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现场】《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读书沙龙(三)

 珠溪语文 2020-09-30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普鲁斯特的语言诙谐,多用类比,而又细致入微。作者借助这独特的叙述性语言,如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般回忆、叙写自己的生活滋味。我们只有沉下心,沉浸到作品中,才能摇曳文字的风铃,回望自己的内心。

【阅读现场】《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这边》读书沙龙(三)

2019年11月7日下午《追忆似水年华》读书沙龙第三次活动在伍佑中学图书馆进行,韦宏芳、张桂英、邓敏、徐玲玲、潘彤彤、蔡兆霞、成晓红、陈海峰等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韦宏芳老师结合自己最近读书的感受,作了《摇曳文字的风铃——普鲁斯特叙述性语言的魅力》主题报告。认为普鲁斯特的语言诙谐,多用类比,而又细致入微。作者借助这独特的叙述性语言,如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般回忆、叙写自己的生活滋味。我们只有沉下心,沉浸到作品中,才能摇曳文字的风铃,回望自己的内心。

沙龙环节中,与会老师分别从时间、空间、浪漫、诗性等角度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感谢张桂英老师加盟珠溪语文读书沙龙,这是读书沙龙的跨学科融合迈开的第一步。我们欢迎所有爱好读书的师友加入沙龙,携手同行。我们坚信,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

摇曳文字的风铃

——普鲁斯特叙述性语言的魅力

(一)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两本书之间游走。

一边,与同事们共读《追忆似水年华》。其实,最近一次听说《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是在追剧《遇见王沥川》。出于好奇,那时的我就有了购置阅读的冲动,但没能成行。

后来,我们语文组有了共读一本书计划,首选的就是《追忆似水年华》。厚重的书,悦目的封面,让我还没开始阅读,精神上就已有那种饱足感了。可惜的是一进入文字阅读,便深深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更适合放置床头作入睡前奏,它会让你的睡意不经意间就呼啸而来。

以前读外国大部头作品时,我会随性地跳过部分慢镜头的文字,比如大篇幅的环境描写和琐碎的心理活动,而面对《追忆似水年华》,我如果也这样操作,一本书一个晚上就会跳到末页了,这岂不辜负了个人和我们读书小组的初衷了吗?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来阅读:读了急躁时就先放下,游走开去,那就不得不提到我另一本书的阅读进程。

暑假里我预购了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书到手后我的阅读过程几乎一路畅通,除了中途与《追忆似水年华》初次见面,出于好奇,我“移情别恋”暂停了一段时间。如今《人世间》这部100多万字的作品已经收工一个多星期,我偶尔还会回翻一些章节,常常与书中人物悲喜同行,偶尔也不得不感叹:生活在继续,完美是艺术的终极追求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

如今,心无旁骛,重拾《追忆似水年华》,我渐渐明白,为什么仅仅获得国内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让我如此欲罢不能,而这部被称为“划时代巨著”、20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的《追忆似水年华》,让我阅读进程如此艰难跋涉。

《人世间》是一部取材中国平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体时间从1972年到2015年,是“五十年中国百姓的生活史”,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涉及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几乎写实而不向深处展开,司马迁“史笔”般点到为止。心理活动呈现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作为读者的我们正在这一时段出生、成长,我们也是中国这段历史的体验者、见证人。文本的亲和感不言而喻。

而《追忆似水年华》刻画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叙述者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进行意识流回顾。作品不是记录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描摹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这些不同心理活动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去,如果急躁的你想加快阅读进程,就会产生一种思绪被牵来拉去的感觉。另外,工作之余,我们的阅读时间也很受限。作者普鲁斯特的弟弟开玩笑地说,想要读《追忆似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也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在开头用几十页描写自己睡不着觉?

(二)

现如今,我发现,当你把周遭一切放置一边,沉浸到文字中去,你会渐渐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尤其是普斯特独特很有魅力的的叙述性语言,它引领你读完一个人的一生,而收获不止于此。一切正如法国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的那样:“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普鲁斯特一直坚守一个想法:“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他认为,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于是,他用慢镜头、放大镜式笔法回忆似水年华,在旁观者看似无足轻重的细微之处,他却以侦破案情的严谨态度寻觅往事的蛛丝马迹。贡布雷的亲身经历使内向而敏感的他倍感亲切生动,刻在记忆中的一人一物触动他的思绪井喷般的不可抑制,现时的感觉与往日的记忆拧成一股强大的激流喷涌而出,他真正不吐不快。

其中,最震撼我的是作者的语言,也因此,我渐渐对此书爱不释手,临睡前,一直提醒自己:今天再读一页肯定不读了。

普鲁斯特用独特的叙述性语言把人情世态描写得诙谐而不动声色。有一段时间,主人公住在莱奥妮姑妈家里,这位姑妈是个很富有喜剧性的人物。丈夫去世后,她活动的范围减少到只在贡布雷,再缩小到只在她在贡布雷的屋子,再缩小到只在她的床上。她思想很特别。一个人时她会自言自语,“因为她认为说话对她喉咙有好处,能防止血液在其中停止流动。”自言自语时她声音很低,说话时总是细声细气,“因为她认为她脑子里有什么东西碎了,在里面浮动,她要是说话声音太响,这东西会移位”等等。莱奥妮姑妈既要来访的客人同意她的独特的养生之道,又要别人对她的病痛表示同情,并叫她相信一定会延年益寿。她反对别人祝福她“长命百岁”,因为她不喜欢别人用确切的日期表示她的寿命。这让我想起平时别人提醒,如果老人家已经到了九十多岁,就别说“长命百岁”“过百岁”这样的祝福语,这可是真正有确切的寿命日期,会吓着老人家。但莱奥妮姑妈年龄距离九十还有好一段距离。

普鲁斯特叙述性语言除了不动声色的诙谐外,还喜欢多用类比,把一时难以描写的感情或陌生事物用一些熟悉的感觉或事物相连,借助于读者想象,所说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如,主人公小时候特别“恋母”,有一次临睡前,期待很久的与母亲抱吻计划成为泡影后,文字这样表述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我犹如不带盘缠就要上路的旅客”,失望、空落、不安等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又如,主人公失眠睡不着,划亮火柴看时间,发现时间已近午夜12点,他如此表述失眠者此时感受:这时他想到被迫旅居他乡的病人发病了,看到门下一道亮光而感到欣喜万分:真走运,天亮了,旅馆的侍者就要前来侍候。可是后来的脚步声近了又越来越远,门下的那道亮光也随之消失,最后一个侍者走了,旅居的病人无望地忍受病痛的煎熬。作者这种表述方式,让失眠者的煎熬如现眼前。

在意识流的表述中,普鲁斯特的笔触非常细腻。母亲要陪随性来访的客人聊天,打乱了他精心酝酿与母亲抱吻道晚安的计划,为了能争取到睡前母亲的抱吻,他做了大胆几乎不计后果的抗争,整个过程描写得那么细致入微,我总觉得他是在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来细述往事,那时那刻情绪皱褶处的细纹都一一扫描记录在册。真如普鲁斯特本人所说,真正的生活是回忆中过往的生活,往事堪回味,在回忆与品味中我们才能咀嚼出生活的滋味。也或许因为我们当下的生活太匆匆。

在叙述性的回忆中,普鲁斯特仿佛是位饱览人世沧桑的哲人,蕴含哲思的金句频频出现,令人回味无穷。如“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远远看去优美而神秘的人和事,只要拉近了看,就会明白它们原来既不神秘又不优美。”“我们长大成人后的惯常态度,也就是见到苦难和不平,扭过脸去以求得眼不见为净”等等。这些句子如粒粒珍珠散布在《追忆似水年华》文字的沙滩上,在月夜闪闪发光。

(三)

《追忆似水年华》需要沉静下来慢慢翻阅,细细品读。有时我会有读梭罗《瓦尔登湖》的感觉。如果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安静的书,那么,《追忆似水年华》则是一本特别需要安静地阅读的书。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它的叙述性语言有时诙谐而不动声色,有时类比相连变陌生为直观,有时睿智深刻而又普世相通,有时这些特点兼而有之。普鲁斯特娴熟地挥洒着这样的文字,在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真实描写的同时,又是在记录自我反思的内心经历。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普鲁斯特的语言如风铃般摇曳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头,你会不知不觉反观自我,回望更广袤也更加静谧深邃的心灵深处。《追忆似水年华》终将会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更何况与一些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们共同阅读,随时交流,偶尔相聚探讨,我很享受这种感觉,也努力用文字记录我们的共读时光。这让我想起《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句话:“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