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黔江濯水古镇余家大院

 温馨qoussqwnl3 2020-09-30

濯水古镇七大院-余家大院  

        古镇上,余家是远近文明的书香门第,也是最具中国传统习俗的家族。长辈通过做生意、开药铺等方式,积累了不少财富,然后将赚来的钱,买田置地,供子女读书。在以龚家为核心的权威势力下,他们与"袍哥会"泾渭分明,独树一帜,散发着文人特有的雅兴,过着闲适平凡的生活。  

        当年,在余家大院的堂屋宗祠上,堂联的横批就是"八贤堂",这里面含着余家的祖先曾有很多人在朝廷上历任高官的意思,这是身为余家人最引以为荣的事情。所以,镇上的人用"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来形容余家人才辈出的情形。相传,余氏是忽必烈的孙子铁穆健的后代,铁穆健当时有九子一婿,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为避灭门九族之祸,铁氏九子一婿立即逃亡漠北,但是北归的路途被一条大河阻断了,眼看追兵即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人突然说:"如果谁能够救我,我改姓都愿意",话音刚落,水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条神鱼,把他们驮过了大河,帮他们逃过了一劫。之后,他们几个兄弟都决定改铁姓为余姓,一则感激救命之恩,再则有元朝遗留,即剩余之意。据《四川长宁梅硐余氏族谱》记载,"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有一批改铁余姓的蒙古族子孙随之进入四川,......在川滇边区的余氏祠堂里,一般以‘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朝五尚书'及‘问族一门四太守,寻踪六部五尚书'作为堂联,这是因为相传铁氏兄弟在元朝历任高官的缘故。......"而且,据了解,余家的确是在这波移民潮中过来的,当时,他们过来了七个兄弟,有三个兄弟在酉阳龙潭一代,有四个兄弟在濯水,由此可见,余家是蒙古族人的可能性颇大,而"一代三进士,四代五尚书"的说法也很可能是对祖宗历任高官的描述。但可以确定的是,余家在清朝时,的确出了一个叫余公安的进士,他还有两兄一弟,即老大余公文、老二余公学、老四余公邦,取其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组合成"文学安邦"一词,极具文化色彩。 

       有人说余公安能够考取进士,是文昌阁里的菩萨在保佑。以前,在红军渡的旁边有一个八角七级的文昌阁,因为看上去像一支树立着的巨大毛笔,所以当地人称其为"文笔",是镇上人们祈福孩子成才的地方。据传,文昌阁的大门对着蒲花河的方向时,那边就出了一个姓龙的解元。后来对文昌阁进行改建,大门朝着濯水古镇的方向后,余家就出了一个进士,人们将一个个巧合拼凑起来,增添了一种神秘之感。 

       走进余家大院,你会发现大院里面有堂屋、有侧厢、有合院、有天井,错落有序。一看就有种书香之家的规矩和雅气。据说,余家四兄弟,老大余公文住在最里面的合院、老三余公安住在左边厢房,老四余公邦住在右边的厢房,老二余公学就住在余家大院正院对面的大院。在这几个兄弟里,他住的这个房子最大。听说,在他们没分家之前,他主要负责管帐,是最会理财的一个。所以,分家之后,他算是几个兄弟里面最有钱的一个,这半边院就是他自己出钱修的。 

       如今,从余家大院走出来的人,大都还带着余家的书香气,不仅才华横溢,还写得一手好字,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在各部门、企业里面担任要职的人也不少。所以,余家大院里的故事更像一本离奇的史书,十分耐读。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