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4月赣皖游《七》

 穆小 2020-09-30

4月19日在徽州古城包车前往新安江画廊。十二年前曾经从杭州经千岛湖到黄山游玩过一次,当年是淳安千岛湖码头上船到歙县深渡码头下船,乘坐游轮在新安江上逆水近六个多小时,一路观赏着两岸风光,印象深刻,那如画的场景时时出现在脑海里。这次来到歙县一心想再去重游那记忆深处的画面,到了深渡码头买票上船才发现已经是新安江画廊风景区了,心里想着既然打造成风景区,那应该更美了,很可惜这个画廊是歙县境内打造的旅游景点,画廊景区是沿着新安江继续逆水上行,与其它旅游景点一样,游船只是在水中绕行一圈就回到上船处,虽然风景如画,但已经不是我记忆深刻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粉墙黛瓦倒影在水中的原生态场景。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景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

新安江百里画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游船停靠新安江畔的樟谭村,村里有一棵千年古樟树,树高26米,树身周长9.2米,需要十余人才能合抱,被誉为全国“樟树之王”。

陕西汉中留坝县的汉张留侯祠也就是张良庙去过几次,很意外这里竟然也有个张良庙,传说张良在此隐居过,为了纪念修建的,可见百姓对张良的崇敬之情。

游览新安江百里山水画廊,有一个水上表演项目“九姓捕鱼”,是由旅游部门组织当地的渔民表演各种捕鱼技艺,观赏性很强。

九姓捕鱼: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韩世忠私自释放了方腊起义的囚犯,这些囚犯共有九个姓氏,自此开始了永不上岸捕鱼为业,隐姓埋名的生活。

表演鱼鹰捕鱼

阳产是安徽省歙县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山寨,这里是皖南最大的土楼群,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土楼是建在山上的,最低处到最高处土楼垂直高度相差50米,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山民就地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再建土楼,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或青石铺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

乌黑的房瓦,掩映在黄绿相间的杉木之中,层层叠叠甚是震撼。

安徽阳产土楼跟福建土楼虽然都称土楼,但结构完全不一样,阳产土楼是一家一栋修建,建筑形状规规距距,独门独户形成一个楼群。福建土楼是以家族为主,建筑呈圆形、方形、五角型等各种形状,一般来说一栋土楼居住的都是同一家族的人,在一栋土楼里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共生存,共荣辱。

这里的晒秋相比声名在外的婺源篁岭,也毫不逊色。

专门为摄影爱好者摆拍的当地人

被指导后摆拍的,怎么看也别扭,看来摆拍也是一门学问

由于交通不便阳产还属于没有开发的古村,所以前来游玩的人不多,山下停车场偶遇三个扛着长枪短炮搞摄影的人,便一起换乘当地车上山,安静的古村中几乎只有我们四个人游逛,应他们要求客串了一把模特

这张是距离至少有100多米的另一个山坡用“大炮”拍出来的

这张也是对面山坡拍出来的

这张是刚进村的时候被偷拍的

徽州昌溪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坐落在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村落形成于唐朝,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境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

古村落最具特色的要数古建筑,昌溪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尚存201幢。古民居均一色徽派建筑。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扑朔迷离,巷弄纵横交错,宛如迷宫。

村中古祠堂星罗棋布,计有:太湖祠、寿乐堂、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村中周姓建有周氏宗祠、亮公支祠;徐姓建有爱敬堂。一村之中拥有10多座祠堂,实为罕见。

堪称中华一绝(全国仅此一处)的员公支祠木牌坊,四柱三楼,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员工支祠的额枋上有御赐“七叶衍祥” 匾额一块,这块楠木匾额高 130 厘米,宽 60厘米,两边雕着精致的双龙戏珠图;匾上正中刻“赐御”二字,左刻有“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有“咸丰丙辰年吉月立”。

宋代酒肆茶楼,酒肆茶楼位于木牌坊右侧,该楼建于明代中期,属防宋代风格式建筑,古楼呈古朴之风,窗栏图案用小木条组合成“福禄寿喜贵”等字样,造型奇特,寓意颇深。其置身于白墙青瓦石板路的街巷之中,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昌溪亭的建筑也形态各异,供读书观赏的当数“八角亭”了。“百名秀士泽乡里,一亭风月揽斯文”这是位于古村内百绣亭上的一幅对联。至元朝末年周氏迁入昌溪下村,600多年来,周氏族人不仅善于经商而且崇尚耕读,从建村到清末,当时一个人口不足400人的小村庄,历史上竟然出了4名进士,19名举人,23名贡元和74名秀才,人才济济的“百绣榜”令人肃然起敬。亭内现已是村民纳凉休闲之所,供休憩的古亭还有“双寿亭”、“安岭亭”、“如振亭”等等。

古三眼井,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后来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三个井围。由于底下是岩层,水量多而且流速快。用过的水经暗道直通 “ 员公支祠 ” 前的月池,丰富了池内水量,池中种花、养鱼,点缀了景色、调节了环境,而且是周围一带消防应急的水源。

建于元末的洋坑古木桥,全由木头搭建、铁链贯穿而成,是一条古旱道,曾是通往江浙地区的商道之一,以周、吴为代表的商人从这里走出了一条商业通道,走上明清徽商舞台。传说朱元璋曾兵败至此,从此桥而过,带着昌溪祖民的庇护,开创了大明王朝。

古桥被当地人称为“板凳桥”,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桥依然还发挥着作用,不能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劫后余生古银杏,该树与村落同龄,树围8米,高42米,主干挺拔,侧枝峥嵘,1982年因小孩在树洞中玩火,不幸遭受了长达十小时的抽心灭顶之灾。消防队用两台高马力抽水机扑救7小时,虽主干上端20米被焚烧坠毁,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第二年照样发芽长叶,侧枝茂盛,展示出劫后余生的毅力和魅力。

昌溪村口,有两棵形态神奇、相互偎抱而属不同种的古樟树,人称“龙凤樟”。两棵千年龙凤樟遮天蔽日,主干直径约3米,高约40米,树冠覆盖面积达上千平方米,蔚为奇观,夏可遮阴避暑,冬可挡风御寒。古樟树于徽州村落是有着乡民祈求庇佑,精神崇拜的象征意义,特别是这样一座在当年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古村落。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徽州美食之一,“徽州风情一大怪,豆腐长毛上等菜”说的便是徽州毛豆腐了。

上好的毛豆腐周身生有一层白绒绒的长毛,在白毛上又会有一些黑色的颗粒,那便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在徽州温润的气候条件下,聪明的徽州人采用毛霉菌发酵,使豆腐通过发酵后让大豆蛋白转化成多种对身体有益的氨基酸,赋予了豆腐异常的鲜美。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风味,曾经在云南建水古城品尝过也是发酵过的烤豆腐,这里的毛豆腐也是烤出来的,虽然最后做法基本相同,但发酵过程不一样,两地相隔千山万水风味各异。

徽州古城住了五天,每天晚上来品尝这家老字号的毛豆腐,真不愧为“舌尖上的美食”。

更新于 32分钟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