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课堂】 邓敏老师讲《史记》之二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邓老师讲《史记》之二

       在讲《报任安书》的时候,学生就不解地问,司马迁好不容易完成史记为什么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呢。我明白他们的意思,现在不是写好了书,赶紧找人刊印,然后大张旗鼓地宣传,生怕没人知道吗?人们往往用自己的生活时代和环境来推演古人,却忘了历史的差异性。我就引导他们联想,孔子教书封在家壁中的行为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些都不是特例。历朝历代都会有对文化和思想的钳制措施,也屡屡会有流血和迫害。所以,司马迁的藏书行为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研究历史的人常常对未来也有预见性。“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他知道自己的书不为统治者所容。果然汉武帝看了他写景帝和自己的那部分文字勃然大怒,“削而投之”。武帝如此发火,下面人还不赶紧将书销毁,列为禁书。司马迁过世多年之后,汉明帝仍评价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对司马迁作书初衷和用意做了诋毁性的评判。即便汉朝过后,魏晋时期也没能改变这样的印象。魏明帝更言辞激烈地说:“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记》在统治者那边受了冷遇,是不是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欢迎呢?《史记索隐.序》中记载“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后汉书》还提到有人指责《史记》“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到隋唐时期,《史记》的校注远不及《汉书》的多。《隋书》记录“《史记》作者甚微”的情况。唐代史论大师刘知几也认为《史记》”安得比于《春秋》哉?”

         司马迁也早知道“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他为文的主旨和一片苦心并不容易被人理解。但他也不需要所有人理解,所以他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其人,志同道合之人,能理解和传不自己著作的人。然而这一等,却等了好长时间。直到宋代,《史记》才迎来了知音。众多文人对史记推崇备至。曾巩认为读《史记》要“且前置他书,读其三两年尔”。唐庚评价“六经以后便有司马迁”。陈傅良说“《史记》一书,班氏莫窥其珍。”明清以来,学者多精读《史记》,考其本源,核其差误,论其得失,研究之风蔚为大观。大师季羡林列出的书目里,首推《史记》,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古人著书,往往并不为博取现世的功名,不为产生轰动性的效应,那为了什么呢?司马迁的回答是“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一、明心志,求志同道合者的理解和欣赏。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这两点,他愿意在现实世界活得低到尘埃里去。

图文:邓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