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外应有,天星清辉漫洒|安思潼

 1233465 2020-09-30

南仁东:千里外应有,天星清辉漫洒

——安思潼

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东墙上的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昨夜夜半的星,清洁真如明丽的网,像是有人专门打理过一般,疏而不失。

“你好,我是南仁东,在FAST担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项目的总工程师。”视频中一个老头儿用几近沙哑的声音介绍着自己,黝黑的皮肤,留两撇小胡子,特有个性;一头花白的短发,每一根都精神抖擞,直起身来坐在那里,像极了鲁迅先生。

高三的一堂语文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叫南仁东的老头儿,就是这样看似平凡的一个老头儿,穷尽一生,直击苍穹,去追寻全世界都不曾有过的星辰大海。

(一)在幻想的天幕下手摘星辰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辽源市,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由于家庭条件一般,一家人寄住在外婆家,生活很是清苦。提到他,邻居总会记得这个从小就喜欢到山上看星星的孩子,其他孩子也总是喜欢围着他,“南半球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嫦娥?”……这些有关星星的知识他总是知道许多。在同龄孩子眼中,年少的他眼光长远,又懂得许多新奇的知识,有着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是对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在朋友中,小小年纪的他,就极具威信。

那么这些知识有又来自哪里呢?仅仅是因为年少的天赋吗?当然不是,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他依旧会在每晚就着昏暗的路灯读书,后来,他在中学时期就提前自修了全部的物理课程,包括一部分天文物理。人人都夸他是个创造力和记忆力了得的孩子,或许只有他知道,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会有后来的“曾益其所不能。”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就到了无线电厂工作,入厂不到半年时间,由他主导设计的电视发射机外形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这个了解工业,精通无线电,做过计算机的少年又去考了天文学的研究生,除了他从小就能知道天上星星的名字外,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天文学资料薄,容易过。巧的是,他成功拿到了学位,也因此开启了他要“手摘星辰的”天梯。

因为年轻和热爱,他曾利用许多机会跑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上山下乡的十年里苦中作乐,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后,又跑去荷兰求学,之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了客座教授,那时的他在国际天文专业领域已小有名声。因为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他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那些名誉,最后又回到了祖国。他说,他的感觉是有人的地方哪里都一个味儿。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宏大图景开始在南仁东的脑海里成型。

(二)在星稀萤点里砥砺前行

从青丝到白发,他的故事都只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中国天眼。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一生的智慧,在天眼的建设里,他愿意做一个奠基石。

当时一切白手起家,工程建设会有多少技术难题?不知道。天眼的设计需要什么理论?也不知道。该在什么环境里研究比较好?更不知道。这样磅礴的工程,西方也不曾有过,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用脚步与双手亲自去丈量。从1994年-2005年间,他几乎踏遍了贵州当地所有的洼地,由于交通不便,几乎所有的路程都只是依靠手和脚,年过半百的他也不服输,带着一根竹竿走过白天与黑夜。他当时走过的所有的路,连当地的农民看了都摇头,甚至因此他也去鬼门关走过几遭。最后他站在大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65户村民搬迁完毕,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大窝凼的村民?”

上世纪90年代,在他提出“中国天眼”构想时,我国财力尚不足以像今日这样雄厚,这样的工程也一度不被大家看好。初期勘探结束后,其他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南仁东还在因为资金、技术问题满世界跑。南仁东的助手姜鹏说:“自从认识他以来,没见过他为任何事情低过头。”但他自己却说,他低过头,就是为了FAST立项。在1995-2006年的十多年间,他化身为“推销员”,掀起山河奔向世界,踏尽星辰来访,有整个宇宙想讲给大家听。他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然而,正是因为他极富洞见又极为大胆,并且为此坚持不懈,才使得更多中国科学家早早抢占新一轮科技竞争的起跑线。SKA总干事菲利普说:“FAST令人惊叹,他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

披星戴月的人啊多寂寞,攒着长久的心酸却不能说。与FAST举步维艰的几十年,又岂是这短短三两行文字理得清的。他深知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不可以倒下,也不可以止步,他常给同事们算一笔账:“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好,FAST停一天,就等于国家白扔了12万。”他的学生甘恒谦说:“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别难,南老师会沉默,抽烟得很厉害。那个时候,去他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是的,他把项目扛在自己肩上,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的各种职责,推动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三)在星光杳杳中感官安宁

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常年一身工作服,戴着蓝色头盔,架着一副眼镜,面容有些沧桑却又很酷的老头儿,在年轻的时候很会打扮,他有一件很贵的夹克和一身超越八十年代大众审美的白色三件套西装,那时他还留着长发;你也不会想到,这个既懂无线电,又懂天文,也懂力学,还懂金属工艺的老头儿,竟对绘画诗书,服饰美学都颇有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他甚至办过讲座谈服饰潮流美学,FAST中有关美学的设计他都亲力亲为,叫他艺术家一点儿也不为过。

你以为他是个大科学家,是一个战略大师,他却告诉所有人:“我是一个战术性的老工人。”这个随性的老头儿,在FAST工程现场是工人们最好的朋友。在那里和他们聊家长里短,他记得许多工人的名字,知道他们干哪个工种,知道他们的收入,知道他们家里的琐事。他经常给工人带些零食,还和老伴亲自跑到市场给他们买过衣服。而工人们也完全不把他当“大科学家”,甚至直接用自己吃过饭的碗盛水给他喝,像家人一般不避嫌;在工地因为工作的原因,吃饭他总是最不积极的那一个,烧饭阿姨要给他加个菜,他怕麻烦人家,摆手说不用,刮点儿剩菜就凑合一顿:生病后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始终乐意在简陋的彩钢房里与现场的所有工人共同战斗……

你以为他该颐养天年,却还是个拼命十三郎。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来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高三那堂课上我也知道了,那个沙哑的嗓音是因为在肺癌手术中伤及了声带,2016年9月,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他仍坚持从北京飞往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他是穹顶星河,梦遍西风白发,萧瑟年月也化作铿锵,他的袖子里始终藏着星星与河岸。可就是这样神奇的一个老头儿,在2017年9月15日,因肺癌突然恶化,枕着他的苍茫宇宙,趁着22年的倦意永远的睡去了。那一夜,中国的浩瀚星空好像忽然黯淡了下去。

(四)千里外应有,天星清辉漫洒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我特别不希望别人记住我。 ”他曾和家人说过这样的话。如今,这个洒脱的老爷子独自驾鹤西去,并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先生去世后,南夫人婉拒了一切采访,后来他写给国家天文台严俊台长一段话,南夫人写道:我的先生南仁东就是干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他,使他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辉;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一诺千金、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是无数科技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给予他渊博的学识,铸就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南夫人说,追授南老师的这块奖牌上凝聚着祖国和人民对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期待。我想对我们来说,没有天赋,那就更勤奋一些;没有机遇,那就再坚持一下。没有传奇的过往,那就让未来充满正能量,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去做些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的贡献。

“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南先生在生前最后一次采访中提到,希望后来者们,尽快地完成望远镜的调整及试运行、试观测,希望他们有运气,能够做出巨大的天文成就,用他们的成就,回馈管家、回馈人民、回馈射电天文界。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一生,亦饱含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南先生离开时,他明白他毕生的事业已经完成了,但是“天眼”以及后来的科研人员将会继续替南先生仰望星空,完成使命。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而南仁东他却同时拥有这两样宝贵的财富。他打开了中国的“天眼”,也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到今天我才明白,他并没有离开,只是去了属于他的宇宙星辰,换了种方式,与“天眼”长伴。

很多人容颜饱满,可他已经老朽了;也有人年迈,甚至死去很久,却仍拥有青春。从这一刻起,每一个人都应该记着这个伟大的名字——南仁东。因为有他,中国的穹顶才不是孤独荒野,而是四季流星的璀璨星空。

——此文仅献给我最敬爱的南仁东先生

作者简介:

安思潼,就读于山西大学,山大报社成员。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文字来源:征    稿

                  百    度

图片来源:网    络

图文排版:余    欢

责任编辑:周嘉旭

文本编辑:林    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