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几种问题行为真的是父母造成的(续)

 普却信的人生 2023-07-21 发布于广东

四、父母过度代劳,助长孩子的惰性

生活中,很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有句老话说,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妈妈事事亲力亲为,累的心力交瘁,只会助长孩子的惰性。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提出过一个观点:“妈妈是超人”会害了孩子一生。

在她的家庭里,她回到家一般是把所有的责任都做好分工:老公主要负责陪伴,学习让孩子自己负责,她会承担有限的家务。

只有放手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他才会知道独立和自理,懂得责任和担当。

最近几天在公园,一个小孩在高处拿着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往下倒,自然会落到下面一个小孩的头上了。

接下来是妈妈冲过来对着那个闯祸的小孩一顿训斥,骂完又骂自己的小孩:你怎么这么笨,不知道让。

放在我们那时候,家长肯定不会管。连吵架都要代劳,孩子怎么成长?更何况家长的做法也是一种不良的示范。

五、易怒的父母孩子会变笨

教育学者尹建莉提醒无数父母:“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的确,不管父母有意或无意,只要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对,肆意对孩子发火,大吼大叫,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我不够好”、“我不对”这样的自我认知。

因为他根本无法从最亲近的人身上获得爱和温暖,很难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坏情绪,不仅破坏了他成长的健康土壤,还会给孩子留下一个错误的模板,影响他的后半生。

孩子不谙世事,如同一张白纸接受父母的教养。

父母错误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暴戾的行为,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也应该这样,将他指向错误的未来。

六、父母管不住嘴,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

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

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为人父母,我们都很急,急于让孩子做对,急于让孩子成长,急于让孩子变完美,可我们却忘了:

成长本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

七、“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和代际遗传


从穿衣打扮、吃饭,到人际交往、择校、工作,父母都会给“意见”,孩子都只能答“好”,哪怕这个“意见”再不合理,都不能反抗,否则非打即骂。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主见和自我,必须“言听计从”。

直至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

孩子变得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觉得只有自己讨好父母,才会被爱。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朋友、同事、爱人的模式。

在被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

通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来把自己放在一种弱者的位置上,以此获得安全感。

也就是说,他们的心里认为:

“我都这么弱了,这么自我贬低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


你就会放过我,我就安全了。”
所以,他们不敢表现自己,怕太强大和美好时,会引发别人的攻击性。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械投降。

很多父母都会犯过这种错:

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总会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孩子的要求。

比如:“还是你家孩子乖,不像我家小子天天调皮捣蛋”、“你怎么把孩子养得这么白胖可爱,不像我不会照顾”……

父母在委屈孩子、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形成“不配被爱”的低自尊感,自觉低人一等。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讨好,像是一种“遗传病”,一代又一代,没有尽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