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变革年代的管理转型 ——我的2019年12月书单

 魏延安 2020-09-30


12月读完的书要更多一些,因为以前断断续续读了半截的几本在这个月赶完了,再加上正常的阅读进展,一共读完了9本,是个人月度最高记录了,2019年也成为自己读书最多的年份,共读完68本。12月所读的书大部分与新趋势下的变革转型有关,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照阅读,更有意义。

1

《态度》,吴军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科技先锋,创新达人,在本书中忽然变成语重心长、舔犊情深的慈父良师,写给女儿的40封家书,涉及到孩子成长的学业、交友、金钱观、价值观、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善于以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讲故事、举例子,娓娓道来,生动感人。

这是2019年阅读的吴军先生的第三本书,前面读过的《见识》确实有见识,而这本《态度》则很有温度。

2

《中国乡村发现(第50辑)》,陈文胜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辑称之为乡村振兴专辑也不为过,大部分文章围绕这个主题在讨论。其中,大国小农已经成为共识,下来的重要问题就是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其连接点就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快发展,同时积极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但也需谨防把集体经济等同于人民公社式的集体经营,集体经济同样需要现代经营管理,而如何让已经分散的农户重新接受组织化锻炼,也是现实的课题。

3

《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任仲文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问题后,这一主题顿时升温,相关出版物纷纷出现。而人民日报选编的这本早在一年前就出版,反而显得比较冷静客观。本书通过大量专业的讨论,基本明晰了区块链进化的三大阶段,也提示区块链根基在于技术应用,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与不同行业的结合还需要深入探索,当前要谨防借区块链之名,行各类金融诈骗之实,特别是所谓的各种代币。去虚火,做实功,不急功近利,区块链方能健康发展。

4

《本质》,正和岛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家的代表性讲稿,共同探讨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

不同时代的企业家是有时代特点的,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多是农村的泥腿子上岸,是从解决温饱的朴素想法出发的,典型的就是浙商;与之接力的是城市科技人员的创业潮,典型的代表就是联想的柳传志、华为任正非等;“92”派企业家则多是精英下海,是响应了一个时代的号召,主动融入中国市场经济的洪流,如俞敏洪、陈东升、冯仑等人;到世纪之交时,一批年轻的企业家则踏上了世界互联网的快车道,让网络经济光彩夺目,如马云、马化腾等;近十年因为新经济又诞生了美团王兴、今日头条张一鸣、滴滴程维等新生代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上,不同企业家有共同的经验教训也有不同的个性体验。比如,同样是处理不合格产品,海尔的张瑞敏选择了当众砸毁,而万向的鲁冠球却选择了卖给废品站,但都激发了员工斗志;同样是讲管理的灰度,华为任正非的理解与复兴郭广昌的理解略有不同。

在每一篇企业家讲稿之后,本书又安排了专业点评,进一步增强了讨论的深度。

5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6》,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这是1999年开启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系列的年度文字剪辑版,我基本上每年都看,因为上台讲的都是大家,而且高度凝练,读来受益匪浅。

本辑中,张国刚先生在比较文明视野下分析了中国文化特色——其极大的包容性让佛教等外来文化实现了中国化;厉声先生则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叠压式传承,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与现实;而牟钟鉴先生结合今天的现实把孔子儒学概括成应当推崇的“六有”,即有仁义、有涵养、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诚、有担当,可谓时代性极强。

6

《新周期:逆全球化、智能浪潮与大流动时代》,汪晖、王湘穗、曹锦清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于新常态下的发展新阶段,学术界更喜欢用新周期来表述,如同现代化这个政治术语在哲学语境中被表述为现代性一样。

本书把中国的发展阶段放在世界视野下观察,当我们曾经向往的欧美治理范式开始失效而中国又已经告别独善其身的城乡二元社会时,意味着此后只能是走自己的路,重点需要探讨的是逆全球化、智能浪潮和大流动时代三个问题,其中:应对逆全球化要从传统的贸易伙伴转向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共同体;要关注智能浪潮对传统经济学和管理理论带来的挑战,防止出现刻舟求剑式的应对;而大流动社会则需要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重塑新时期的党群关系。

本书呼吁,建立知识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显然,那种重分析而不重综合的传统研究思维已经无法解读今天的世界。

7

《转型:用对策略,做对事》,〔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曹建海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在今天已经耳熟能详,但在近20年前作者初次提出时,则是对管理面临根本性变革趋势的洞见。本书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企业管理的改进必须关注是战略性的转型还是原有模式的周期性改进,在需要战略转型的时候,无论传统模式下的执行多么有效,结果都将是徒劳的。但不幸的是,现实中这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比比皆是,因为许多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要建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观察企业面临的情形,确定与企业宗旨相一致的财务目标及相应的内部活动与能力,最终成功转型。如果说20年前在享受着入世和人口红利的高增长背景下,中国企业还可以野蛮生长的话,今天就必须认真研究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了,转型不可避免。

8

《文明变局的关口》,许倬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读历史书较多,除过历史科普读物外,历史学者的作品属黄仁宇、朱维铮、许倬云几位先生的最多,黄的作品尤以《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印象最深,前者让枯燥的历史作品从此别具一格,而后者让历史的研究不再纠缠于一时一事;朱的《走出中世纪》系列则提出了一个历史性发问,当世界走出中世纪的时候,中国为什么反而会在明清走入中世纪,可谓振聋发聩;许的作品往往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台湾四百年》篇幅不长却已脉络清晰,而黄仁宇没有说清楚的中国为什么会统一的问题,许倬云则以血缘+地缘的复制式繁衍进行了解读。许先生的作品善于中西对照研究,这本同样是,但重点在于西方文明的脉络梳理与反思,从其近代形成到发扬光大再到当下的沉疴遍地,提出了东西方文明融合创新,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思考,议题虽然宏大,但讨论却不枯燥。

9

《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中国经营报》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本书与前面读过的《本质》同样属于改革40年的企业管理类作品,而且两本书入选的企业家高度重合。但不同的是,本书是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稿的形式展现的,与《本质》对照阅读,更有意思。比如,同样讲海尔的管理变革,海尔张瑞敏的演讲更多是理念层面的,而记者报道的内容则关注机理与细节;马云的演讲更多在于企业使命的形成与发展,而记者的报道更多是其为人关注的创业苦难与辉煌。

还有,本书更多的是成功历史的第三者观察,而《本质》却多了一些失败的自我反省。当然,两本书在企业家精神的追寻上都是一致的,也都是对改革这个伟大时代的讴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