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八:欧美的天主教会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30

基督教之九十八:欧美的天主教会2

北欧、东欧及南欧国家的天主教会

在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国家如立陶宛、波兰和匈牙利,天主教会得到繁荣发展,而在正教占多数的国家如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天主教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新教国家里,由于中产阶级式的民主制度使天主教会得以自由发展。只有苏联的情况较为特殊。
  丹麦天主教会在一战后得到迅速发展,从3000人发展到18年后的1.5 万人,1938年为2.2 万人(同期人口为420 万人)。其他几个北欧国家的天主教会虽有发展,但不足挂齿。
  在波罗的海国家中,立陶宛天主教会最有影响。一战后立陶宛于19182 16日宣布独立,19245 8 日获得承认。在230 万人口中,170 万人是天主教徒,1918年圣座恢复了里加主教区,使立陶宛教会脱离莫吉列夫和考纳斯的管辖,教会得以迅速发展。19225 30日,立陶宛同圣座达成政教协定,政府保证教会的自由发展;圣座把里加升格为总主教区,下设库尔兰德- 塞姆加伦主教区。1929年有两个主教区,388 个堂区,1072名神父。立陶宛的维尔纳被波兰占领后,1925年的波梵政教协定中把该地区主教区划归波兰天主教会领导,立陶宛同圣座之间的外交关系(1920-25)因此而破裂。19264 4 日,教皇庇护十一世在立陶宛设立新的教省,把考纳斯升格为总主教区,下辖四个主教区,但这一切事先都没有同立陶宛政府协商,因此政府不予以承认。双方经过长期而艰难的谈判,于19271210日签定政教协定,恢复外交关系,政府保障天主教会的完全自由,并确认新的教会组织架构;教会得以发展,1939年堂区达到800 个,神父1500多名,在四个修院和一个天主教神学系中,有600 名修生准备晋铎。二战中因立陶宛先后被苏联和德国占领,教会发展受到影响。拉脱维亚于19181118日宣布独立并于19211 26日获得承认,全国180 万人口中58%是信义宗。天主教徒人数在1930年时为4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3.7%。爱沙尼亚于19184 2 日宣布独立并于19211 26日获得承认,全国人口110 万,其中77.6%为信义宗,只有2327名天主教徒,占人口的0.2 %。1940年时共有六个堂区,11名神父。1925年设立宗座特别管理区,由挂名宗主教负责。

西、南欧的天主教

这一时期西欧及南欧国家的天主教会发展较为稳定,德国由于法西斯上台而对天主教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意大利尽管法西斯上台其天主教传统仍得到继续发展。在这些国家中,天主教教育及和平信徒运动发展较快。例如在1921年,瑞士成立了" 罗马和平" 运动,它是一个国际天主教学生运动,发展很快。
  法国于1905年最早实行了政教分离原则,这对法国天主教会的发展影响极大。尽管法国政府及社会对天主教会的敌视和冷漠,但天主教会在教育及和平信徒运动等方面的发展仍是显而易见的。在法国,天主教会教区神父逐年减少(1913年的54800 人减少到1929年的46980 人、减少到1948年的42486 人)的同时,天主教会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逐步增长,1931年有天主教会中学1011所,在校生15万;而国立中学为560 所,在校生22.5万人。
  在1934-1935 学年,教会中学发展到1271所,在校生209460名;1937-1938学年,教会中学发展到1400所,在校生230607名。
  西班牙在1914年拥有九个总主教区,61个主教区,34000 名神父。1925年修士为11000 名,修女为35000 名。19314 14日西班牙宣布建立共和国,宗教开始受到史无前例的迫害。19315 11日纵火焚烧天主教堂及修道院以及对托莱多(首席)主教的驱逐,是这场反教会运动的开始。19321 24日,政府颁布法令解散耶稣会,因为它听命于一个外国势力(即罗马教皇);教会同学校分离。这场反教会运动一直持续到1936年西班牙内战(1936-1939 年)爆发。在内战期间,共有6832名天主教教士(其中4184名神父、2648名修士和修女)被杀,两万多座教堂被毁。但天主教会教育仍发挥着很大作用,在1940年,由天主教会开办的高等学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0%。
  葡萄牙在1910-1926 年反教会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敌视天主教会的政策。1918年同圣座中断外交关系,教会财产被没收,所有的小修院被关闭,只有五座大修院被允许开放。1917年,葡萄牙中部法蒂玛圣母显灵事件后,人民中的宗教意识重新高涨。1926年开始的新王朝时期特别是在萨拉查统治时期,政教关系得以改善。1933年,天主教会同萨拉查政府达成协议,支持政府的国内外政策。1940年,葡萄牙同圣座签署政教协定,确立政教分离的原则,但葡萄牙政府给予天主教会在教育及海外殖民地传教上的极大自主权(《传教协议》),教会得到较大发展,二战结束时天主教会拥有神父4500人。


英国及爱尔兰的天主教

一战结束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天主教徒约260 万人(同期人口为3700万),包括4400名神父,2200座教堂,四个总主教区,15个教区。从1925年到二战期间每年成年受洗入教者基本稳定在1 -1.2万人之间。
  爱尔兰于1926年独立时,人口为297 万,而天主教徒为2751269 人。同期北爱尔兰的人口为1256561 人,天主教徒为42万人。1921年爱尔兰天主教会有教区神父3964名,修会神父2072名,爱尔兰于1929年同圣座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没有签定政教协定。国家无视作为组织的天主教会的存在,但维护作为国家传统的天主教伦理道德。1937年宪法中贯穿了天主教会关于家庭、婚姻、教育及私有制方面的教义,其中第41条规定,爱尔兰不能制定任何允许离婚的法律,第44条称"国家承认神圣罗马使徒公教会作为绝大多数公民信奉的信仰的监护者而具有的独特地位"。但爱尔兰天主教会从来都没有获得过法人资格,也没有得到过财政资助或补贴。与此同时,国家也不干涉教会的内部事务。国家没有国立教育体系,因而大力支持由教会开办的学校,其中包括支付教师薪水及新建学校的三分之二建筑费用等。1921年在爱尔兰都柏林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平信徒组织" 我们的仁慈之母修会" 1925年改名为" 圣母军"

(2)北美的天主教
  北美一直是基督教新教占主导的地区,天主教也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天主教会逐步形成美国化特色。1914年时美国人口为99117567人,其中天主教徒16067985人,神父18568 人,有14个总主教区,84个主教区。
19199 月正式建立教会中央机构,成立全国天主教福利理事会。罗马教廷担心这会使美国天主教会走向民族化,成为国家教会,因此教皇庇护十一世颁布法令解散理事会。理事会执委会提出抗议,并派代表赴罗马进行交涉。
19227 2 日,教廷发布新法令同意该组织原来的宗旨,但把" 理事会"改名为" 会议" ,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而不是立法机构。由于外来天主教移民的不断涌入,美国天主教人口不断增长,所占人口比例也不断增加。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天主教徒数量发展到2000万。
  在20年代,加拿大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40%,约300 万人,有10个总主教区,25个主教区;而到了二战结束时天主教徒约占人口的43%,为700 万人。其中超过一半的天主教徒集中在魁北克省。加拿大天主教主教会议成立于1943年,由加拿大全体天主教主教组成,内设法语和英语两个部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