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医贵仁心 2017-02-14


中医书友会第124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仝小林认为凉燥非燥,实乃阳气不足,难以蒸化津液,布散滋润全身,进而形成皮肤、黏膜、五官的干燥诸症,尤多见于中老年阳虚患者。遵循中医“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仝师治疗凉燥主方多用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葛根汤、二仙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以温阳散寒通络。(编辑/王超)


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作者/郑玉娇、武梦依


有关燥邪致病理论的论述自古有之。“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邪病机;后有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论及燥分温凉,“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温燥因燥热,凉燥因燥寒。杏苏散为凉燥证之主方,“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现代有医家认为凉燥证的真实病机为外风寒束表,内水饮停蓄,致使内在阳气受郁,宣散温煦功能失司,无法温化津液,故而出现燥证。也有医家提出凉燥并不存在的观点,吴氏所论凉燥实为风寒云云。至今,多数医家固守“深秋初凉”之思路,认为凉燥为秋季外感所得,主方仍为杏苏散。


仝小林教授临床四十载,中医理论全面,辨证经验丰富。提出内伤凉燥之观点,即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干燥症状,但并无津液损耗之缘由,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取类比象为冬天环境温度低,地面水气充足,但仍难以蒸腾进入大气,此内伤凉燥病机当为寒伏热少,体内阳气不足,难以蒸腾津液、升发布散以滋润濡养全身,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津亏证,治法当升阳益气。临床常以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葛根汤、二仙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进行化裁变化。此内伤凉燥理论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从根本上治疗干燥症状,若患者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则于此治法基础上加入穿山甲、雷公藤、生甘草等免疫抑制药物。现列举4则中医凉燥证验案,以飨同道。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干燥症案


曹某,女,63岁,BMI:22.6。初诊日期2014年8月9日。


患者血糖升高8年伴有四肢疼痛3年。3年前经正规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予甲钴胺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双足趾以及双手指麻木、疼痛、伴随烧灼感,以至于无法行走,盖被子、穿袜子皮肤即痛;眼干、口干、耳干、咽干、皮肤干,自觉发热,汗多;易饥,胃痛,偶有头晕头痛;大便日1行、成形质可,小便可、夜尿2~3次;既往史:高脂血症10年余,脂肪肝(轻度),子宫肌瘤术后,乳腺增生。现用药:拜糖平。肌电图示:右胫运动神经速度传导速度减慢。双下肢动脉超声示: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6%,GLU5.1mmol/L。查体:舌暗红,苔黄腐腻、舌底瘀滞,脉沉缓弦数。


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辨证:阳虚络瘀脾虚。


治法:升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以升阳益胃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川黄连6g,清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泽泻15g,防风9g,羌活15g,柴胡9g,白芍15g,鸡血藤15g,何首乌藤15g。


二诊(12月4日)口干明显缓解,咽干眼干皮肤干已完全消失;双下肢疼痛较前明显改善,脚趾疼痛减轻、现若走多时脚趾仍有麻感热感。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5.68%,空腹静脉血糖6.07mmol/L,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上方加桂枝6g、茵陈15g、赤芍15g、三七粉(分冲)3g、肉桂3g。2日服用1剂。


按:此案病机为“阳虚络瘀脾气虛”。辨证要点为干燥症状明显,四肢尤以下肢疼痛剧烈,并有胃部疼痛;主方选用升阳益胃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为络脉瘀阻。气血津液互相化生,血瘀必将导致津液布散不利,此案中病机之间互为关联。升阳益胃汤记载于“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仝小林教授认为升阳益胃汤的补脾力度较升阳散汤为重,此患者舌苔黄厚等一系列胃热脾虚之征象是本方的应用指征。升阳益胃汤中囊括了四君子汤、二陈汤、玉屏风散、败毒散、泻心汤、芍药甘草汤6个基本方,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中阻,“阳气不伸”。升阳益胃汤调理患者之“态”,升发阳气通阳化气,给予机体以阳光,阳光蒸腾津液以布散全身、滋养机体,故而凉燥得治,同时升阳益胃汤健脾补虚,以补足中气,疗患者胃痛易饥症状。黄芪桂枝五物汤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靶方,黄芪补气助血运,桂枝温经通阳,白芍敛阴,鸡血藤、何首乌藤、三七粉引经络,活血温经通络,经络温通疼痛麻木症状得治;处方态靶结合,升阳益胃汤升阳补中以调态,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活血通络以治靶,态靶十字互交,故而疗效显著。


2.久咳合并干燥症案


薛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6年1月25日。


患者2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持续2~3个月,于当地医院按气管炎诊治后病情得到控制。近年来该患者反复咳嗽,多于春天、换季及冬天室外发作,每次持续2个月,痰干难咯。11年前于北京某医院查肺功能基本正常,过敏原为冷空气,诊断为哮喘,自备气雰剂(具体不详)进行治疗,使用2年后停止。6年前于当地中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治疗2年后效果不明显。刻下:咳嗽,发作时胸闷、干咳、偶咳白痰;易外感,怕冷,怕风;持续流涕呈清水样;自觉皮肤干燥瘙痒、五官干燥,手指末端干裂。查体:舌质暗舌体细顫、苔淡黄腻,脉偏沉略弦滑数。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凉燥久咳。


中医辨证:卫阳表虛。


治法:温阳散寒,固表止咳。


方以葛根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葛根30g,桂枝15g,生麻黄3g,炙麻黄3g,生黄芪30g,防风9g,炒白术9g,炙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6g,淫羊藿15g,枸杞子15g,生姜3片。


上方加减治疗4个月,后据鼻炎症状加鹅不食草15g、辛夷6g、苍耳子9g。现换季时未出现外感,手指末端干裂较前减轻95%,皮肤干燥瘙痒减轻30%。


按:患者久咳、易感,已显卫阳表虚之证候;皮肤干燥,乃阳虚寒胜、津液不布之表征。此案病机乃内生凉燥,因寒而燥,因虚而咳。然其每遇外感则易致外邪入侵,故该患者辨证为表里同病。仝师在此用葛根汤以散寒温阳,外散表寒、内和营卫,固护膀胱经脉,散风寒升阳气;同时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腠理密则外邪难入。


患者本质为阳虚于内,复感于外,从而因寒生燥,因此投以淫羊藿、枸杞子以温阳治本,“益火之源”以加强津液布散,阳气足则气能化水,津液得以运达肌表。而紫菀、款冬花辛温而润,能润肺止咳,五味子亦可敛肺止咳。另考虑到患者鼻炎症状长期不愈,加用过敏性鼻炎靶药鹅不食草、辛夷和苍耳子,收效颇丰。


3.哮喘案


李某,女,16岁。初诊日期2015年7月20日。


患者哮喘10余年,过敏性鼻炎伴过敏性皮炎12年。患者自诉10年前因受凉感冒未引起重视,后因呼吸困难至医院诊断为哮喘。予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平素过敏体质,对尘螨、花粉、米饭、脱脂牛奶、米糠、猕猴桃等过敏。季节变换、劳累后发作哮喘,1年发作3~4次;发作时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换季后咳嗽。刻下:时有咳痰,严重时痰黄黏稠;双下肢及上肢肘部广泛性皮炎,痒甚,易抓破;眠差,不易入睡,易早醒,多梦;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尺沉。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神经性皮炎合并过敏性皮炎。


中医诊断:凉燥咳喘。


辨证:阳虚痰盛。


治法:温经散寒。


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6g,黑附片(先煎2h)15g,生姜30g,鹅不食草15g,辛夷(包)6g,五味子15g,川黄连6g,赤芍30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黄柏15g,怀山药15g。


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哮喘缓解70%。现因季节交换轻微发作哮喘,四肢广泛性皮炎、瘙痒较前缓解,余症皆有减轻。


按:该患者从其症状、舌脉诊分析为明显的寒热错杂之证。既见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之热象,又有皮肤瘙痒、干燥皲裂、脉象细弦尺沉等阳虚寒之象,当以凉燥咳喘治之。四肢乃诸阳之本,阳虚寒凝则经络不通,津液无以布达,四末失养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脾胃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宿食肥甘厚薄,生痰生湿,中焦湿热酿痰,复感外邪,风寒犯表,湿热痰犯里,此乃典型的中焦脏腑热而经络寒,治需温清并用。


因此仝师选用治疗“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以川黄连、赤芍等,以生麻黄、生姜辛温解表;黑附片补火助阳而温经散寒,阳气得升,卫表得固,寒气得除,津液得布,肺燥得润;用川黄连、赤芍清泄胃火而除中焦脏腑热;鹅不食草、辛夷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之靶药;蛇床子、白鲜皮有明显的祛风止痒之效;考虑到诸清热药可能败胃,仝师又配以怀山药以顾护脾胃。效不更方,收效显著。


4.周身不适案


吴某,女,38岁,BMI:21。初诊日期2016年6月6日。


患者周身不适6年。就诊时见周身骨节酸痛,周身乏力,后颈部发木,后背及腰部时有疼痛;口干口渴,皮肤、咽喉、双目干燥;气短,胸闷,眠差且多梦;时有胃胀,食凉尤甚;舌苔薄黄而干、舌底瘀滞,脉沉细。辅助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肌酶未见异常;风湿、免疫检验未见异常;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弥漫性增厚,右侧颈总动脉弥漫性狭窄,右侧椎动脉走形变异;右侧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管壁增厚,远心段频谱形态呈低流速低搏动,考虑中段存在重度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考虑近心端存在重度狭窄。


诊断:凉燥证。


辨证:阳郁津亏。


治法:升阳散津,活血益气。


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


处方:黄芪24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9g,鸡血藤15g,当归9g,干姜15g,穿山龙30g,雷公藤9g,甘草9g,土鳖虫粉(分冲)3g,地龙粉(分冲)3g,水蛭粉(分冲)3g,淫羊藿15g,枸杞子15g,大枣15g。


按:患者周身不适疼痛日久,干燥症状尤为痛苦,实验室检查已排除风湿免疫类疾病,超声检查显示多处大血管出现狭窄,反映出中医血瘀状态严重。


初诊仝师以干燥症状为靶点,辨证为凉燥证,病机为阳郁而导致津液亏虚,不能濡养皮肤以及黏膜,故当升阳益气;同时,患者久病入血分,则血瘀气虚,舌细颤而少津,故当活血益气;疼痛、不适的主要病机在于“不通则痛”,日久难愈皆有“瘀痰”,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虫类药,如处方中土鳖虫、地龙粉、水蛭粉,打粉分冲,可期良效。


另外水蛭、土鳖虫均被证明具有治疗血栓前状态的功效。该患者大动脉斑块之多已造成动脉狭窄,水蛭粉与土鳖虫粉的应用有据可循。穿山甲活血散结,搜剔之用,痛证痿证多用之;雷公藤具有抑制免疫疾病作用,少量短期使用,疗效颇佳。综合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以调理其阳郁之态,升阳益气以升发津液,配以虫类通络药物加强活血之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状况。态靶结合,思路清晰。


5.结语


上述4则病例临床表现皆有不同,但中医辨证类似,均为阳气不足、津液不布、皮肤或黏膜失养的凉燥证,伤及神经、皮肤黏膜、呼吸道等。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中与干燥综合征、皮肤类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各类功能性疾病等表现类似,中医选取不同主方分别为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共同点为温阳散寒通络,阳气充而津液盛,疏布自行,凉燥自除。仝师对于上述4则病例的辨治思路,体现了凉燥新论的特色诊疗,以资同道。


I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