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海拾贝】邓敏老师 预约动态生成 启示生命体验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预约动态生成  启示生命体验

邓敏

        我们很少关心学生喜欢什么,也没问过学生“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呢”。其实,想想学生到底会喜欢什么样的课,这是很有必要。学生喜欢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如果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关注,甚至在课堂上重点讨论研究,学生的情感被激励起来,课堂参与性也就特别高,他的被尊重感和认同感也会随之提高,课堂满意度也就较高。

        学生喜欢的是真实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三者互相碰撞生成的课堂。这样生成性的课堂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学科知识和生命体验的关系呢?

      一、弹性预设,激发学生的精彩观念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预设是实践者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教学预设就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基于自身和学生的生活事实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是在对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年龄、心智水平的学生——及已有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的基础上,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理智的设计。教学预设的直接指向是生成性课堂教学;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有经验;其目的是为学生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而诞生精彩观念提供教学情景。

       教师应为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语)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预设时要心中有学生,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了解了多少?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技能?有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他们可能会怎样认识这个问题,提出哪些相关问题?可能存在哪些困难、问题或错误认识……都要做个调查,分析清楚。预设要为生成留有余地,一方面要明确每一次教学的目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机会,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牢记:“教师不应关注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学预设之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事先对教学的各种预设,是衍生学生的精彩观念的必备条件。

      二、动态生成,绽放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学必须关注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起码是缺彩的。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交流和对话,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的。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教师也无法预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相反,将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错误”当成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来对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改变课堂格局,积极引导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将科学的课堂预设与对课堂生成的管理融为一体,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教学生成的出发点是师生,尤其是学生当下的生活世界,立足于他们的生活世界基础上的个体的经验是教学、学习的前提。所以,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学生灵动的语言,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发言,真诚地与学生沟通;这样生成性的活动才是人与人之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这样的教学生成不仅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包括了生命内涵的领悟及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教学生成目的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当然,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既不能对学生投其所好,放任自流,任由他们游离文本之外的乱说一气;也不能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禁止说话,搞一言堂。教学预设与生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在场的学生,要为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精彩观念的诞生和当下的幸福生活着想。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课堂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

      三、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反思我们的教育,如何使知识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一种丰富的有趣的美的成长世界,才是教育的真正任务。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不是别的,相对教育而言,它其实就是“文化”。英国学者怀特海说:“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学生体验生活就是体验文化,继而学生又把她在生活中的体验带到了课堂上、带到了他对文本的理解里。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过的文化,他是很难搞得懂、也较难接受的,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拉近他们的“熟悉感”,将教学内容置身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些。

        体验和学习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的。从诸多方面来看,体验和学习指的是同一件事情,正如国外学者所言:“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作用。”体验是学习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通过体验,在体验中,并获得体验,对每个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种最基本与自然的学习方式。知识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亲历了、体验了,才真正化为他思想的一分子、身体血肉相连的一部分。

       正如“实录”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情境和恰当的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向自然、社会、生活,让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基础相联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验的碰撞,知识的交流,情感的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并在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中,提升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生命关怀,呵护学生的成长过程

       “生命关怀”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也就是提倡要回到生命本身,进而提升生命意义。在由雅克·德若尔为主席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观: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这“四会”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生命的发展,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句话,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是飘扬着“人”的旗帜的课堂。语文教育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生命关怀”下,学生在自主自由的语文活动中体验自我生命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以及语文学习主动性的生长过程,是语文学习的求知欲望、顽强意志、良好习惯和读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学习与做人的合一过程。

       该“经验课程”研究着眼在三个方面:一、由学生的疑问而带出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和知识动态生成性的探究。二、由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及对文本的解读,而想到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意义。三、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学习不应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活、更健康的成长。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关注和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应予以充分重视,并把它们引入到文章解读的过程中,这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了学生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的注入,文章的解读过程也就变得更加丰盈有趣,富有创造性。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将更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图文 :邓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