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在陶渊明酒后的箴言里,我读懂了生命之轻重

 茂林之家 2020-09-30

最近我身边的朋友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我因此也思考很多关于成与败、得与失、祸与福的问题。

巧合的是,我这几天刚好在读陶渊明。当人世间的成败得失撞击陶渊明的“酒后真言”时,我们很容易从中找出某种关于生活与生命的真理,也可以在陶渊明的诗词世界里迷途知返。

我读诗一般喜欢按照诗人的生平经历顺序来读,这样就可以从诗中读出诗人想言又不敢言的“弦外之音”。但读陶渊明,我打破了这个惯例,从他的组诗《饮酒》开始读起。

虽然陶渊明留给我们的诗歌并不多,只有一百多首,但组诗却占了其作品的很大一部分。

这些组诗中,

有谈论生死问题的《形影神》三首;

有表现其归隐与抉择的《饮酒》二十首;

有写其田园生活的《归园田居》五首;

有哀悼其生活时代(晋宋时代交替)的《拟古》九首;

有借神话故事表达对世事之愤慨的《读山海经》十三首;

以及他坚守本真、“君子固穷”的《咏贫士》七首……

我认为,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按创作时代顺序读,可以一步步了解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第二种就是按组诗来读,一组一组读下来,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在这二者中,我更喜欢后者。

我读陶渊明是从《饮酒》二十首开始的。因为我特别想知道陶渊明是如何做出归隐抉择的,这也是我在辞职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和考验。我渴望从陶渊明的思考中找到共鸣与指引。

这二十首诗,我一读就是三天——这是我第一次抛下一切功利之心,专心致志地读诗。读着读着,我觉得我走进了陶渊明的内心,我好像懂他了。我在陶渊明的身上,不经意间发现了深藏于我内心的那个让我无比向往、让我渴望执着追求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的诗很特别,他不像白居易的诗那样“老妪都解”,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陶渊明的诗可以说写得非常的“任性”——他不太考虑考虑过读者的感受,也没有考虑要让自己的诗流传千古,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他只是想说心里话,心无旁骛地诉说。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陶渊明的诗有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有的诗非常简单易懂,有的诗艰深难懂。

简单易懂的作品如,我们上学时“全文背诵”过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艰深难懂、用典较多的作品如《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这首诗的首句就出现了伯夷和叔齐的典故,即二兄弟为了彼此着想,都没有继承王位,他们虽然是“大义”之人,但最终下场却是双双被饿死;第三句又例举了荣启期的典故,说荣启期到九十岁了还连条腰带都没有,年轻时就更贫寒了。这首诗是借古人说天道无常的道理。其哲理性很强,不是我们今人从字面上就能简单读懂的。

在读二十首《饮酒》的过程中,我在书的边边角角写了很多的感悟——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这是我第一次被中国古诗词吸引的佐证。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让我陷入陶渊明精神世界的第一首诗《饮酒·其一》:

饮酒 其一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其实是首哲理诗,讲的是人生观的问题:衰败与荣华彼此转换,所以我们不必在意眼前的得与失,要坚持本真,走自己的路。

这首诗的首句就打动我了:“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这句话其实和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类似,说的是衰败与荣华是彼此转换的,当你衰败的时候,可能会埋下荣华的种子;当你荣华的时候,也可能埋下衰败的祸根。

然后陶渊明例举了“邵生”的例子,虽然邵生(邵平)在秦国时曾被封为东陵侯,但改朝换代之后,这位旧日的贵族却变成了一介平民,靠种瓜来维持生计。

类似邵生这样的事情普遍存在。犹如“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也就是无论天道(寒暑)还是人道都有物极必反、盛衰转换的。

当陶渊明悟出这个道理之后,就决定归隐田园,永不出仕。

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恰逢我的一位挚友遇到了人生中的一次巨大坎坷,而且这段时期也是我人生中比较迷茫的时期。我不停地思考:是继续回归原来那种被动的、违心的、无可奈何的生活,还是坚定不移地追逐理想,放下眼前利益?

虽然我们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陶渊明当时面临抉择的时候,比我们更加无奈。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陶渊明那样的勇气,去做坚守“君子固穷”的“清士”。因为我们有孝敬父母和赡养儿女的义务,我们都渴望让家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所以面对利益抉择时,只剩下无可奈何。

在钱和前途面前,理想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呢?

这或许是困扰我们终生的难题。很多人将理想寄托于退休之后,也有少许人在世俗中“独善其身”,活在理想的世界里,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无可奈何者。

前不久我写过一条评论:“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只不过,大多数人读不懂它。”

这条评论有很多人点赞,也有很多人拍砖。拍砖者有其道理,他们认为在温饱尚未保证的前提下,谁有时间和心情读生活这首诗呢?

在陶渊明的生命中,幸福与名利和荣辱与快乐毫无关系。他人生的快乐是“北窗下卧,东篱自醉”。意思就是:在炎热的夏天里,在北面的窗户底下睡一个午觉,在东边篱笆边的菊花旁(采菊东篱下)喝杯酒。

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我却觉得陶渊明的快乐依然没过时。

我们在漫漫长途中,或许已经跑错了路,而且越跑越远。

是时候该回归内心的那份纯真了。

这个世界上,最稀缺也最珍贵的,就是一份纯真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