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樟园】邓敏| 解人正不易得

 珠溪语文 2020-09-30


品质    语文     生活

解人正不易得

——邓老师讲《人间词话》之十二

邓敏

      南唐中主李璟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继位后改变其父保守治国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两国,从而使得南唐疆土达到最大规模。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夺去淮南江北之地,被迫削去帝号,改称国主,从金陵迁都洪州(今南昌)。李璟生活奢侈无度,政治腐败,秉性庸懦,喜欢阿谀奉承,但《全唐诗》中却称其“风度高秀,善属文”,《资治通鉴》里评论说“唐主为人谦谨”。李璟到底是位怎样的君王,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写的词,他主政时所参知的客观的史事,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凭鉴来让我们想见一下历史上这位饱受争议人物的某个侧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十三则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现在所知道的仅有五首。虽不多,却可以从这些存作中窥其风貌。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其词作水平和境界较高,《词史》将他与其子李煜并列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言辞者必首数三李,谓唐之太白,南唐之二主与宋之易安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讨论的是李璟《山花子》中的妙句,他认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写得最好,很有屈原《离骚》中“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觉。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却独爱“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一句。由此,他觉得能真正理解词人心曲的人不易得。我们先完整地欣赏李璟的这首词,然后再来看看王维说的有没有道理,是哪方面的道理。

山花子(一名“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这首词乍一看是感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思妇怀人的传统主题。上片重写景,下片重抒情。但词的这个主题,不同词人写起来,各有各的样。李璟的这一首《山花子》情景相生,语言清新,格调高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提到荷花想到的自然是“亭亭玉立”“中通外直”“冰清玉洁”“清香袭人”“出淤泥而不染”等形象,“菡萏”则陌生些,也不会立刻生出前面那些关于荷花的语义联想。“菡萏”的又一说法是未开的荷花,即花苞,这个词义就更加残忍了。它不着意用荷花的鲜亮润泽、饱含生机,来与残败零落的景象并置一处,增加人的伤感,而偏偏用还未绽放过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经历过生命美好的幼荷,就在时令过去、时过境迁里,拗不过残忍的命运夭折了。与那些绽放过的荷花自然枯老相比,这些幼荷的香消玉殒实在让人唏嘘,可叹生不逢时,可叹命运不济。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吟到这两句立马觉得一阵可恶西风摧折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满池清香沁人、风姿绰约的荷仙子,一夜间一池荷竟都成了枝叶破败、萧疏衰残的干枯模样。此情此景,让同样也敌不过无情岁月的人,尤其是曾经貌美的女人看到该作何感想啊。所以,才有接下来的一句“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华易逝,不忍直视,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古今所有人都无可回避的生命悲剧。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南唐中宗《出花子》云:‘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绝。后主虽善言情,辛不能出其右之。”

      “不堪看”就看不到了吗?也许目光可以回避满池的枯荷败叶,可以忽视镜中的朱颜老去,但心呢?心是骗不过去的,心依然有不忍和不甘,它仍在坚守着一份期盼。故而有了“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梦夜笙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这两句“乃古今独赏”颇有微词,但从意境上讲,它的确是妙句。冯延巳、王安石等名家称赏自有其道理。清代词学家黄苏在《蓼园词选》中也说,“按‘细雨梦回’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结尾‘倚阑干’三字,亦有说不尽之意。”

      上片写秋景,引出一位不忍直视生命荒凉的人,下片则抒写这个人的情思。这个人置身于何处呢?一片细雨迷蒙处,一阵凄寒秋雨中。雨声淅淅沥沥,西风细雨也当飘过香销叶残的那池荷塘吧。“留得残荷听雨声”,你躲得过看,却避不开听。白日里回避的一切,黑夜时又总会袭上心头。在雨打残荷声中醒来,看到细雨遮蔽天地,将自己团团围困,回味梦里情形,置身遥远的鸡塞。梦境中的广阔无边、比翼驰骋与梦外的现实世界恍若隔世,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是虚,哪个是实。真心想望的不是现实,现实回避的并不虚假,也许这恰恰是细雨楼上人无穷无尽的愁思。她(他)将梦里梦外的这份愁情化作一夜笙吹,吹彻小楼,吹彻荷塘,吹彻细雨能飘及的每一个角落,也吹彻了整个愁苦的秋季。玉笙吹彻,寒意入骨,痛彻心扉,清寂空旷中,悲苦之情悠远无极。谁人不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千古秋思(或幽思)之名句呢?正如黄苏所说,此二句意兴清幽,自系名句。紧承的后两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亦有说不尽之意。这份凄苦,这份悲恸,这种寂寥,哪里是能说尽的呢?言之无尽,又不得释怀,也就只能倚栏凝眸了。可叹的是倚栏凝眸所见偏偏是“不堪看”的那池香销叶残的荷塘。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多么具有嘲讽意味,又多么地令人无奈。兜兜转转,又绕回来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琢磨一下王国维话语中的深味,好像有点意思了。

      第一,这一句是全词的触发点,是最有爆发力的一句。好像剑拔弩张,弓箭即将射出去的那道最强劲的力量,后面所有的情感,不忍直视的生命苍老、悠远而无法实现的梦境等等都是因这两句感发的。同时,它也是命运之匙,是所有生命哀痛的玄关。最致命的是这个钥匙、这个玄关告诉你:命数无可逆转,一切不可破解,想躲、想逃都绝无可能。

      第二,王国维认为这两句大有“众芳芜秽”之意。“众芳芜秽”出自《离骚》中“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一句。屈原用这一句的本意是指众芳虽然萎绝了,那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兴衰荣枯,这是自然规律,但令“我”心痛和悲哀的是众芳芜秽,是它们不能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品格,是它们被玷污,变了质。李璟继位之初也有雄才大略,也有灭亡闽国、清除残余、出援招纳、灭亡南楚这样的政治功绩,但随着后周来攻、接连失地、割地称臣、迁都离京,他也就成了世人口中庸懦的人,甚至是一名昏君。对于这样的变化,是不是他的心中也有难言的痛和梦醒时分的阵阵寒凉。另外,正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形容梅的绝佳名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成了人们想见满地残荷的不二选择,因为它描摹尽了众芳萎绝之意态。也许,穿过时光长廊,人在繁华凋尽的岁月里更能读懂这残芰断苹、红消翠衰的残荷之美。

      第三,则是这两句中暗含的“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叹。“美人迟暮”一词也出自《离骚》,原句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流光易逝,盛年难再,比喻人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人们常用“菊老荷枯”一词比喻容貌的衰老,所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除了花殒香消、残叶满池的萧瑟悲凉景象,也蕴含了韶光易逝、人花共老的宇宙人生的本相。此外,自古文人骚客常常借用“美人迟暮”之感来影射英雄失路之悲。南唐中主李璟经历国势由盛而衰,甚至到割地称臣的地步,内心这种不可言说的伤痛借这两句隐晦、委婉表达,也未尝不可呢!说他“为人谦谨”,这也可算是明证吧。但作为一个国主,小心到如此地步,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从此种意义上来讲,王国维不愧是李璟的解人。李璟这首《山花子》中所包含的暗语、幽怨,王国维竟能一一解得。

      回想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的一段宰相冯延巳与李璟之间问得无由,答得也蹊跷的对话,其中大有玄机。

      据记载,有一次李璟拿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延巳当即答道:“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李璟闻后大悦。

      两句都有一个“吹”字,问者也并非空穴来风。后周日逼,国运渐衰,李璟并非熟视无睹。向敌人俯首称臣,奉后周正朔以苟延残喘,亦实属无奈之下策。作为一国之君,他怎么会没有怨恨呢?他能直说吗?恐怕天下大乱、敌国紧逼之势下,也不能够吧。但作为一个人,他也有情绪发泄的时候。所以,他问身边的近臣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与你何干?”意思是,一阵风过,吹动一池春水,与你有什么关系?你要见之皱眉,你要闻此生愁。如果从语义逻辑角度回答,冯延巳当用“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来回答愁起的原因。但这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若一语道破中主的心思恐引来中主的不快,而直接说出这两句又怕让敌人知晓这一国君臣内心真正的隐忧和意图滋生事端。所以,这位聪明的冯宰相用另外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来作答,既避开了窥得君王心思带来的祸端,又回答了国主的问题——都为相思发愁,同时“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一句夸赞的话惹来君臣相视一笑,也暂且扫却李璟心头的愁云。

      可见,解人正不易得,知音也正不易为也。


编辑:蔡兆霞

校对:吴中扬

长按识别,关注珠溪语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