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去年4月8日是北京新一轮医改开始的日子。一年过去了,有新闻报道这一年北京医改的变化。世纪坛医院院长徐建立是这么告诉记者的:“现在,药品消耗量明显下降,去年全院药品支出减少了7000多万元,药占比从医改前的49%降低到现在的35%。可以说,医院的经营状况比过去更好了。” 翻阅一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改革时间节点: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是否公立医院还需要努力实现药占比低于30%的目标呢?我认为今后可能不需要再考虑药占比这个指标了。原因还得从这次北京医改回顾新闻里找。 北京海淀区在万寿路等7家社区的卫生机构试行虚拟药房,居民在社区就能拿到三级医院的药,该区域药品供应链平台建设有多重功能:
如果按照这个虚拟药房的说明,那简直就是个药品配送中心啊!那么其中的问题是药占比怎么算?算三级医院的,还是社区医院的?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这个平台的来世今生。 根据新闻描述,虚拟药房是海淀智慧卫生一期,区域药品供应链平台项目的重要建设模块之一。去年海淀区属26家中心和8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系统经升级后统一集中部署至海淀区政务云,和药品供应链对接,利用此信息系统,搭建和实体药房功能类似的“虚拟药房”。 如果追溯海淀区政务云,根据2014年的新闻,海淀区与阿里云合作,建成全国第一家综合政务云平台。除政务系统外,医疗方面可以实现全区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影像、检验检测、公共卫生等数据区域共享,三甲医院和二级及社区医院结合形成医疗共同体、方便辖区内 380 万百姓就近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海淀区智慧卫生信息系统。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阿里。曾记得否,2014年11月,阿里健康APP软件前期测试均在石家庄进行。其间阿里健康选择了神威大药房等石家庄较大的医药连锁商合作。按照“处方电子化”的购药流程是—一个普通市民,在医院看病后生成电子处方,市民将处方上传“阿里健康”,即刻接到多家药房的报价,市民可根据距离和价格自行选择,药房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没有购药补贴,又未衔接医保,“网上购药,支付宝支付”的模式对市民吸引不大。各大药店均表示自从2015年4月补贴停止这个软件就基本没什么人在用了。 更关键的是今年的2月9日,食药监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暂时仍禁止向个人消费者网售处方药,鼓励“网订店取、网订店送”,将移动互联网上的药品销售行为纳入监管。因此可以这么说,阿里“直接”颠覆医院药房的路没有走通,但“间接”地通过阿里政务云,实现了药品的配送。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和零售药房合作没成功,现在和医院药房合作了。目的还是一个,让医药分家早日实现。 如果阿里云一旦完成整个公立医院的药品购买网络布局,很多慢性病药都可以从网络下单,那么考核单家医院的药占比就没有意义了,包括30%的药占比目标迎刃而解,甚至会更低。或许药占比将成为历史名词了。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