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件制下的员工满意度

 任之谈医学人文 2020-09-30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原因是1911年他出版了管理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管理原理》。他对于科学管理的定义是:“科学管理不过是一种节约劳动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说,科学管理只是能使工人取得比现在高得多的效率的一种适当的、正确的手段而已。”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怎样节省成本;怎样以最低的工资让工人生产出最多的产品。

根据泰勒计件制的概念“在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根据工人生产的商品件数来发工资,一分不少,一分也不多。”那么工作效率越高,工人的收入也会越高。工人做的努力是多是少,完全可以由产品件数来测度,没有模糊性。说白了就是干得多挣得多。

这么好的事,医院、医生怎么会不知道。尤其是大型医疗机构,一床难求。医院在不断扩张的同时,成本在降低,效率在攀升。这时将会出现泰勒没有遇到的问题--医保。各省市有自己的医保限额,那么当地的医疗机构竞争这些资源。资源跟着患者走,聪明一点的院长就会想办法让患者来自己医院。走了极端就变成抽水机了,把其他地区的患者都集中到一个地方。

这时卫计委当然喊停,同时还喊停的是多收治自费病人。好了,在总额控制、规模停滞的情况下还能提升效率,最典型指标就是平均住院天数。国内目前还处于平均10天的水平,而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大多数处于4天以下。也就是说国内一张床住一个患者,美国可以住2-3个患者了。应该说国内医院的工作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这样的衡量标准,哪些患者更容易被收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按病种收费DRG就应运而生了。看什么病收多少钱,清清楚楚,加上时间、病床数,那么懂得计算的科主任,应该很快就知道自己科室一年的收入了。这样不好吗?再来看看泰勒吧。

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上的工人根据岗位要求,按部就班地重复做工就行,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力。工人的可替换性太高:你不愿意干或者干不好,随时换个人就是。工人的感觉如何、情绪怎样、喜不喜欢,都不重要,对工资没丝毫影响。泰勒的科学管理更多地站在企业主的角度,克服当时工人“磨洋工”,为企业主获取更多的利润。

因此,在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之初,就遭到了部分工厂工会的抵制和排斥,甚至有些工厂为了不推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工人选择罢工。事情闹大了,泰勒还收到国会的询问,在不断地辗转各地的辩论时,泰勒在火车上去世,年仅59岁。泰勒创造的理论目前仍在争议中,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对人的重视程度。

如果人和机器比,劳动力成本比较便宜时,企业主当然选人干活。问题是机器只会坏,不会发牢骚,而人会有各种情绪、需求。如果干的活不需要有创造性或者灵活应变,那么机器更有优势,看看洋山港无人装卸码头的那些车辆就知道了。还有就是机器可能仅需要电力、石油等能源,有就可以干活,没有就歇菜,而人太复杂,谷歌公司里有免费的瑜伽教室、健身房、洗车行、攀岩墙、洗衣店、健身课、跑道线、按摩间等,还不见得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

因此,我想问各位院长的问题是在计件工资制下,员工的满意度会如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