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高校文学社团大展|遗山文学社

 1233465 2020-09-30

遗山文学社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研究元好问及金元文学研究方面了取得重大成绩,尤其是中文系教授、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狄宝心老师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文学社因以自号。

遗山文学社创建于1983年,建社以来一直以结交爱文之人和发掘文学人才为宗旨,以文会友,以文纳士,彼此交流探讨,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写作人才和文学爱好者。遗山文学社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除旧革新,现已成为中文系对外展示的窗口,成为学院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学生社团,成为地方文学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遗山文学社设有编辑部、创作部、宣传部、组织部、秘书处、外联部和新媒体七个部门。其中,编辑部主要负责征稿、组稿、审稿以及报纸排版;创作部主要负责写稿、读书交流、写作交流等相关活动;宣传部主要负责设计和张贴宣传海报、好书推荐与报纸的分配发放;组织部主要负责管理机房、编排节目、组织大型活动;秘书处主要负责活动总结、会议记录等公文写作、制作PPT等;外联部主要负责联系赞助商、与其他社团保持友好关系。

遗山文学社自成立以来,立志领军校园文化,主打品牌学生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社团风格。社团所办学生活动也以其精细的策划、精彩的内容、精深的内涵而颇具声誉。多年来,遗山文学社已连续举办十五届校园征文大赛、九届诗歌朗诵大赛、一届话剧大赛,社团内部文学交流会、作品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多达数百次。遗山文学社的宗旨就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遗山文学社还办有自己的刊物《遗山文学报》。文学刊物是文学社团的灵魂,是宣传文学、指导写作的有力工具,遗山文学社亦是如此。截止当前,我社已连续出版了65期《遗山文学报》,第66期报纸即将付梓。报纸面向全院免费发行,所刊载的文章也都是学生的原创作品,目的是让爱文之人能够一起分享优美的文章,见证身边人、同龄人的青春生活、青春思想与青春激情。

另外,中文系领导老师大力支持社团发展,出资赞助遗山结集出版学生作品集。时至今日,我社已出版作品集三册,包括诗集《春雨遗山》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的脚印》。这对广大文学爱好者不啻为一种激励,也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充分张扬个性和才华的舞台。2012年6月,遗山文学社结集出版第三本学生文集《青春的沉吟》,这是社团这十多年来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中文系十数届莘莘学子们的优秀文章锦集,是对社团从初具雏形几经兴衰更迭,历经风雨发展至今的一份纪念。目前,遗山文学社正筹备出版第四本学生文集,现已进入征稿阶段。

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遗山文学社积极融入时代潮流,开展线上活动,创建了遗山文学社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栏目包括社团新闻、名家精粹、学生天地等,刊发学生原创作品,重温名家经典作品,为广大学生的日常阅读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部门介绍

副社长

吴雨婷,湖北武汉人。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玉笙,取自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爱李清照和李煜。自小喜欢读书写作,小学时参加语文知识竞赛曾获奖,“艺术小人才”朗诵三等奖。初中时在《江夏教育》上发表过文章,也荣获过“名作杯”作文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高中时是校文学社成员,也在校刊《星空》上发表过文章。现在是本校遗山文学社副社长,在社报上发表过文章,也曾荣获全国大学生征文大赛三等奖。

团支书

贾欣科,女,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目前是忻州师范学院2017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现任忻州师范学院遗山文学社团支书一职。热爱文学,喜欢读书,尤其喜爱诗歌创作。于家乡报刊《怡心》发表过数篇文章,2013年获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二等奖。在大学期间加入遗山文学社与同学进行文学交流,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2017年在遗山文学社第十四届校园征文大赛诗歌组中获三等奖。

编辑部

温超颖,文艺女孩纸,山西人,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忻州师范学院遗山文学社编辑部部长,社刊主编,负责社刊编排出版,征文评审,文稿修改等工作。喜欢文学,欣赏志同道合的文人志士,喜欢品读诗书,对文字敏感,只是本人学识尚浅,发表作品尚少,卓荦观群书是我的梦想,期待日后能够博识洽闻。

舒莲,女,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目前是忻州师范学院大二的学生,任职于遗山文学社编辑部的副部长。日常负责整理征文的稿件与遗山文学社报纸的排版编辑修改文章等等工作。热爱文学,酷爱美食、摄影与旅行,励志当一名分享各地旅游游记的博主。活跃于微博,希望在浩瀚的网络天地寻求知音。始终相信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你独一无二的气质里,藏着这些年读过的书。大学以来,在文学各个体裁都大胆尝试,各个方面都广为涉猎,只是尚为成大器。然小小的我,却有大大的梦想,却始终乐意做一名浪迹江湖的“野生作家”。

雷云飞,男,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目前是忻州师范学院大二的学生,喜欢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喜欢小说和名人传记。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喜欢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创作部

曹仲毅,男,湖南长沙人,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现任中文系遗山文学社副社兼创作部部长,负责平时文稿的写作,投稿收集整理工作和审阅稿件等相关工作。自幼喜爱文学创作,于大学期间开始正式文学写作,小说,散文,古文风文学体裁均有所涉及,最喜古文。

常璐璐,女,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7级秘书学,现任本校遗山文学社创作部副部长一职,负责本社活动通讯稿及相关稿件编写、征文审稿、读书交流等活动,擅长散文写作。

王灿灿,女,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7级秘书学,现任本校遗山文学社创作部副部长一职,负责本社活动通讯稿及相关稿件编写、征文审稿、读书交流等活动。

秘书处

曹雅丽,女,来自山西省汾阳市,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7级学生,2017年加入遗山文学社,现在社团内任秘书处部长,日常负责社团内的活动总结、会议记录,以及活动所需的PPT、视频音频的剪辑。喜欢读书,认为“文史不分家”,尤其喜欢阅读各种野史。

杜宇韬,女,山西长治人,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二学生,大一加入遗山文学社,日常负责社团内活动所需的PPT、视频音频的剪辑,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尤喜爱国外文学著作。

韩靖,女,自称 “老司徒”,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目前是忻州师院大二学生。自小学起开始喜欢读书,听故事,初中时曾尝试小说创作。热爱文学,心理学与哲学,喜欢舒适闲暇的自由生活。

新媒体

王彩转,女,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现是忻州师范学院大二年级学生,负责遗山文学社新媒体工作。从小喜欢阅读,写作,曾写的作文被老师多次在课堂阅读。

林明双,女,出生于海南省儋州市,就是苏轼被贬到的儋州。现于忻州师范学院二年级。本人佛系的活着,不争不抢,偶尔爆发,偶尔伤感。

组织部

牛国庆,字孟山,号阳川散人,男,内蒙古赤峰人,笔名孟山。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2017级学生。现任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遗山文学社组织部部长兼任副社长。爱好古诗文朗诵和写作,喜欢语言艺术,会表演评书、相声等传统曲艺,有多年演出经验。喜欢读四大名著。个人创作以随笔、日记为主,长于散文和评论类文章。

郭军鹏,男,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现在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2017级中文系秘书学专业。自初中时开始爱好文学,写过不少小诗,杂文,部分作品在高中校刊上发表。步入大学,开始更深层次的文学研究学习,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都有所涉及,最喜小说。个人最爱外国侦探小说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李文辉,女,来自于山西朔州。现在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2017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于中文系遗山文学社担任组织部副部一职,主要负责组织活动和策划活动。乐观开朗,热爱生活,向往诗和远方。 

宣传部

董艺超,女,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热爱文学与绘画,喜欢写作,多是小说与散文。

王婧华,女,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目前是忻州师范学院大二学生。在社团担当宣传一职,负责活动展板绘画。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大学正式加入文学社,开始尝试小说、散文创作。

段雅清,女,现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并在院内遗山文学社担任宣传部副部长一职,因喜爱文学而加入文学社,特别喜欢宋词,喜欢诗意的生活,喜爱读书,私下里自己有时也创作几首小诗,曾在遗山文学社的征文大赛中投过稿。也喜欢写散文,随笔。 

外联部

崔佳宇,山西人,就读于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2017级中文系秘书学专业,现任忻州师范学院遗山文学社外联部副部长一职,负责社内财务及对外联络工作。热爱文学,喜欢读书。

吕春燃,山西人,就读于忻州师范学院,2017年加入遗山文学社,喜好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向往古人那般吟诗作对、闲云野鹤的生活,认同人应该诗意的生活 。

社团风采

01

飞鸟

—— 常璐璐

最近的天热的厉害,只有晚上有一丝微风,和三两好友一起出去走走,因为闷热而产生的躁动的感觉才不会那么强烈。学校里的小树林晚上总挂着许多小鸟,也突然觉得叽叽喳喳蛮好听的样子,静谧的树林是飞鸟的家,五月,有点想家了。

爸妈还年轻,最思念最思念的,就是奶奶。

从断奶开始,我就和奶奶一起生活了,所以奶奶比爸妈更要了解我,我也更加依赖奶奶。

话说我奶奶,打我小时候就没有贬低过我。总是夸我,明里暗里的夸我。拿路边抽奖抽到的小刀切香瓜时,学老妈做小背包时,过年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时,我能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奶奶说的那句:拿璐璐啊,可是个能豆的。

我的脑海里,过滤了很多遍,至今想不到奶奶贬低我的话,她从来不打击我。从来。

奶奶没有多少文化,用她的话说就是完小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最大的是个姐姐。奶奶排行老三。

当时嫁人时,听家里的,就嫁给了穷的响叮当的我爷爷。

我记得那天下午,坐在奶奶床边,奶奶眯着眼,缓缓的落日余晖洒在她脸上,耳朵上不再崭新的金耳环颓颓的有着细纹,她笑的,拍着腿说,你可是不知道啊,嫁过去,诶,真是穷啊。爷爷在炕头张着嘴笑着,抬起他被烟熏黄了的指甲盖着的手指,笑着伴着痰腔。

可能是之前穷苦的日子留下的印子,奶奶胃不好,早晚焖饭咸菜的苦日子,总会在后来隐隐留下痕迹。

我只是记得,奶奶会睡午觉,会被我喊热要吃冰棍的声音吵醒,会从别着别针的口袋里掏出面值不大的或新或皱的钱,塞进夏天跑出汗的小小手心里。会在床头支着枕头,盼着我回来,摸摸我的脑袋,我会在吃干净舔完棍子后,袖口擦擦黏糊糊的爪子,歪坐在床边,捋一捋奶奶有点皱皱的额头,揪一排暗红色五角星。会满意的听到那句熟悉的  拿璐璐可是个能豆的啊。

奶奶的夸奖,几乎伴随我度过很多很多「第一次」的经历,夸我面和的好,事实是整个木质案板都湿透了,夸我土豆切的规整我为了更好的表现切菜力气大的吵醒睡觉的老妈,夸我自己做的人字拖比买的还好,然而穿了不到一个下午就坏掉了害得哥哥把我背回家。

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夸奖,后来给了我满满的动力。

我奶奶总是很满足的。

满足大大的太阳暖暖的风。

手不疼的日子里,会给我烙超级好吃的饼。

会炒很好吃的菜,炖的烂烂的,盛菜时会多舀一勺鸡蛋。

  ……

就是,很好的人。

藏起来的味道

02

——赵晋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苏敬春,是个女厨。我父母曾去过她的饭店。现在我也能独自远行了,我便想看看,看看那些年大人们藏在心里的秘密。

三十年前的上海,南京路上密密麻麻的人头如同夏日麦田里随风摇动的麦穗,而外滩向来又是上海人的骄傲,黑眼睛的你可耽到天明。你随便喝着五颜六色的酒,听着热狂的音乐,还有在那里徘徊着的俄罗斯先生,在从这端漫步到那端,又从那端漫步到这端。他是很有风度的,会使人想到他也许曾是一个王子。他好像连一个熟识的人都没有,只是永远独自地徘徊在那人行道上。

上海,对于外乡人而言永远是异彩纷呈的。

我,就穿梭在这些人之间。这里所有的夜晚都充满了酒精与迷离的灯光。苏敬春的饭店,皆因店的名气,那是属于八九十年代的气息,粉红色的纸巾,充满了烟火气息的餐馆以及镬气十足的菜。春是这座店的名字,它满足的是上一代人对于昔日的追忆。

我在来之前,只听过南京路,当跟着随行的讲解员来到中山公园后,我忽然就想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我们去的那天,正好如此。

随行的讲解员是个年轻的上海男孩,是我同伴的朋友。我们去新天地拍照,之后去了一家以喵为主题的咖啡厅,老板养了好多好多猫。你喝咖啡的时候,它们会跳到你的桌子上看着你。与DQ里安静的女孩子擦肩而过,就像是身边经过的丁香姑娘,我心里微微地颤抖,很美的感觉。从展馆出来正好中午,他把他的车直接停进自家居所的地库。一天行程结束,说要带我们去见识一下上海真正的私房菜。因我昨晚偷偷问过他,这里有没有一个叫春的店。

这条街有好多老店,里面的老板娘脾气多是不太好的。但这种酸气冲天的,不能点菜,没有环境可言的餐厅,只充斥了浓油赤酱,还真符合了我在书里看见的味道,味蕾是不会接受了,不过是随身的相机里多了些老上海的中古复式建筑罢了。

当我们步行到了春的门口,发现店里的老板并不如我当初想象的那般刻了满脸上海老城的记忆,人家还是该叫姐的年龄。

临行前我打听过了,只需告诉敬春姐不吃什么即可,然后就等着菜上桌。

这是我第一次吃饭紧张。

上海私房菜,她做了完美的注解。不让点菜,一条清蒸鱼,干烧明虾、几个时令的小菜,白切鸡之类已然模糊了。记忆非常清晰的却是,她张罗完上菜之后,就开始开一瓶朝日啤酒或是麒麟一番榨,自顾自地喝起来⋯⋯鱼几乎吃到八成,店里有人就端走了,看见橱窗里的她细细地将余下的鱼肉拆下,与鸡蛋同炒,再次上桌附送一碗光面,给了芝麻酱,挑上鱼肉鸡蛋,再来一勺干烧明虾的汤汁拌面,就这一口,就再也忘不了了……

这不是我吃过最贵的私房菜,却是最特别的。同样也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记录这座店里发生的一厘一毫。

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若干年前的上海。

我依然记得那天的气息,酒足饭饱出来,我们所有人相互拥抱,并没有在外面“大肆宣扬”她的餐厅。就像我的父母一样,静静的把那时的味道藏在心底。

上海这地方,匆匆忙忙的就这样穿过了我们的年代,不断接纳着新的刺激与注入,同样也毫不惹眼的淹没了令人怀念的旧味道。

03

愿时光流离于柔软心间

——吕宜凡

凌晨三月飞花时,心事始识知,远处旧枝吐绿,勾起一片愁绪。闲坐旅途无事,偶手翻看早些日子简记,看到字字柔软处,抿嘴而笑。

人固然是要成长的,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走向成熟。还记得很早很早之前认为成长是一个将人揉碎再拼合的过程,现在看到曾经写的文字,并不是所谓的揉碎,并不是排列组合,更准确地说是做加减乘除,增加了对世事温度,减去了无关的琐碎杂念,扩大了对身边一切情怀,缩小了对未来的无用期许,想对自己说的话和怀念以往的日子时候成倍增加,对别人想说的话和做无果挣扎的时候越来越少。看到每个夜晚凌晨的简记,感慨时光流逝得真快,半年前还有着:也许清晨醒来会忘记这一篇小文,但绝不会的是忘记你。——这样的记录。半年后的今日,更希望你可岁月安然。不是我放弃了对美好的向往,而是岁月静淌便是夏时听蝉,飞雪知寒,你与我,早已身在这美好的时光中了。

慢慢地融入社会就会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眼光,越来越会在别人的面前做出迎合各式人等的姿态,不求左右逢源,只为了不必相形见绌,露出窘态。努力地将一颗心练得百毒不侵,但在意人对自己的评价难免会掀起波澜。所以淡然喜乐,悲欢于安,便是对自己也是对你的最深沉的祝福。然而这又是矛盾的,我愿你可以常常喜乐,常有可乐的小确幸,而没有烦恼和不快,岁月温柔以待;也希望自己可以因花开而悦然,对月缺而伤怀,心到柔软处,世事悲喜还可令我动容。

有时祈祷时光慢一些,让我常拥欢愉;有时祈祷时光快一点,让那一刻的无聊离我而去,然而时光快慢不由得我,你也自然不由得我,时光飞逝,聚聚散散,还是希望履历千山万水,归来少年红心。我在这世间颠沛流离,炎凉如饮水,悲欢似尝茶,时光流离在我的柔软的心间。

送给看这篇小文的你。

世财,红粉,歌楼酒,谁为三般事不迷?

04

 刘心武在金瓶梅词话中做了一句这样的旁批:“西门庆死的好痛苦,在世三十三年。暴发过,快活过,残暴过,洒脱过,贪婪过,享受过,恶毒过,颟顸过,糊涂过,精明过,蛮横过,宽容过,下流过,攀附过,无耻过,温情过,变态过,纯情过,放纵过,痛苦过....然后,他走了。”金瓶梅基本上就是纯客观的写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男人的一生。当然,他在第七十九回死了,后二十回的主角李经济也仅算是西门庆的一个余风,其实感觉和很多后续一样,虽是作者亲手写完的,但也都远远比不上前面语言的丰富多彩,收束也略有仓促和粗糙。

 我不知道现在谈起《金瓶梅》大家会想到些什么,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我读之前对内容的了解仅是停留在:西门庆爱上潘金莲,合伙害了武大郎,而且他还跟很多女人风花雪月,最后风流而死的一个世情故事。

不久前,我的老师曾在课上提起过这本书,“一部分人说金瓶梅不适合学生看,但你们是大学生呀,还是学中文的,大家一定会有选择的去看......去吸收那些对自己学习或写作有益的东西。” 后来去读《金瓶梅》看到更多的是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苦苦营生。虽为了权力、欲望、家庭、前途……总想抓住一切,似乎心底长着一个无底洞,填不满,吃不够。

最古老的小说,主角大多是神魔,后来是帝王将相,到了唐代的传奇,小说这种文体开始完善起来,就成了对人生劝诫的一种途径,但是主人公大多不是平民,而是奇逸之士。《金瓶梅》始转向现实,直面人生。大家看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或者曹雪芹的《红楼梦》,肯定有这种感受:写现实,用白描,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因为白描手法就是从《金》这里发端的。

西门庆占有了一个又一个女人,私吞了一份又一份财产,临死还想让她们守着自己,和和睦睦。可他怎会知道她们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和睦。潘金莲苦命,被卖被占被弃被杀,她看起来聪明的很,左撩又挑,前倨后恭,为了争宠手段用尽,到头来依然是人死瓜落。李瓶儿以前是真坏,玩弄了自己的两任丈夫。或许她真心爱着西门庆,为了他忍受潘金莲的百般欺辱,但儿子死后,自己终于一病不起。庞春梅,高傲、贪婪、狠辣、歹毒,是远超其他两位的,可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也可以能是意外收获。书里提到她在后几回中曾回到了西门府,可不是因为那种对西门庆的怀念,而是一种变态的满足,可以说她在恶的典范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书里的每个人都是忙碌的,像作茧自缚,无日无夜地抽丝,却把自己的人生缠得死死的。潘金莲对肉欲疯狂的追求,最终让西门庆死于性病并发症,我总觉得,他们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太自私。武大郎也是自私的。为了老婆,跟武松生疏,为了自己,不管女儿迎儿死活。但凡关心下迎儿,也不至于惨死。

自私必然狭隘、决绝,不留后路。

近日,我也在看红楼,无论是遣词造句、排篇布线,还是人物取名、形象命运,都能隐隐看到《金瓶梅》的影子。“少年色嫩不坚牢”对红楼梦的影响是不小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把自己的身世都裹了进去,对周遭人物,带着欣赏和怜悯。家族崩塌,十二钗的遭遇,他是不忍心的。兰陵笑笑生不同,所有的忙碌、苟且、欲望、徒劳,他只是冷眼旁观,拿起笔,犀利成文。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震撼就是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对人性恶的披露。作为本书的三大女角潘金莲为排除其情欲的障碍,害了武大,李瓶儿放纵情欲的时候,对她的前夫花子虚,蒋竹山都极其残酷,庞春梅更甚,为与陈经济勾搭残酷折磨害死了孙雪娥。

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热闹之后,枯冷异常。一开篇便把人世的悲剧挑明。那种树倒猢狲散的悲凉和《红楼梦》金陵十二曲尾曲“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异曲同工。

作为一部政治影射的世情小说,初打开《金瓶梅》,眼见的都是风月,却看不穿作者真实的想法。其实这也没错,即使全书就快落幕,那种市井下三流的人物还是接二连三的涌现,连佛门净地都被作者写成了淫窟。但也同样就是因为如此,这本书的自由放纵,蔑视俗规礼教才能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刘心武评:“乱搞”保持一种“超道德”的中性叙述调式,我觉得正是这种叙述调式将人情世态不动声色,处变不惊的表达了出来,那种怨而不怒,生死由之的客观与冷静,更让我们去体会那种厚味,这当然不是文本中嵌入的那些苍白的说教与告诫。

人需寿几何?人生价何在?

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梭,无底坑如何填得起?

千古悠悠之思,宁不令我们怅然!

情色并非洪水猛兽。我们对文学中的情色,亦不必避之不及。有时,它只是在探索:究竟是什么在指引我们走向本性,本性又向引导我们走向何方。有时,它单纯呈现一种美学,读者纵情享受书本身就好。王小波曾说:“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情欲亦然。

05

与子同袍,与子偕行

——薛羽骐

宋明之后,神州陆沉,山河易主,异族夺神器,番族继大统。观之今日,满汉及百族也,共以称炎黄,同以论华夏,何哉?曰之同袍,曰之同族,何哉?

近日,览之诸论,阅之诸卷,然后疑惑稍解。于是乃生己见,乃起己愿,小子不才,请以赋言。

一曰:文脉相传。其始也,元圣画其典,而素王翼之。仲尼做其书,而亚圣承之。孙卿书《荀子》,仲舒述《天人》,昌黎为之《原道》,元晦注之《四书》。鸿儒成其学,大圣立其说。三坟五典,纪旧王之伟圣。四书六经,言故贤之大德。视百家如环内,祖群言于一体。浩浩乎如泰山行雨,苍苍然似洪钟振音。始皇焚书,筑鲁壁而藏之。新朝伪作,查旧籍而考之。千年已降,亦长传之。自秦失鹿,群雄乃逐。大汉匈奴,炎黄异族,缚苍龙,划疆土,虽国祚更替,大统数易,然国之本也,岂有非儒哉?

家国故事,问之以《尚书》。征伐策御,访之以《春秋》。典祀循之《礼》,决事守之《易》。《论语》《中庸》,谨以君子之行。《孟子》《大学》,成以教化之功。若乃才思过人,则可以言《诗》。余尝闻也,苏子朝为词,而辽暮唱焉。扶桑之东,阳关之西,雁门以北,南海以南。夫子之教,有口皆传。牧童尤唱,陟彼冈兮马玄黄。总角仍笑,窈窕女兮君子往。既学同学,又师同师,同承文脉,同传文骨。由此观之,中国之百族也,岂有非华夏者哉?

二曰:共组也。古书曾言,黄帝有瑞土之德,老子有化胡之功。往古之时,女娲拾土,庖牺狩猎。燧人传万代之火,有巢筑一世之安。神农衔草,收种百谷。轩辕布道,大治万里。人文之初祖,万道之始源。三皇五帝,其德为大。八泽九州,其治为广。五千载波澜,长敬神农。二十朝风烟,永尊轩辕。清四库、元典章,言必称华夏,语必命炎黄。着我华夏服,起我黄帝胄。追其太始,既出一源。受以一治,供以一祖。由此观之,中国之百族,岂有非炎黄者哉?

今中国之梦,乃复以大国之风,筑以强国之路。当何为之?唯百姓安于业,士子勤于政,言必礼,行必信,四海长宁,九州大定,五十六族永和。华夏戮力,守百代之基业。炎黄齐心,成万世之伟绩。同祖同脉,同先同师,共戴其苍,共履其黄,彪炳千载,唯我无双。五十六族华夏,与子同袍。十万万炎黄,与子偕行。

乱曰:曾梦九天青宵上,天下中国,昭昭煌煌,百族与共,日月齐光。岂曰无衣,与我同袍,岂曰无依,与我偕行。

文人心骨

06

——吕宜凡

纵观史海,盛景常在,兵燹除尽后,总有文人能举匏樽而赏明月,端一颗行世坦荡之心;溯忆历代,浊世有时,民陷狼烟中,总有文人因生民而请君命,修一身无畏天地之骨。文人能吟唱千年,怀古念今,亦能察悉草木,品酒论茶。那伫立于历史的碣石之上,笑谈风云诡谲,身肩文章之道和兴衰之责的人,便是千年文人的缩影。而文人之心,便是世间通透之心;文人之骨,便是世间浩然之骨。

本是戴乌帽不改其志,着白衣不衰其节的文人,在如今茶余饭后总有人调侃他们其心过迂,其骨过腐,常举个例以作闲时谈资。笑谈之余,文人的迂腐形象却成为有些人对文人的第一印象。甚有批判文人只有花腔,空而不实,缺乏信仰,追慕欲望的“高论”,在这些学者看来,文人的心是虚假的,文人的骨是做作的。

诚然,文人亦分三六九等:有上通先贤者,便有滥竽充数者;博古通今者有之,习得几篇文章便自命文人者亦有之。一颗心愿为物欲尽,一身骨甘作媚俗态的“文人”,是真的玷污了文人的清白名声,而那苦读数载青丝褪,换得功名时已疯的迂腐书生,也不能称为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些渣滓身上体现得淋漓。

但是,真正的文人则不同,他们有一片冰心,有傲人风骨。头顶着他们的信仰,乾坤朗朗;手握着他们的道义,天理昭昭。倘若都是伪文人与呆书生,那身在牢狱却写著青史的壮举便不会完成,那流芳百世而家喻户晓的名篇便从此沉寂。屈子被放逐,而高歌“举世醉而独醒”便是那文人不屈的骨气;史公在牢狱,而笔书“百三十篇”便是文人不衰的心志;魏玄成庙堂谏言,“亏无为之大道”便是文人傲然的铁骨;苏东坡泛舟赤壁,“纵一苇之所如”便是文人通透的心灵。进可身负大义,时运不济,世态炎凉打磨他们的铁骨铮铮;退可坐看花开,闲敲云子,苦茗回甘沁入他们的雅淡心田,这样的文人还能说是“迂腐”吗?

抛开迂腐不谈,且说我们眼中所见的清风明月,耳中所闻的世事浮沉,亦或是不曾见过的天上幻境,不曾深入的高山大泽都不是尽出他们的文章中吗?在他们笔尖凝练成的一篇篇名章奇文中,蕴含的不仅仅是文人的娴熟的笔法,所知的学识,更是文人的一颗心,一身骨。即便千年之后,文人的形骸化作一抷黄土,所用的青锋早已腐成锈铁,但文人的灵魂依旧熠熠生辉。

古有先贤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为天地立心;后有文人历经战火,救亡图存,启愚氓之智,但如今,他们的风骨与心志在一些人看来一文不值,而那一些人却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可笑“文艺”二字在他们身上竟是“写文不成,有艺不足”的含义,这岂不是痛心之事?同样,当今也不乏真正的文人,进怀一颗孔子心,退染一身庄子气,敢于直言,不惧世人热嘲冷眼,此等洒脱,当浮一大白不过是人生一醉。

所谓文人,不论是肱骨之臣还是闲云野鹤,都可耐得住风霜波折,禁得起世人言语,享受得了寂寞,熬得过万千繁华,守得住一片冰心在玉壶。几经浮沉,在庸人都倒下后,文人的脊梁依旧挺立,傲骨依存,文心犹在,有这骨这心,方活得通透洒脱,才配得上这“文人”二字。

近日,看朋友有篇论文人风骨的文章有感,故作此篇,聊表心中所想。在人生路上,若我可以用文人心骨审视自己,定能不负初心。

图文排版:公   子

图文校对:余   欢
责任编辑:李盼盼
文本编辑:林   澜

文案来源:遗   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