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工,竟成了这群孩子最大的人生理想

 翔山 2020-09-30

2020-09-30 10:34

“中国的首都在哪?”

“不知道。”

“2008年奥运会在哪开的?”

“不知道。”

“知道天安门在哪吗?”

“不知道。”

然而说出这些话的并不是外国人,他们是来自湖南的一群留守儿童。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承担着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故事,负担着多少委屈,而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对此,一名80后导演蒋能杰,从2009年到2015年,花费6年时间,将他们的故事拍摄成为纪录片《村小的孩子》。

他将镜头对准的是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镇的一处偏僻的山村——光安村,全村1700余人,近900人在外务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

《村小的孩子》主要讲述了村里临时私立学校的22个孩子(其中17个为留守儿童)最真实的生活故事。让我们以小见大,看到了偏远地区最真实的留守生活。

1、

在《村小的孩子》的开头,我们看到一节拥挤的火车车厢,里面很多乘客都是离家在外的父母。面对摄镜头,他们显得坦然又无奈。

在生活面前,出门打工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那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们,境遇也很一致。

“白云,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一群孩子坐在昏暗的教室里,放声读着诗歌。

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去广东打工了,一年回家一次,孩子们多和外婆、奶奶长大。

2009年,仅仅只有6岁的蒋云洁第一个出现在镜头里,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却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懂事。

她的父母出门打工,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奶奶身体不好,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因为长大了就可以去打工,而打工就可以赚钱给奶奶治病。当被问到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略带苦涩笑着回答,“我不想,家里有个相片。”

因为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她已经对爸爸妈妈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每逢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她无法第一时间听出妈妈的声音。“你是谁?哦,妈妈?妈妈。”她只能靠着声音和照片,来想象现在妈妈的模样。

有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甚至一年都不会回家一次。生下孩子便匆匆离开外出打工,没带过孩子,没陪伴过他们成长,所以孩子跟他们也不亲近。

在《村小的孩子》中,9岁的范魏煜和回家的父母在半道上碰见,就上演了一出“母子相见不相识”的人间悲剧。

母子相见不相识,多么令人痛心。试问哪个父母不想陪伴孩子长大呢?

蒋鑫、蒋恒两兄弟曾经被父母接到身边待过,因为父母要上班,他们只能被锁在家里。两个孩子并不开心快乐,所以他们宁愿留在老家,再也不想去爸妈那里了。

这些在外打工的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能有一个好前程。可是这些孩子,真的能让父母如愿以偿吗?

影片中的一段采访令人唏嘘不已。

2、

片中的孩子们都被询问过一个问题,长大后干什么,他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打工。

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大都是笑着的,但听到这些回答的我却笑不出来。

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长大干什么,有什么理想是一个选择题。想当科学家,想做医生,想成为一名演员等等……

但是对于村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未来就是出门打工赚钱,有钱了就能改变现在的窘迫生活。

而他们父母外出打工唯一的希望,是孩子可以用功读书,以后不像他们一样活着……

听起来像个黑色笑话,却是他们循环不绝的现实。

现实的残酷让一部分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梦想。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本不该他们承受的一切,过早地认清了社会的现实。

你没法问他们理想是什么,这就像在问一个吃不起饭的人“何不食肉糜”一样荒诞和残酷。

这里的孩子们,不仅情感缺失,知识也很匮乏。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段对白,领袖是谁?日本人是什么人?北京在哪?天安门在哪?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办的?

面对几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统一得让人惊讶。

这里教材的陈旧与教学眼界的局限,暴露无遗。而另一方面,他们似乎也并不懂得上学真正的意义。他们与外面的孩子,或许已经隔了好几个世界,一个无论怎么追赶,也难以赶上的世界。

这部影片跨越六年,导演用最平实的镜头语言,将留守儿童的伤痛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基层教育的贫乏,底层环境的落后,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直视的疮伤。

3、

这些孩子不是“大数据”,也不是新闻报导里的冰冷文字,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不了解;或许,我们与他们相隔千里万里。但是,我们却同在一片蓝天下。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中南部省份农村,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2%。这些留守儿童三成以上有心理问题。

作为留守儿童纪录片的制作人,蒋能杰深感自己的力量渺小,而这个问题太大太重。他在纪录片中提出一个问题,至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作为记录者和目击者,他表示身处其中却无能为力。

“当然,影片就是为了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复杂。让这些幼小的当事人发声,不是呐喊,而是唱歌,让听者流泪。”他说。

农村留守儿童的确是全社会都在关注和深思的话题,也许一部纪录片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留守儿童的近况和命运,但是如果有更多像蒋能杰导演这样热心公益并将爱心付诸行动的人,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幸福的笑脸。

就像《村小的孩子》中,留守儿童蒋鑫曾背诵过一篇课文:

“妈妈是家里的月亮,每晚伴我进入梦乡;

妈妈是家里的太阳,有了她,家里总是暖洋洋”。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孩子的家里,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