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年汪曾祺先生讲过:河北作家里,文章能称得上清新的数孙犁和铁凝。我想说,曹羽老师的文字也应该算一个。 读曹羽的文字,不止一次地让你知道:好的文章可以入禅入境,可以愉悦快乐,可以咀嚼回味,可以用心思考。真的是不厌一读再读。读她的文字,能能让你心灵净化,然后变得纯粹,变得安静。真正能支撑作家存在价值的还是文字,文字的质量,文字的味道,原本普通的文字被组合后的魅力,活画出生活原生态里的美,精神的美,性格的美,人性的美,“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我们应该活的更好一些,更高尚一些,更优美一些,更有诗意一些。”我不能说曹羽老师的作品全部达到了这个标准,至少,读她的文字让我愉快地想到了汪曾祺先生对我说过的这些亲切的话。 好的文字是成熟思想观点的真情流露,应该最是耐人寻味,有引导人读下去的快慰,又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就像我的二伯伯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时候,吃一块肉在嘴里,香香的,就是舍不得咽下去。好的文字就是可口的饭食,咀嚼能咀嚼出爽口的香味出来,吞咽下去有滋养思想的营养。我每每阅读曹师的文字,每每便是这样的质感。并无结果的猜想,这样的好吃耐化的文字,她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身边几案上会有一炉馨香吗?工作室里会有一束风干的花柴棵吗?至少一定会有闻章先生的大写意画作、胡庆恩先生的小楷,有几叶散逸在精致的花盆里的兰花,有“心素一轮月,时闲半壁书”,还有就是笼罩在这个氛围里的如禅的素怀安静。 曹师的文字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灵动,禅意,生鲜,干练,超脱。很平常的那些汉字,一到了她的笔下,就成了生活在现实的至美里了,哪怕是一棵黄菜,一碗豆酱,都有了诗意,让你痴痴地跟了她去爱家乡,爱大自然,爱大自然里所有的馈赠。 曹师有生活,她就该有这些美好的文字作出来。她曾跟随了一个朝觐的团队竹杖斗笠步行五天去五台山;她也曾在城西罕人至的所在租一间“茅舍”做工作室,安静读书、思考、煮茶、作文,让心远离浮躁,亲近自然,体味内心的禅悟。我们生活在二十四节气里,二十四节气里的生活恰又是活在她的生鲜的文字里的。读完她的书我就想,一个人怎么可以遇见那么多的美好?换个说法,她总是要与美好相遇,美好的人,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缘。这就可能与一个人的心宅有关,在她的世界里,从根上就没有不美的花朵,没有不香醇的茶,没有不乡愁的野菜,没有不知音的朋友。 好的文字,可以是风花雪月人情往来阴晴雨雪民风世俗,可以是诗书琴棋画油盐酱醋茶,可粗些,可细些,但一定要有道理的诠释、真情的散发、思想的光芒,不一定指望它流传百世,但一定是要开卷有益,发人深省,亮明好的人生态度,指出一条道来,阐述一份美好,让人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明天是可期待的,能饱受阅读的快感和愉悦,烙在心里放不下,回味不断。如果说这是我的阅读标准,那么我在曹师的《在二十四节气里细数日子》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感觉。有点像在梨花园里看雪压虬枝,也像雨后的平原上听庄稼拔节,还像在初春的大洼里顺手薅一把阳沟菜嫩芽放到嘴里咀嚼,清新,清香,清纯。 我不止一次地回味到那天的情景:南窗兰花突然开,静室氤氲香入怀。疑猜何事应吉兆?曹羽老师送书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