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会向患者“剧透”病情吗?

 任之谈医学人文 2020-09-30

最近美国科幻片《复仇者联盟4》刚上映,马上就有人表示拒绝剧透。剧透全称是剧情透露,指在看完某个戏剧作品之后,把涉及剧情内容泄漏的行为。往往剧透的内容通常是涉及故事核心或线索,因此对于未曾观看该作品的观众,在欣赏原作时的兴致可能会减少。那么从剧透的前后顺序看,对比医患,那么医生可能就是那个先掌握病情信息的人,而患者就是后知道病情信息的人。剧透类似临床的告知行为。

对于病情,或者病情进展等情况,医生会“剧透”给患者吗?有些医生说,当然会,譬如门急诊常见情况就是患者主诉不适,根据该患者的情况及检查报告等,医生会告知患者诊断、治疗等信息,怎么可能不说呢?有些医生说,看患者得什么病考虑“剧透”多少。因为某些疾病,譬如癌症,往往只和患者家属说,不和患者说,甚至家属还特别关照不要“剧透”给患者本人。

因此,临床是否“剧透”、如何“剧透”,看起来还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先来看看相关法律法规如何说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在去年开始实施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中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向患者告知相关信息是必须的。为何有人会认为某些情况下不要告诉患者本人呢?曾有人说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不过在文献数据库并没有查到有相关研究。然而在心理照护方面,的确可以看到有许多研究癌症患者通过心理扶持,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况。因此,对于某些疾病的患者,或者某些患者对于某些疾病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

因此剧透的问题变成了对于患者,不是简单地告知,而且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向各位推荐告知坏消息的ABCDE法则:

  1. Arrange--为会谈进行筹备

  2. Bridge—会谈开始时建立联系

  3. Communicate—与对方进行沟通交流

  4. Divert—转变会谈方向

  5. Encourage--鼓励对方战胜对疾病的恐惧等

具体做法,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告知坏消息ABCDE》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MwNzUyMw==&mid=238045231&idx=1&sn=f472a84b9960a4fe0d147c4e07f825d0&mpshare=1&scene=1&srcid=04259AiNarcqWYFZxZlwSCuL&pass_ticket=1A84cwWkLkCnmuflgDLhq7SAAwgqfBJe56zHP%2BNqAL%2FUdVIpYagn8BiTqnhFqcfm#rd

那么诊疗疾病对于医生来说已经不足够了,还需要关注患者心理,这也印证了特鲁多医生的那句名言: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不光需要医生有这方面的意识,还需要配备更多的手段,包括增加心理医师、心理干预、长期心理扶持等。

就像剧透一样,剧情信息的披露,影响他人更大的是他人的感受,因此人与人的互动中,不光是沟通信息、逻辑判断等客观行为,同时还有情绪的交流、感官的互动等主观表现,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双方都得到满足。就像俗话说的:将心比心。

了解更多医学人文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