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村里有不少船,我们称最大的那一只为“大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滹沱河无水,天大旱。这只船被停放在渡口的东岸,一扣就是十几年。本在水上行,搁浅到岸边。叹息声中,它见证着滹沱河的沧桑。 记忆中,大船长十几米。载人、载马车、载庄稼,往返于滹沱河两岸。是河上的主要运输工具。县城与我村一河之隔,人少时,渡河用小船。赶上“一六大集”,过往的人多,大船便派上用场。人们有的推车、挑担,有的拎着包裹,带着孩子,有的叼着烟袋,赶着牛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船把式都是村上派的工,所以,本村人过河不收钱。但外村人过河要收一点,象征性的,很少。收入虽不多,都入村里财务帐。帐户名称“刘船”。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解放前,吕汉有日本鬼子的炮楼。到码头坐船的有日本人,有汉奸,还有商人,社情复杂。摆渡本身是一个危险活。为了自我保护,船家都不说真姓名。唱戏的有艺名,诗人作家有笔名,地下革命者有化名,船家也就起了船名。大齐村姓刘的多,所以,大家就共用一个名字“刘船”。无论张周李赵,只要跑船,都如此称谓,延用到解放以后。 由于连年洪水,滹沱河由大齐村北,改道大齐村西。而村里的耕地就有一部分被甩在河西。因此,人们到河对岸,耕种收割离不开大船。农具、骡马、谷子高粱都要靠它运往。我们小时候到河边玩耍,总喜欢跑到船上,来来回回凑热闹。喜欢看骡马上船,喜欢听人们说笑,喜欢看老船工的用力撑篙,也喜欢躲在船仓里,谛听水声…… 后来,滹沱河干涸了。人们把大船拖上岸,垒起了一米高的砖垛,将船反扣在上面。一年,两年,三年…… 船离开河流,犹如奔马离开草原,失去活力。风吹,日晒,雨淋,躯体开始变黑暴裂。不懂事的孩子们,跑到它的身上打跟斗,钻进它的腹内捉迷藏。 大船望着往日曾经碧波荡漾的滹沱河,望着而今连绵起伏的沙土包,望着一片片杂草、蒺藜、滚蛋棵,望着在河滩奔跑撒欢的野兔,它的世界开始荒凉。也许它在抱怨这条河的无情,埋怨人们的无视和遗忘,它在沉默,思考…… 再后来,我不知道这条船的下落。问别人,他们也忘记了…… 刘善民,河北饶阳县人。早年从军,后到地方工作。现在衡水某事业单位供职。喜诗文, 作品散见于网络和各级报刊。 稿 约 —————— 一、相关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的话题 二、有关子女教育的话题 三、有关新年的风俗人情 体裁:诗歌、散文、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