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届“香公杯”乡愁诗文大赛初选入围作品||文贵杰《舌尖上的龙凤》散文

 古城文化界 2020-09-30

征文奖 古城文化界 今天


舌尖上的龙凤

作者:文贵杰

                    

每到赶集的时候,龙凤整个镇上便热闹非凡,人群攒动。饭店,与街道边上小吃摊点忙得不亦乐乎,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流,夹杂店伙计叫卖,吃客们拱手招呼、问候络绎不绝,嘈杂喧嚣着舌尖上的龙凤。

以前的老龙凤,是一条主街与另外龙凤公社政府一条街道组成。这些年发展变化,家乡人在党的扶贫政策引领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穿住行有了质的改变。龙凤在原有街道的基础上又增加扩建了好几条街道之后,就将农贸市场设在朱家堡新农村街道头上,后又搬到街尾。把农民的农副产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里。所以,小吃摊点,也以农贸市场为中心,排满朱家堡新农村一条街。

炸龙凤麻花的老板娘声音清脆,两元一卷的叫卖声像是被清晨过滤过的鸟音,大街上走过、路过的,被她一番吆喝,都要忍不住回头张望。她是龙凤市集上摆小吃摊点最早的,她的声音一旦在市集上飘起来,搞得其他小吃摊点老板手脚忙乱,唯恐自己的生意落下了半个时辰。

炸龙凤爆米花的老板瘦高个儿,一把大锅铲捞着锅里爆米花,还要随着旁边地上大喇叭音响放的《月亮之上》节奏摇摆。小腰杆儿跟着节奏扭得妩媚、妖娆,看得我都想吐。一个大男人,瘦薄得又尖嘴猴腮的,那芊芊细小腰杆儿,你说能舞动出什么艳来?看他专注地从锅里捞出炸好的爆米花,放到菜板上切成瓣的时候,仍不忘随节奏扭动。“小朋友拿好,三块钱找你两元······”。找钱给买爆米花的孩子,声音多少还有点娘娘腔,娇滴滴。

卤鸭店的老板,门口放了一张桌子,方便直接买半头,或是一头卤鸭打包走的。看店伙计手上刀法娴熟,一头卤鸭,斜刀、飘刀、回刀,几刀下去就将鸭肉与鸭骨分开装在快餐盒。不急的客人,便索性坐进店里来二两,一筷卤鸭肉一口小酒。坐店里的,一个人喝着、吃着、享受生活;两个人吃着、喝着拉拉家常;三、四个人喝得正酣时,也喊两拳。

而最热闹的,莫过于炸龙凤油粑粑的的小吃摊点了。摆在龙凤街边上最多的摊点,是最多人光顾的摊点。也是最好卖、又最便宜的龙凤特色小吃。龙凤油粑粑,以龙凤山麦打出来的面粉,经过拌水搅均匀,不断、不停揉捏拍打稀软面团直到有弹性、有劲道了,便用筷子搅成半拳头大小形状,放入锅中烧至九成热的菜籽油煎炸。等到炸至焦黄,露出油面的面团出现亮晶晶透明气泡时,表示熟了,可以捞出锅放到不烫手,就可以下口。

看着焦黄鲜嫩的油粑粑,香味扑鼻得直流口水。两手掰开米白面肉,还温烟热冒,疏松气孔交织其中,诱人胃口欲罢不能,必须得先咬上一口再说。

龙凤油粑粑,在龙凤不知有多少年的传统饮食文化工艺了。

我从小就吃着,反正像是吃不饱、吃不够似的。生活还不富裕的那些年,每年只有端午节,才有油粑粑吃。新收的麦子打成面粉,做成的油粑粑是端午节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家过端午,吃完回家还要从亲戚家带几碗油粑粑走。有时走亲戚家,又要从自己家里带上几碗油粑粑送过去。

读小学的那时候,龙凤镇上,卖油粑粑的只有一家。那时没钱买,就拿家里的麦子,换油粑粑吃。二两麦子可以换一个油粑粑。但家里麦子交完公粮之后,剩下不多。所以,不是可以经常换油粑粑吃的,最多就六一儿童节的那天,大人允许用手抓一两把麦子。大人用手抓一、两把麦子,有时还没有二两重。于是,在这家油粑粑店,总会有那么两、三个孩子像我那样求着老板,换一个油粑粑吃。六一儿童节,也许是这一天的日子不同于往常,也许是老板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可怜的馋相,或是为了怕我们站那一直不走,影响到他做生意,才肯答应换给我们一个油粑粑。

随着党的扶贫好政策不断引领,家乡人对美食的研究一直没停下过探索。与龙凤油粑粑相匹配的美食小吃,还有龙凤凉粉。豌豆浸泡后,过去是用石磨磨成酱汁,现在是用机器打成酱汁,再过滤出粗渣后,放进锅里用火熬煮至浓稠,装置盆中或是碗中冷凝定型,再用刀削成小拇指大小,拌上佐料便可食用。一道色香味俱全,又极其普通的小吃,为何还要加上“龙凤”二字,不仅是展现地方美食小吃风味的文化孕育,主要是它的佐料中,含有主调料的龙凤野辣椒与龙凤山花椒。这两样不可缺少的香、辣、麻味道正宗,才得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儿小吃魅力。

凡是来龙多山旅游的,谁都要来一碗龙凤凉粉。特别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农历三月初三的日子,四面八方上龙多山游玩的,都要从龙凤一直吃到龙多山上,沿途吃龙凤凉粉的,从龙凤上龙多山的几百米健身道上,站着、坐着、蹲着的边吃边聊,边观望着龙多山。远远看见,仿佛龙多山山腰云雾中忽隐忽现的又是一道山中风景线。

隔壁一个摆摊点的婶婶,在大年初一的这天,一家子都在忙着做凉粉。有一次大年初一晚上,听她说就当天卖了三百多斤凉粉。三百多斤凉粉,按一斤一碗来算,就是三百多碗。而三百多碗已不是一个小数字,还有多少的勤劳乡邻,放弃了这天休息,都来推销这道地方美食小吃,大有让四面八方,来龙凤镇上龙多山旅游玩耍的,吃出龙凤,吃出合川,吃出重庆之势。

这些年,改革开放中的龙凤,借助开发旅游文化发展产业,与其他各项农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立足根本与地方自然条件优势,正大力推出舌尖上的龙凤。2018年8月18日举办的龙凤首届丰收节,琳琅满目的农副业产品。以龙凤山稻大米,为主要无公害的绿色自然生态农副产品推广之外,还有龙凤苞谷,龙凤山麦,龙凤油菜,龙凤花生,龙凤芝麻等。在推出香甜可口、独特风味的水果农副产品中,有龙凤丑梨,龙凤橙,龙凤柚,龙凤李子等。而龙凤小吃中除应有尽有的龙凤凉粉,龙凤油粑粑,龙凤麻花,龙凤爆米花外,还有白落落的龙凤粽子,白漂漂的龙凤豆腐、梁家湾豆花,白森森的水酒醪糟。

如今,只要一提到家乡龙凤这些舌尖美食时,肚子就忍不住要放出空来。一旦没有美味填堵,舌头就要白忙活,口水就要一遍又一遍清理咽喉的声响,如一条空洞河流。就像记忆,一次又一次扒开淼淼乡音,看见眼眸里深邃乡愁。而张扬出来的情感,需要很辽阔的眷恋,方能安坐。


作者简介:

文贵杰,笔名文杰。重庆市合川龙凤镇人。 作品散见《福建文学》,《岁月》,,《青海湖》,《山东诗人》等刊物。出版长诗《民风,为啥子要吻我的脸》,诗集《阳光照进窗来》,《边缘诗选:阿杰》。

责任编辑:南冰  一根筋

编       辑:晓梦  镜中人  宁静   云飞

执行编辑:云飞

本期编辑:晓梦







总奖励6万第一届“香公杯”乡愁散文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