凉水,食后胃部嘈杂,胃胀,食欲较差,多食则胃部不适;眠差,入睡困难,睡眠不实,每晚4~5h,醒后自觉疲劳;阴囊潮湿,无滑精,大便量少,略干,日1行。舌底瘀,脉沉弦。 案例2:邵某,女,38岁。2009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5年,月经不调5余年。头痛,遇冷空气则喷嚏不断、鼻干、鼻塞、双目时痒,干咳无痰,平素手足发凉,大便偏干,2~3d1次。近5年来月经逐渐减少,一般2~3d干净,色暗,有血块,月经之前腰腿酸痛,乳房胀痛,痛经,自觉手肿,眼睑肿。既往史: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子宫B超示:不排除子宫腺肌瘤可能。苔白底瘀,脉沉弦。西医诊断:痤疮,月经不调。中医诊断:粉刺,月经量少。 3结语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