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课堂】 邓敏 平凡人生的大器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平凡人生的大器

——邓老师讲《古文观止》之一

邓敏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在远离京城的幽静之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一对默默无闻、以馆授私塾为业的叔侄将平生所研选、编注的古文付梓刊印成书。该书甫一问世,便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非常流行的古文入门和赏读的经典读本。

      这本书就是尽人皆知的《古文观止》,而这对编撰书籍的叔侄却很少为人所知。因为论功业,他俩未入仕途,没有政绩;论才学,他俩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也并不入流。但感动就感动在,康熙年间、大国盛世、人才辈出时,两个平平凡凡的教书人从未放弃过自己,不颓丧,不气馁,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致力于课业授徒,更用心于此,善于反思、总结,将授学所选之古文名篇佳作按自己的授课经验挑选出来,以历史顺序编订成册,上自先秦,下至明末,共十二卷,二百二十二篇。因为所选的是历代淘洗过的经典古文,又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课业教材,所以其一出世就受到追捧。三个世纪以来,《古文观止》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图书之一。

      《古文观止》出自平凡生命之手,但“观止”二字又体现出太平繁盛时期两位平凡生命骨子里的那种自信和大气。“大器”乃宝贵之物也。《古文观止》,正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自重和气魄。

一、 不宜仕途又何妨

      关于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的生平记载并不多,仅有的版本里评价“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什么叫“不宜”?

      叔叔吴楚材生于顺治乙未年(公元1655年),名乘权,字子舆,勤奋好学,曾多次应考,但屡试不中。吴楚材二十四岁时投奔族中比较有声望的伯父吴兴祚(也就是给《古文观止》作序的那位,当时他任福建巡抚),受到器重,担任族伯的公案书记。后来族伯做两广总督,他也随同左右。之后回到乡里教书。四十一岁时与侄子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一书,其后还编过两本书,均不出其右。卒于康熙已亥年(公元1719年),享年六十五岁。无子,以侄为嗣。

      侄子吴调侯的生平更简单,生于顺治丁酉年(公元1657年),名大职,仅比叔叔吴楚材小两岁。《古文观止》成书时三十九岁。卒于康熙辛巳年(公元1701年),享年四十五岁。共育三子。

      二人皆饱读诗书,授人举业,自己却未能入仕。这就叫“不宜”吗?而从“不宜”两个字,也可以看出这叔侄俩作为底层知识分子曾经有过的痛苦和挣扎。努力过,挣扎过,既然“不宜”,那就何妨放下,淡然处之。有为之事,还很多。

 二、 中等学历又何惧

      二人不仅“不宜仕途”,文献上还说“楚材只具中等学历,仅为县学生”,尽管称赞“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性资明敏,才学优裕”,但除与叔叔一起编著的《古文观止》一书,其他并无建树。

      虽然,叔侄二人皆为隐迹民间的下层文人,名不见经传,并长期不为人所知,但就这样普通文化程度的两位教书人,却从未放弃学习,一直潜心古文,“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按现在“一万小时定律”来讲,在任何方面专注一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此方面的专家。何况年龄相仿的叔侄二人“日以古文相砥砺”,“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所以,不怕起点低,只要有大志向且足够努力,何愁不成大器!

      三、 蒙童读物又如何

      《古文观止》在当时是一本蒙童读物,是为普通古文爱好者所编。虽然常被视为普及读物,但它的内容典雅不俗,大多是经受了时间检验和文人衡定的名篇佳作;其繁简适中、体例周密,而且涵盖各体各派、评注恰当,长期被人们作为浏览中国传统散文的范本;选文语言朗朗、辞藻华美,佳言警句层出不穷,多为古典散文的代表之作。虽是启蒙读物,但以其“选文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的特点,人们将其与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其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可见一斑。

      《古文观止》之所以有如此反响,也正缘于叔侄二人长期教授蒙童、学人的用心和底层知识分子的良知。他们不沉沦、不媚俗,于学业处求精进,也深知人们急切需要什么样的文本。正是他们日常学习和教学中的存心和用心,才有了这本广为流传又包罗万象的启蒙读物。

四、 古文观止生命不止

      “古文观止”,好大的口气。“观止”原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赏周乐,观至《韶》舞时,认为“德至矣哉”,无美不具,所以说“观止矣”。而敢以“观止”二字冠名,一可见得二人编书的境界和决心,也就是力求达到选编书籍尽善尽美、无以超越;二也可看出,二人一生虽默默,但醉心于古文,得力于古文,编成此书也是一生心力的巨大结晶,对自己所学、所乐于之事有一种无以言表的自豪和一份笃定的自信。这种平凡生命中流溢出的大气魄,才是最让人动容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古文观止》自付梓后,就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三百年来,鞠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金克木先生甚至盛誉其“读此书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从这些评论中可知,两位默默之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不朽贡献,而他们的芳名也随着《古文观止》永世流传。

      其实,于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来讲,是否芳名永传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他们“不宜仕途”的命运里,他们从未屈服和气馁:在他们“中等学历”的资质中,他们从不自弃和低头;在他们编撰“蒙童读物”时,他们从不懈怠和放低自己。他们这种平凡生命的默默坚守,才是最宝贵的人生之大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