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幅寿联触摸易氏家族的脉络

 鄂中京山 2020-09-30

南庄易家老屋的厅堂里,两边木柱上至今还挂着一幅木质抱对,虽然油漆剥落,面呈黑色,但镂刻的字迹依然明晰。联语是:

“梅岭生春鹤算频添盈海屋;

蘐庭种德鸾封伫晋报慈晖。”

这幅对联既美且雅,更不谈对仗平仄了,可见出于高手。只要将“鹤算”、“海屋”、“鸾封伫晋”、“蘐庭”稍作解释,一般人都能看懂。鹤的寿命很长,“算”是计数,“鹤算”是指高寿;“海屋”,出自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的寓言,指堆存记录沧海桑田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用于祝人长寿;“鸾封伫晋”,“鸾”本指凤凰类的鸟,此处指“鸾镜”,即梳妆的镜子。白居易《太行路》诗:“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鸾封”指女人丧偶,无心对镜梳妆将镜子封存了,可见王太夫人做六十大寿时,丈夫已去世。“竚晋”,即伫立晋接,“晋接”是晋见尊者的敬词。“鸾封竚晋”是赞美王夫人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守,操持家政,对长辈余太夫人十分尊重孝道,对子孙无比慈爱的美德;“蘐庭”,“蘐”同“萱”,“蘐庭”即“萱堂”,对母亲的尊称。此处是对伯母的尊称。“蘐庭种德”即伯母是很有德行的人。寿联上首为“恭祝  誥封孺人宗伯母王太夫人  六旬悦辰”落款是“赐进士出身前贵州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加三级  宗愚侄  元善顿首拜撰”

这个做六十大寿的诰命夫人是谁的夫人呢?查光绪版《京山县志·貤封》,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间,易家被貤封的夫人共有10位,只有易大谟的妻子为王姓,引原文:“易大谟,以侄镜清贵,覃恩貤赠奉政大夫;妻王氏,赠宜人。”据此推断,应为易大谟之妻。

现在,我们先梳理一下易家的纵向脉络。没有功名的易宗玉生了两个儿子,即履坦、履泰(举人,曾任广宁知县)。履泰生了大枞、大谟、大醇三子,大枞、大醇以贡生出仕,做过县级训导、通判等官。二人都留下了不少著作,尤以易大醇的《周易指掌》影响最大,纳入“湖北省珍贵古籍图书保护目录”,现藏京山图书馆。履坦没有儿子,过继大谟为嗣。大谟是庠生,据易家手抄资料曾任浙江监察御史。大谟生本瑛(贡生,石首训导)、本煌(贡生,候选按察司照磨)、本煊,字镜逵(贡生)。本煊子梁才,咸丰戊午(1858年)科第三名举人。大枞生本辉(秀才),著有《槐园诗文集》,20 多岁去世,其妻易向氏守节50余年被旌表,于陈子山立节妇牌坊)、本熿(郡廪生,辛未科优贡,候选按察司照磨)。老三易大醇生镜清(进士)、本烺(举人,国史馆誊录)、本銚(庠生,在捻军犯境时与其子崇奎、崇埙均战死)三子。易镜清,(名本杰,字镜清,号莲航),生崇阶、崇圩、崇坮。崇阶以贡生出仕,曾任甘肃库大使,四川达县、射洪知县,升顺庆、绥宁知府。易氏字派自易履泰后是“大本崇德修齐平治”,“崇”字辈以下再没有发现具有举人、进士资格的人了。

那么,寿联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肯定是一个具有进士资格的人。据易家手抄资料记载,从康熙至同治年间共出了10个进士,5个举人,7个贡生。查《县志》等资料,实际上从乾隆到同治的150余年间共出了一个进士(易镜清),三个举人(易履泰、易本烺、易梁材), 八个贡生(易大枞、易大醇、易本瑛、易崇阶、易本煌、易本煊、易崇圩、易本爌),九个庠生(秀才):易大谟、易本銚、易崇圻、易崇陞、易崇壮、易崇埙、易崇栋、易梁栋、易崇戴。如易履泰,手抄资料为乾隆庚辰进士,清《京山县志·选举志》记载为乾隆庚辰(1760年)举人,不是进士。易本銚,手抄资料为道光辛卯优贡进士,实际上是庠生。易本瑛,手抄资料为嘉庆辛酉进士,《京山县志·选举志·杂科》(杂科是指举人以下的贡生之类)为嘉庆优贡,曾任石首教谕。手抄资料因多次传抄错误难免,官方资料比较严谨,可信度应该较大。真正有据可考的进士只有易镜清。

从网上查《湖北省清朝进士名录》,从顺治到光绪年间,京山出了13个进士,天门出了48个进士。因为京山的人才出的比天门少,故修文笔峰以压天门的脉气,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易镜清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进士。这一科第一名进士(状元)是天门蒋立镛,第四名是禁烟英雄林则徐(福建人),本科湖北共中11名进士。可巧的是易镜清与蒋状元和民族英雄林则徐是同科进士,故传说蒋状元是镜清的伯父易大谟的女婿,无论从时序上还是从同科同榜的关系上看都有联姻的可能,不是空穴来风。

易家既然在清朝中晚期只出了一个进士,寿联的撰者肯定应该是易镜清了。从“宗伯母”看,王夫人是易大谟的妻子,大谟是镜清之父易大醇的同胞兄长,这一称呼合乎身份,“宗愚侄”也合乎易镜清的身份。但“元善”是谁呢?为什么不具“镜清”或“本杰”呢?我原来以为是易镜清的号,元善就是易镜清,这次经焦知云先生指点,才知道是另外一个进士。焦先生考证“元善”是汉阳府汉阳县的易禧善,又名易元善。从“宗愚侄”看,是京山易家搬迁到汉阳的一个分支。易氏族谱记载,易氏后人分布范围较广,天门、沔阳、潜江、汉川、汉阳都有分支。加上易履泰曾出任汉阳府教授,与汉阳易家肯定往来密切,易元善撰联贺寿自在情理之中。易元善,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进士,比易镜清早九年问鼎。

还有一块很大的寿匾,由于文革期间将鎏金的字铲除,“春融绮阁”四个大字很明显,但提款小字模糊不清,不知何人所赠。有传说为蒋状元送的寿匾,但没有文字依据。不过,蒋状元确实有赠送易家的条幅,现存京山博物馆。传说中的蒋状元前来易家为岳母王夫人祝寿以及“状元石”的故事,就应该是指的这一次。三个进士同来为长辈祝寿,可见当年的南庄易家多么风光气派。

俗话说,“官不过三代”,可是南庄易家在从易履泰到易崇阶连续四代人的100多年间有二十余人获得过从进士到秀才的功名,有11人出仕做官(明、清两朝,贡生以上的都由朝廷统一分配到各地做官),这样的家庭是很少见的。且这20余人都属于易履泰这一支,易大谟是易履坦的嗣子,也是易履泰所生。与其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倒不如说是由于一个家庭出了一个优秀者之后,继续坚持耕读传家,严格地教育激励后人上进而形成的人才链,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使在今天,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家庭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从易家的后人来看,人发的最多、在民国时期有点名望的是易履泰的孙子易本烺这一支,然而他们的业绩与先人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易本烺有崇尧、崇埏(音善)、崇壮、崇睦四个儿子。易修叙是崇睦的孙子,黄埔军校毕业,在国民党军中任职多年,少校军衔。因与新四军五师关系密切,为革命做过一些贡献,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在京山县教育界颇有名望、曾任过王场中心国民小学校长的易振东是易本烺长子易崇尧的孙子。在京山治肝病颇有名气、去世不久的易平华先生是易本烺的第5代孙。其他几个分支尚未发现名见经传的后人。

现在,我们将笔倒转,介绍一下易家先祖易鼎铉,他是易履坦、易履泰的祖父,易宗玉的父亲,是京山县有名的孝子。据清《京山县志·孝友列传》记载:“易鼎铉,字恪斋。天性纯孝。父病噎,侍食时辄流涕。父衰不能行,时负行陇亩间,指话桑麻,以慰亲意。父殁,哀毁骨立。葬后,墓有阴流入圹,迁葬棺木,辟涌(极度悲哀)泣血不欲生,其笃孝如此。他若敬师庇邻更有非人所能及者。”易鼎铉死后葬天门北乡龙尾山麓袁家岭。易本烺的《九月九日省高祖恪斋公墓过龙尾山望龙凤观泥饮田家诗》是对葬地的最好佐证,“岹峣龙尾山,突兀龙凤观”,“南望竟陵湖,绿野铺白练”描绘了祖茔附近的景色。据清《京山县志·貤封》:“易鼎铉,以孙履泰贵,覃恩貤赠修职郎。妻鲁氏,赠孺人。”他死后,由于孙子做了官,按当时的封建礼制,朝廷给他封了个八品小官,这是一种荣誉,并非真的去做官。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由于易鼎铉“至孝感动天地”,后人个个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这是好人有好报。

我们再往上梳理一下易家的经纬。据“易家老屋”的主人、尚健在的80高龄的易平阶老先生介绍,南庄易家是“善安公”的后裔。查《易氏族谱》,“善安公”是第34代,易鼎铉是第43代,即“善安公”的第9世孙。易善安,字子安,公元15世纪(明朝中晚期)从竟陵(天门)迁京山东乡李家冲七宝村。“善安公”的祖父易惟铎,字震寰,因同明初朱元璋的大将军郭英征战有功,封竟陵(天门)卫,赐公田千余亩,以供冠妻丧祭之资。明正统四年(1439年),将赐田裁去。配陈氏,生四子:有福、有寿、有康、有宁。有寿就是“善安公”的父亲。

有趣的是,“善安公”的祖父易维铎与明朝朱元璋的把兄弟、开国大将军汤和竟是同胞兄弟。他们的父亲叫易怀远,为避元末之乱,更姓汤,从老家凤阳逃到豫章(江西),生二子惟和、惟铎。惟和就是汤和,朱元璋起兵后,汤和率先领兵响应,屡建奇功。洪武元年封征南将军,四年又封征西将军。汤和为人精明,善于应变,当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的时候,洪武18年汤和主动告老还乡,安度与世无争的晚年。洪武28 年,卒于风阳,终年69岁。是唯一没有被朱元璋杀害的开国功臣。进入明朝后,汤姓复为易姓。

光绪版《京山县志》有记载的还有两个较有名望的易氏家族的人,一是易谦,善安公独子,明正统六年(1441年),陕西地区大灾,与京山进士郝楚望(郝敬)的父亲郝从善带头捐助粮米,朝廷旌表为“义士”。易简,字远子,善安公第七代孙,易鼎铉祖父易应文胞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是顺治年间的庠生,少时师从王朴园太史(即王吉人),当时州府的学使常以《行夏之时》为题调考各县的秀才,但总没见到满意的文章。一次,到京山调考,仍出此题,批阅易简的卷子后高兴地说“得之矣”,遂补易简为弟子员第一。简性豪爽,友爱笃厚,兄应文迁徙到某地居住,为当地人欺负,简愤然地将其兄接回,以自己的住宅相让,他却搬到其他地方去住。

现在可以说,从明朝到如今,易家的祖先易惟铎是从江西或安徽迁天门,其中一支“善安公”从天门迁京山七宝村。南庄、汤堰以及京山其他地方的易姓大都是“善安公”的后裔,只有南庄一支最为显赫,在清朝中晚期达到鼎盛阶段。再往上溯太遥远,也没有必要了。

寻根问祖,续修家谱,并非封建迷信,而是有很深远的意义。一是可以保留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佐证;二是可以激励后人为家族曾经的辉煌而骄傲,发奋再创辉煌;三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可以带动一片地方的兴旺。如王场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永兴乃至京山的文化之乡、戏剧之乡,与易氏家族广泛地与其他家族联姻不无关系,其遗传基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人的素质。

易家于清中晚期兴旺后,到民国初年已近尾声,如今更是平平淡淡,虽然人丁繁衍,量不断增大,却没有发现出人头地的佼佼者,后人中的大学生也不多。究其客观原因,与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对易氏文化的破坏摧残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长期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易家成分高的人被压抑,上大学没有他们的份。现在是和谐盛世,平等竞争,易家的后辈应振奋起来,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传统,干一番事业。我相信易家定会重振家声,造就出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革期间,虽然将易家有才华的先人留下的宝贵著作全部焚毁,然而有些在清朝中晚期已经刻板刊行的有价值的如易本烺、易镜清、易大醇等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里仍有藏本,网上书店也有他们的书出售,笔者根据网上信息粗略统计有十六部八十余卷。望易氏有心的后人广为收集,珍视祖先的文化遗产。

所幸“易家老屋”还保留到了现在,易平阶老人功不可没。据易家手抄资料记载,易家老屋始建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98年),可能在乾隆年间易履泰做官发迹后进行了整修扩建,形成了很大的规模。现在虽然残破,规模也不如从前,但基本上保留了旧貌。大门口的雕花石门槛,厅堂的镂花隔门、抱对、寿匾,学屋额上的蓝色篆字“课花觅句”、“倚剑暝天”均显示了古色古香的韵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化石,实际上也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如今这样的房子已经很难见到了。虽然政府对这一危房拨款进行了暂时性的修缮,但仍然是残破不堪。建议易家有志趣、有能力的后人出面,筹集资金对“易家老屋”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整修,并予以适当的装饰,让易家文化以崭新的面貌为世人所瞩目,甚至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和易氏文化博物馆。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为蒋立镛原配易夫人书丹的墓志铭。原文为“皇清诰命夫人蒋母易夫人墓志铭”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光绪版《京山县志》、《易氏族谱》和网上有关资料,采访了易平阶、易平宇等先生,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资料有限,加上笔者对易家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以及水平所限,肯定存在不少谬误,特别是在人物关系上难免不搞错,望大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修改。同时,以前写的一些有关易家的文章,由于参考的多是手抄资料,把不少人的功名和简历搞错了,如《南庄六易》等,在此文中已经作了纠正。

易家文化不仅是易氏家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永兴的文化瑰宝,我们将继续研究探索,望大家继续给予支持。

曾凡义(笔名尔也) 

2011年初稿   2017.9.修改

附:   

监生  贡生  廪生

(按:阅读古籍资料,经常遇到诸如“监生”、“贡生”、“廪生”等科举名称,为扫清阅读障碍,特作解释。)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按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举人会试落第者亦可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母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监生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通称例监,也称捐监。

贡生,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别称明经。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作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获得贡生资格可以入国子监读书。监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

岁贡: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者。

恩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

优贡:每三年由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者。

拔贡:每12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者。

副贡:乡试取得副榜直接送国子监的。

廪贡: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

廪生: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予膳食的生员(秀才),即秀才中两试等第高者。诸生,附生、生员都属于秀才,只是名目有所不同。

庠生:科举时代府、州、县生员(秀才)的别称。“庠”是古代学校之名。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