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山诗社清明祭拜元好问(第1辑)(遗山诗社 第176期)

 毋忘书 2021-04-04

图片

图片

    遗山诗社清明祭拜元好问(第1辑)

      (遗山诗社 第176期)

图片

清明前一日,诗人祭元陵

43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雨过天晴,风和日丽,遗山诗社坚持惯例,来到忻府区韩岩村的元好问墓地祭拜朝圣。

遗山诗社自2014年恢复工作以来,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总要赴元陵朝拜,坚持八年,从未间断。这一天亦成为忻州诗人神圣的节日。近年来,遗山诗社还与忻州师院遗山文学社联合祭拜,共度节日。

这天的祭拜仍然是遗山诗社和遗山文学社共同举行,诗社有二十多位诗人参加,文学社有五十多位学生参加。社领导杨峻峰、刘卫东、范仁喜、石东升、张六金、樊荣富、邢丽珍、赵斌田全部参加。忻州师院中文系书记刘建国参加。遗山文化传习基地、忻府区北关小学校校长王伟参加。

祭拜仪式在陵园广场的元好问巨形雕塑前举行,大家向塑像敬献了花圈和花篮,默悼三分钟。杨峻峰社长作了动员讲话,刘卫东副社长代表遗山诗社致词,诗社副社长、遗山文学社指导老师石东升教授代表文学社致词,王伟校长作了表态发言。随后,诗人们和学生们朗诵了写给元遗山的诗词曲赋,还朗诵了元好问的诗句,如《论诗三十首》等。

朗诵完毕,大家手捧白花到元墓朝拜,向陵墓敬献了花束,并围墓丘一周瞻仰凭吊。然后参观了野史亭、古碑廊和元好问诗词碑林,游览了陵园内的杏园。  

图片

                    社长杨峻峰

附:元好问精神在忻州的传承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韩岩村人,是金元之际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有“一代文宗”“北方文雄”“杜林谪派”等美誉。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诗人,现存诗作1400多首,词曲380余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尤其是金亡前后的作品,具有诗史的意义,代表了金元诗词的最高成就。他的许多佳句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人传颂,众所周知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是妇孺皆知。山西大学者、著名书法家姚奠中先生的评价是:“金元两代二百多年间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代表,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

现在忻州有修缮一新的元好问墓园,有古朴庄严的遗山祠堂,有元好问的老家元家山村、有元好问读书的读书山、有元好问编撰金代史书《壬辰杂编》的野史亭等文化遗迹。忻州还有元好问研究会、遗山诗社等研究传承元遗山文化的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元好问的文化、元好问的精神,在忻州大地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雷迅

图片

           致  

           刘卫东

各位文朋诗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一年一度,又到杜牧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在俊峰社长亲自策划,安排,督导下,诗社组织了今年这次遗山陵园祭奠活动,野史亭前,凭吊,追忆诞生在忻州这块土地,穿越历史烟尘,至今仍然光辉闪耀的文学,史学巨星元好问先生;感怀,学习并继承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留给后人精神上,人格上,文学上,特别是史诗般的诗词歌赋领域,独具风格,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宝贵文化遗产,激发家乡故土每一位文学诗歌成名者、爱好者,坚持不懈追随文学,攀登诗歌高峰,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精神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期把本土文化从多个层面推向纵深。所以说诗社内外的每一位作家,诗人们,老兵新秀,特别是年轻一代,都将肩负使命,任重道远。

    根据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导向,也就是说来到这里,面对实情实景,我们应该感受些什么,收获些什么,就此,和大家简单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看,就是要看遗山先生的人生格局;

        元好问先生给自己有一个定位: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这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诗语,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诗才文华极具自信的个人总结,更多折射出的是一腔远大的抱负和辽阔的胸怀,包含着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大家知道,元好问先生生活在金亡前后,期间大都面对战乱纷争,动荡不安的局势,诗人处在政权波诡云橘,国家民不聊生,而自我前程又处在极其复杂、十分茫然的十字路口,但诗人始终坚守自己清醒的文学理念,保持人生和文学双重修养,人生和文学道路上双重旺盛的斗志,坚持不屈不挠的创作实践,从而在文学、史学的成就上,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风格独特,思想厚重的史诗,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历史地位。这里,人生格局和文学境界一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核心。面向当代而言,一定关乎和属于一个文学社团一个文学追梦者能飞多高能走多远的关键要害。遗山诗社在整个忻州大地本土如何传承好衣钵并把这面大旗举的更高,元好问先生穿越历史,满怀期待,似乎已经给出了我们一个方向和答案。

    二、思,就是要思遗山先生的沧桑足迹;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名言可以说我们都应该了如指掌,其实好多人具体的生活实践更接近一种朦胧状态。元好问先生一生无论为官庙堂从政,为民奋笔疾书,即使面对战火之乱,颠沛流离之苦,始终坚持读书创作,一路行吟高歌,就文学创作执着的态度和践行而言,同样是大手笔,高境界。爱好和追求是两个级别的东西,内涵大不一样,沧桑足迹最起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人生旅途,二是心路历程,有读有看方能有思有悟,有思有悟才能下笔如神佳作叠现,两条腿缺一不可,文学创作的旅程是艰辛的,因此,对应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命在路上人生在路上,文学创作在路上,这个字反馈到文学诗歌创作的本质方面,就是历练就是坚守就是纠结就是煎熬,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深度思考带来的无序的痛苦和折磨,也饱含着一种创作上的人文孤独,时空孤独,思考孤独,正如清代一位文学家在《题遗山》诗中所写: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里沧桑二字从人生旅途从心路历程从时代变迁三大角度,应该把创作过程中的一切酸甜苦辣都说明白了。

    三,悟,就是要悟遗山先生的个性风骨:

      文献记载,元好问先生为我们留下近两千首诗词,无论是前期的清雄豪迈,后期的苍凉深郁,从豪放、婉约两种风格上看,无不张扬着现实主义诗风 ,注入了与时代与民生更多的忧患意识和悲歌情结。他的成名作《丧乱诗》,站在深刻洞察历史的高度,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在个性、风骨上更多体现出他的: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意象奇伟壮丽,但又没有粗戾豪肆 。包括他的:浑融含蓄,物我相融,壮气凌然,骨道遒劲等等,无一不是我们后人继承,学习,拓展诗歌在手法凸显和个性張扬层面上的范本和经典。         

      总之,遗山文化,遗山精神如何传承,如何发扬,是每一位追随文学诗歌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遗山诗社,是如何实实在在的淸醒的立足整个忻州大地,举旗面向纷纷扰扰、零零乱乱的中国诗坛,开辟航道,冲向远方的问题,元好问先生从里子到面子既给了我们一个品牌,又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这个优势的发展路子和步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重要的是本土诗人如何去韧性灵活地实践。(这里我们也期待政府行为和支持) 

    当然遗山诗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始,一路起起伏伏走到现在,实属不易,站在文学的角度,每一代遗山人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功劳很大,成绩斐然,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特别是俊峰社长担当诗社以来,思路清晰,管理有方,来历风行做事,大刀阔斧用人,不辞劳苦,不惧责难,上下着意,内外打点,左右联通,前后周旋,把诗社带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其中各种滋味实属不言而喻。我们心存敬意的同时,以文学诗歌和朋友的名义,必须要感谢他。这也说明大雁高飞头雁领,社班子内部高度的团结和凝聚是何等重要。 

    下一步如何摆布好诗社和平台运作,从机构到管理进一步整合,特别是现代诗的发展和推进,争取更上台阶,社里初步拟出了一个方向,天时地利更需要人和,这个人和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因素取向于人心、人才和人文管理,这是向前跨越拓展的首要因素。需要克服的实际困难和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所以说我们在创新发展道路上一定要避免妄自尊大,更要虚怀若谷,走出去请进来,因为天外有天,否定別人容易否定自我很难。当然也不必要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所写出的每一行字每一首诗,不管是名牌诗人还是业余玩家,都属于自己思考后的心血。诗社的每一步都是大家一起很不容易走出来的,一句话:真善美永远值得尊重!真作为永远值得肯定! 

    朋友们,一个人走也许走的快一点,但一群人的路一定会走的更长更远。诗社就在那里,团队就在那里,平台就在那里,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文朋诗友而又不得不同程相向而行的人就在那里,追求诗歌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近有远的美好前景就在那里,既如此,就让我们求同存异,齐心协力,苦乐相伴,面向诗歌,春暖花开……                                                          2021.4.2

图片

                         副社长刘卫东

      祭元遗山活动致词

        石东升

在此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春天,在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节,我们遗山诗社和文学社的同仁、同学们来到了乡哲先贤、有金文宗元好问的陵园,仰止先生的懿德崇文,追念先生的家国深情。

先生有志人也:读着您年轻时写的《并州少年行》,我欲横江斗蛟鼍,万弩迸射阳侯波仿佛看到一个登高长啸、横江斗蛟策马奔腾,纵横燕赵的少年,读起来让人生出一种洪波涌动,云水翻腾之势;读着您金都破灭时写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仿佛看到一个慷慨燕市、从容楚囚、泣血秦庭、矢志复国的志士,读来让人生出一种长啸悲凉、忠愤激荡之气。

先生有情人也:大雁何幸,逢卿留名,一曲《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惊天一问,跨越时空,让天下无数男男女女凝眸痴想;阿金何幸,牵动殷勤,一曲《江梅引》,“月下哀歌宫殿古,暮云合,遥山入翠颦。”写者肠断,读者断肠,让世间几多老老少少扼腕浩叹!、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遗山陵园,对着遗山塑像。少长咸集,文心荟萃,承先生道德,传先生文章。做个有志者,为国为民;做个有情人,惟友惟亲。我喉唱我歌,我手写我心,拿起笔来,抒写真挚情怀,拿起笔来,唱响伟大时代!

遗山遗风,山高水长!

诸位同仁、同学共勉!

0二一年四月三日寒食清明

图片

      副社长 石东升

图片

图片

忻府区北关小学校校长 王伟

图片

诗人杜鹃

图片

副社长 赵斌田

图片

80高龄的诗人 王生宁在朗诵

图片

诗人石惠君

图片

诗人乔进波

图片

师院中文系1902班学生薛丹朗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是忻州师院中文系学生朗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诗社领导樊荣富、张六金、刘卫东、杨峻峰、

石东升、范仁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排右1 忻府区原政协副主席 齐雨春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