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海无涯|初中生跳楼自杀背后,真相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傀儡

 hr弟说 2020-09-30

周末,在樊登读书上听了一本新书《自驱型成长》,这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听的过程想起前两天网络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一初中生被母亲打耳光后跳楼身亡。起因是,该男生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发现后让家长到学校配合管教,该男生在五楼走廊被母亲直接来了两耳光,在经过短暂的犹豫后,便选择了跳楼自杀。

不经又想起,前两天小舅子在家里的微信群中发了一个截图,不过是很久以前的新闻,也是一个17岁的男孩子,被母亲批评后,直接从高架桥上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还有前段时间,一小女孩跳楼砸死父亲的新闻在网络里疯传,最后当地公安都出来发通报说明。

我们不经要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脆弱,这么容易就会有过激的行为。我的理解是现在的父母都在以爱之名,实施傀儡统治,以爱之名进行情感勒索。

那为什么,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就没有那么脆弱呢?(可能也有,只是当时的新闻渠道没有现在发达,不知道而已)

印象很深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一次,记得小学时期,有一年过年,跟一群小伙伴在庙里玩扑克,还带赌钱性质的,结果被母亲发现后,大过年的被狠狠骂了一通,结果我哭着把扑克牌扔到了后山去,以后这辈子再也没有赌过。

还有一次,也是小学五年级时,班级里有名同学,不愿意念书,结果被他父亲用绳子绑到学校,最后还绑在学校的篮球架上。同样的事情,也是班里两个男生不念书,被父母也是打的惨烈,最后还躲进山里头,学校老师还发动全班男生漫山遍野的找。

那为什么现在孩子就变脆弱了呢?我觉得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那个时候小孩的接触面小,自我意识薄弱,而父母其实对于小孩的管控并不像现在父母这么严,除了大事大非问题,父母对于小孩的学业、平常的玩耍根本不会去管,当然我是农村出来的也有关系,大部分的父母都不识字,哪里会管孩子学业。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小孩早早就通过电视、网络学到了很多东西,自我意识强;而父母因为面对社会压力,尤其多是独生之女,对于小孩的管控更加的严、期待也更加的多。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名,早早就开始报名各类培训班,不管小孩喜欢不喜欢,填鸭式的硬塞。父母把自己的焦虑、压力间接的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导致孩子的自主空间被过渡的挤压。

我们都知道,人要生存,首先要有基本的物质需求,空气、水、食物。但人是社会动物,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除了物质营养,还需要心理营养。在《自驱型成长》中告诉我们人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

自主需求

胜任需求

归属需求。

当听到这三个需求的时候,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在学习OKR工作法时,在《绩效使能》这本书上,对于如何提高员工绩效时,同样提到了这三个基本需求。可见只要是人,都有这三方面需求,不论年龄。很多家长估计从来没有平等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吧。

自主需求:单从字面理解,就是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而非受外在力量的左右,是一种自愿做事的状态。现在的小孩在80平方米的房子里,24小时都在父母的监控之下,兴趣班都还在父母的陪同下完成。英国曾经有过一个研究,叫“白厅研究”,说的是高管人员和基层员工在10年期,哪类人群死亡率更高?我们大部分人会以为是高管人员死亡率会更管,因为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事实是基层员工的死亡率是高管人员的3倍,因为他们对于工作缺少掌控感,缺少自由度,而高管人员却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

胜任需求:意味着任务挑战程度在个体的掌控范围。还记得曾经有个案例,一位母亲看到孩子只考70多分,而其他很多孩子都100分时,就骂孩子,怎么那么笨,怎么不去死。结果,孩子真去死了。我们都说,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如果只是打击、责骂、批评,那孩子不断体验到的是挫败感,就会信心全无。而夸奖就会让孩子不断提升胜任的感知。

归属需求:其实讲的是人的关系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里边也是提到的,指的是人们渴望拥有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赖的感觉。为什么很多人都痴迷宗教,也正因为大部分的宗教信仰都是倡导尊重、信任。其实现在的孩子是很孤独的,我们小时候虽然被打、被骂,可是出去玩、怎么玩跟谁玩,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玩完什么委屈都忘记了。现在小孩基本是学校、家、培训机构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父母工作忙,跟孩子的交流也少,有沟通也是围绕学习成绩。其实,父母需要给的是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亲情、感受到温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不要总觉得自己有多大能耐,处处教孩子怎么做,很多父母只是比孩子多吃了几十年盐巴而已,真教不了什么。

放弃自已的掌控欲望,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不要以情感之名对孩子实施“傀儡”统治,这样的孩子才能更有自驱力,面对困难时,也更能找方法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父母、坐等靠父母,而父母只需要给予爱,让孩子感到挫折、失败、无力的时候,给予爱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