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绪智:略考王宗汤村上古仓颉墓

 zqbxi 2020-09-30

仓颉,亦名苍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他为中国象形文字的始祖,中国汉字由其创造。《汉学堂丛书》辑《春秋纬元命苞》中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指掌而创文字。”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而卓绝的创造。自仓颉造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的历史,进入了以字记事的时代。正因为有了文字,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记述,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垂千载而不灭,开新路而弥鲜。仓颉死后,为纪念其造字的功德,凡仓颉生前所到之地,都被作为纪念圣地,甚或修墓立碑、建庙祭祀、建寺朝拜等。仅墓冢而言,全国就存有多处。然何处为真,众说不一,唯用事实见证。现略考东阿县王宗汤村仓颉墓证据颇多。

据历史资料记载,约在公元前2697年至2595年间,黄帝带领他的部落和仓颉,从我国西北部的姬水搬迁至黄河下游一带,经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多次交战,蚩尤被黄帝擒杀,身首异处,其首葬于今阳谷县寿张镇南面。黄帝遂成了霸主,做了各部落的首领。黄帝见这一带水源丰富,土质肥沃,于是就定居下来发展农业,慢慢又学会饲养牲畜。黄帝的妻子嫘祖,把野蚕改为家养,还教其他妇女学会了养蚕、缫丝、织帛。长期的定居生活,使黄帝感到结绳记事只能打结、系物、画道道,不仅繁琐,而且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于是就令他的史官仓颉造字。关于仓颉造字之事,史书多有记载。《世本 作篇》中说:“黄帝史官仓颉作书。”《吕氏春秋 审分览》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易经 系辞》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世纪》中说:“仓颉,黄帝史官也。生四目,观鸟迹而制字。”另外,关于仓颉造字还有一个“天雨粟”、“鬼夜哭”的神奇传说。《淮南子 本经训》高诱注释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是诈为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餓,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高诱的注释充分说明,仓颉造字是感天地、泣鬼神之举。

史书多有仓颉墓在王宗汤的记载。据《皇览》记载:“仓颉姓侯冈,居阳武,葬衙之利乡亭南墓。”宋代罗泌撰《路史 前记》中说:“仓颉氏,冯翊人。”《春秋 元命苞》说:“仓颉卒,葬利乡亭。”根据历史记载,仓颉生于陕西冯翊,其所葬之地“利乡”,正是今东阿县王宗汤村,因为,据清代李贤书考证,王宗汤村古称利乡。另据明朝《兖州府志》载:“仓颉故居在城西北,有墓有寺。”文中的“城”原指平阴县东阿镇,王宗汤村恰好处在东阿镇西北的方位上。清道光九年修纂的《东阿县志》载:东阿旧有上古仓颉墓,在东阿城西十五里,墓前有祠,以时奉祀。

王宗汤上古仓颉墓历史久远。在2000年,经山东省和聊城市组织考古队伍进行勘探,发现墓下属4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度达2.5米,南北长430米,东西宽230米,由灰土、浅灰土、沙质土堆积而成。土层最下部为龙山文化层,中上部为商、周、汉、隋文化层,地表部为耕植层。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有盆、罐、瓦、碗、青釉瓶等。出土的陶器大部分属龙山文化年代,其余属商、周、汉、隋时期。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这个时期正与黄帝与仓颉在黄河下游一带活动的时期相吻合。1996年,在距仓颉墓以西不远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仓颉时期的象形文字,再次为仓颉墓在王宗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王宗汤仓颉墓祭祀。公元前492年(春秋鲁哀公三年),59岁的孔子周游至卫国,欲得卫灵公重用而未遂心愿,便想过黄河去见晋国大夫赵简子。一天,他行至博陵境内漯河(今茌平县博平镇北老徒骇河)岸边。在渡口等待渡河时,听说赵简子把窦鸣犊和舜华两个人杀了,孔子大吃一惊,伤感不已,临河而叹说:“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弟子子贡走近孔子,说:“敢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亦尚且避之,而况乎丘哉!”遂决定不去晋国,而命弟子们调转车辕回鲁国老家,并为窦鸣犊写了名曰《陬操》的祭文。后人为纪念孔子至此,立“孔子回辕处”碑纪念,并将渡口改称“鸣犊口”,将此段漯河改称“鸣犊河”。清代曾将孔子回辕处列为博平八景之一,取名“犊河圣迹”。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博平南行,走出约四十多里路,见路上行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好不热闹。颜子便问孔子:“此何以也?”孔子答道:“前方不远便是阿邑利乡,今日谷雨,乃祭仓颉之日也。”孔子携弟子一同前往,于仓颉墓前祀拜,燃纸焚香。礼毕,孔子又说:“明年今日此时,墓前相聚往常。”然后回鲁国而去。

汉刘邦修仓颉墓不是传说,而是事实。相传,汉朝前,仓颉墓就碑刻林立,祭祀仓颉活动兴盛异常。到了汉代,汉刘邦又重修仓颉墓。原因何在?史载,公元前208年,刘邦与秦大将章邯在东阿交战失利,藏于仓颉寺院内,躲过一场大难而得帝。公元前202年,刘邦感恩仓颉寺,把仓颉册封为“王”,从此寺院改称“仓王寺”。到明万历年间,《兖州府志 古迹志》仍有对“仓王寺”的记载。其中说:“在西北有仓颉墓,有仓王寺。”后来,考古专家在总面积约1050平方米的地方对仓颉墓中心地带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结果发现,仓颉墓室由砖砌成,南北长5米,东西宽3.5米,地下深1.5米,属汉时所修。由此,汉刘邦修仓颉墓的传说成为事实的再现。

仓颉墓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由于大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王宗汤仓颉墓多次被破坏,又多次被重修。1825年,清朝知县李贤书见“仓王寺”已圮,首捐银子五百两,重修“仓圣祠”。对此,《东阿县志 艺文》载李贤书的撰文:“余于甲申莅往斯邑,乙酉春始廉得其地复封之,丁亥春为修祠祀记闻之郡宪深嘉予焉,且割俸以倡。斯时官岱下者,有督工者,有辇运而宣力者,急工向义,不匝月而告竣。建阁三盈,高敝巩固,庶几灵爽。其式凭之我朝稽古,故片简,只字保若球琳而于古先贤陵寝,尤兢兢防护焉。”1942年,侵华日军强迫当地村民把“仓圣祠”拆除,用建祠材料在孟庄村修建了炮楼。另据村民讲,原仓颉墓前有汉碑一通,上书“古仓颉墓”四个大字。1947年为防黄河水泛滥,村农会会长王春山带领群众将碑推倒砸碎,运往黄河岸边修堤。至今谈起此事,村民们仍叹惋不止。

综上所述,无论是历史资料记载,还是当地群众记忆,无论是实地勘探还是文物出土再现,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事件佐证,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当年的仓颉跟随黄帝到了黄河下游,他生活在这里,最后葬在这里,这是顺理成章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王宗汤村王氏后裔王一倡议,联合社会各界人士重修仓颉墓。在当地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仓颉寺、仓王墓得以重建。现在的仓颉墓,高10米,阔21米,立有仓颉墓碑、仓颉墓铭碑、仓颉墓重建碑、仓王祠重修碑等。墓周围古柏参天,绿槐复生,再现了历史上仓颉墓的古老韵味,招得文人墨客,祭祀人群络绎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