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悼念 今生今世——深切悼念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5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余光中 (1928—2017) 台湾著名诗人 男 《今生今世》 【台】余光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今生今世》这首诗横亘了30年的历史,讲述了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一个是母,一个是子。诗中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描述了母子间至亲至近的浓浓情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儿子对亡母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孩子在哭声中呱呱坠地,母亲在含泪的笑声中欢喜雀跃;而当母亲仙逝,孩子再悲伤的哭声也无法挽留她的生命。这30年的人生跨度,两代人在一起共同度过,这其中演绎着酸与甜,苦与乐,悲与欢,离与合。30年弹指一挥间,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被诗人升华到了人生的欢乐之境,忽视了这30年中的痛苦与伤痕的点点滴滴;这30年,“我”与母亲在无穷无尽的笑声与快乐中度过,也许只有在这浓浓的亲情和点点滴滴的欢声笑语中才能察觉到生命的无价与生活的幸福;这30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却是那般地弥足珍贵,也许岁月可以流逝,但这之间弹奏出来的生命音符却让“我”没齿难忘。时间有情,它见证了儿女与父母在一起时的天伦之乐;时间也无情,它见证儿女的成长的同时,也见证着父母的衰老。 这首诗读起来很平常,但其中所蕴含的真情却扣人心扉、令人动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爱自己的父母,就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他们有生的日子里多多尽孝,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或悔恨。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5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余光中 (1928—2017) 台湾著名诗人 男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5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 1956年,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61年,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6年,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 余光中 (1928—2017) 台湾著名诗人 男 余光中1969年,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 1971年,任师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1980年,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201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 2010年6月17日,余光中携家人和流沙河,李元洛参观了三峡大学,并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演讲。 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 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 2011年4月1日,受聘于浙大客座教授。 2012年4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熔铜艺术创始人、庚彩艺术发明者的朱炳仁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诗与海峡的对话”,即朱炳仁《云彩》与余光中《乡愁》会诗。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