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品质 · 语文 · 生活 游港日记(连载三)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今天大家的日程确定为:小燕带解静、二铭和王晨睿(他今天正好有一天假)去迪斯尼乐园,我们去旺角,然后分头行动。我和爱人本准备先去黄大仙庙,但因为跟错了车而到了观塘,后经询问才找到正路(在香港有几次问路的经历,感觉他们都很热心,知道的而且会说普通话的马上就指路了,不太清楚的可能会用手机查询后告诉我们,有的听不懂普通话的人还请周围的人帮忙解答,甚至有一次旁边的人听到我们问路后主动上前指路,这是否也能算作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先到观塘的一家APM店(全天候营业)逛了逛,里面也有H&M店,价格跟内陆基本一样(算起来就相对便宜一点吧),我买了两件短袖T恤。后来就乘地铁到了旺角,旺角属于香港的油尖旺区,位于九龙半岛中部,以避风塘和庙宇最为驰名。这里新旧楼宇林立,旧住宅楼宇一楼多为商店或餐厅。以弥敦道为界,购物中心集中在东面,住宅区在西面。旺角交通十分发达,有公共汽车、火车、地铁,更有专线小巴通宵行驶。节假日时弥敦道以东一带常挤得水泄不通,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万人,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旺角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在地图上看到了“界限街”,我知道这跟香港历史有关,就前去一探究竟。 界限街是香港九龙半岛一条重要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道路始于深水埗南,中间穿越旺角北、九龙塘南及九龙仔,最后到达九龙城并连接太子道西。而界限街本身也与太子道西平行。时代,清廷割让给英国的土地以此线为界,此线以南为割让地“九龙”,以北为租借地“新界”。1860年,大清帝国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一大半割让给英国。而界限街就成为大清帝国与英占香港的界线,被英方称为“界限线”,直至1898年英国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九龙及新界为止。这条界限线也被英方改称为“旧边境线”,当时此界线并非正式道路。到1934年,为配合九龙塘发展,以及处理租界内外的地税问题,港英政府便于此界线上兴建一条道路,即是界限街。现在,界限街仍然是九龙与新九龙的分界线。位于界限街以北地区的物业需向香港政府交付地租。此外,界限街也是油尖旺区与深水埗区/九龙城区的分界线,界限街以北属深水埗区/九龙城区,以南则属油尖旺区。 已是中午,也走累了,就在弥敦道界限街休憩处(相当于内陆“街心公园”)坐了一会儿,吃了点东西,打了一会儿瞌睡,又继续出发。路边看到了“香港赛马会”,里面的人就像在买彩票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想起了邓小平谈香港回归后“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后来走到旺角天桥上,爱人介绍说几乎每次来这里都能看到很多“菲佣”(有时可能有上千人,还不止是一个地方,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特别是节假日,菲佣也正常休息,她们就来到这些地方约会、吃饭、聊天、听歌等,或与远方的家人朋友通电话、视频等,有的还拿着单反拍照留念。她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面前常放着很多吃的东西,大多是她们家乡口味的饭菜,有整条整条的烤鱼,有咖喱饭,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食材,有的人直接用手抓着吃。还有的人会主动表演助兴,推着自己准备的音箱,戴着耳麦,唱着跳着具有民族风格的歌舞。设身处地地想着这些大多还很年轻的女性,背井离乡,异地打工,不少已经成家生了小孩,思乡心切也是人之常情,利用假日出来与同乡交流也是纾解思乡情结的一种方式吧?所幸现在通讯技术发达,随时都可以通过微信、QQ等手段与亲友视频通话,更是一种缓解思乡之苦的好方法。 在街头也常会看到菲佣或忙碌或悠闲的身影,从长相上来看,她们大多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眼窝凹陷、脚上穿着拖鞋,有的头上还戴着头巾,身上背着帆布包,拖着购物车等。他们每天要接送小孩上下学,或到菜场买菜,或搀扶着或推着轮椅车上的老人到街上散心。有时在相邻人家的厨房里也会看到他们匆忙地走来走去。 附:有关菲佣的资料 菲佣就是来自菲律宾的高级佣工,也就是家 政服务专业人员。菲佣稍有文化、稍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在世界家政行业中“菲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界知名品牌。 菲佣来中国,最先是在香港,香港“第一代”菲律宾女佣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0年时香港大约有50名菲佣,她们主要受聘于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菲佣风行香港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随着香港经济起飞,香港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就业,家务劳动需要“假手于人”,不少香港家庭开始雇用菲佣当家佣。据报道说,现在全香港的菲佣人数大概有30万左右,其中49%来自印尼,48%来自菲律宾,还有少数来自泰国和印度。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就允许和鼓励菲佣到海外务工,为国家赚取外汇。对菲佣进行领事保护成了菲外交部最重要的外交使命之一,甚至包括菲总统在内的高层领导也时常周游列国,游说外国高层接纳更多包括菲佣在内的菲律宾劳工。在全球1000多万菲律宾海外劳工中,菲佣占近30%。 菲佣等海外劳工在菲律宾社会享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菲律宾的各大主要国际机场的出入境海关等都为她们设立了专用通道。自上世纪90年代起,菲佣便成了新时代的国家英雄之一,每年圣诞节,菲佣归国探亲时,政府就会在首都国际机场为她们铺红地毯,总统亲自接见其代表。 菲律宾的家政教育十分普及,中学和大学都开设了家政课,而且有针对性地注重培养女性家政教育,所以菲佣对于持家,照顾老人、儿童、动物,护理花园及沟通的能力相对较高。而在马尼拉街头,关于家政的短期培训班更是比比皆是。菲律宾劳工和就业部提供的培训和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技能培训,一个是语言文化培训。首先必须前往技术教育和技能开发署授权的培训学校接受216个小时的技能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政服务人员。技能培训课教各种常见的家用电器的用法,如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等等,还要求学会洗熨各种面料的衣物、清理房间、根据菜谱烹饪适合雇主口味的饭菜,还要学会照料老人和儿童。语言和文化课的培训主要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中文普通话和广东话以及英文五门课程及其他一些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问候、时间、数字、厨具和电器名称、食物和调料名称、度量衡以及家庭成员称谓等。 菲佣大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学、财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部分菲佣还持有护士、医师或教师执照。 我看到一篇内陆人写的文章,正好也能加以说明。 在广州时,我对于香港的菲佣很是好奇:菲佣真的好用吗?能合得来吗?孩子交给她们带能放心吗?但是,当我们老俩口为陪外孙到了香港后,和菲佣相处三年,终于明白香港人为何热衷于雇请菲佣了。 在港菲佣大约有几十万人,每到节假日,在中环、金钟等地的人行隧道、公园及休闲场所,就全是菲佣、印(尼)佣及世界各地外佣们的身影。她们以老乡为圈相聚,席地而坐聊天、唱歌跳舞、互换食物、庆祝生日,直至傍晚结束。她们一般自备午饭、晚餐和饮用水,但解散后,场地一切如故,地面不会有扔丢的垃圾,素质相当不错。 香港人雇请菲佣的历史较长,已有相当完善的雇佣制度。一般来说,若要雇请菲佣,首先要到中介机构进行挑选。中介是香港政府认可的机构,由出入境事务处发放牌照,有政府专门机构与这些机构联系,掌握着菲佣的出入境记录,以防非法入境的黑劳工混入其中,从源头堵住非正规输入渠道。 中介机构对每一位受聘的菲佣都建有档案,内容详尽,包括受雇人在菲的表现、家庭情况、经济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还有菲佣在香港工作的经历,各位雇主对她的评价,每次更换雇主的原因,语言能力(英语、粤语、普通话等及熟练程度),可以接受的工作(照顾小孩、老人、残疾人以及搞清洁、看家、烹调、饲养宠物)以及特长。这样,雇主对待雇的菲佣的情况便一目了然;初选后还要进行面试,就具体细节进行询问交流。 雇佣双方同意的话,就签合同。一般是两年一签,谁提前解约谁负责补偿三个月工资作为赔偿金。合同签成,雇主要付中介费7000港元(菲佣也要付中介费3500港元)。 雇主与菲佣签的合同很细致具体,如每天做什么工作、什么时间休息、哪天发工资、食宿的安排及干活时的交通费用由谁支付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都规定得很详尽。总之,一切按合同来做,雇主与菲佣之间很少出现争执。 三年中,我家的菲佣工资不断上涨,由每月3700港元上升至3900港元直到去年的4210港元。每年,政府都公布外佣最低工资标准,哪位雇主违反了,将被重罚。 菲佣第一年有7天的带薪探亲假期,之后每年递增,最高增至15天为止。菲佣探亲的往返机票由雇主负担。菲佣在雇用期看病的费用也由雇主承担。在菲佣休息时间若需其加班,要与其协商,同意加班后,按日薪的200%支付工资(日薪按月工资除以25天计)。如果节假日需菲佣加班,经协商同意后,则按日薪的300%支付工资。过年过节,雇主还会另封红包给菲佣,一般是500港元至1000港元不等,以资鼓励。 菲佣的假期不少,西方的假期如复活节、圣诞节,香港的假期如回归日、佛诞日,中国内陆的假期如清明节、端午节、“五·一”、“十·一”、春节等,她们均休息。因此,有时一周之内,我们老两口要顶班三四天,真是苦不堪言! 不过,话说回来,菲佣的素质真是“湿水棉花——没得弹!” 一是她们都训练有素,干什么像什么。如带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该如何带,都有不同的操作程序,孩子饮食的营养搭配也处理得合理到位。烹调的手艺很不错,连香港人喜欢清淡的饮食习惯都注意到。 二是对孩子从不宠惯,这是最大的优点。小孩子一哭闹,我们往往就会顺着孩子,可菲佣却不这样,她们采用打岔的方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既没有依顺小孩让其得逞,又化解了吵闹的矛盾,令我们佩服不已。 三是自觉遵守规矩(好多规矩都是多年约定俗成的),如不当着主人的面打电话和发微信,不用主人的电话、电脑,不与主人同桌吃饭(全家在外吃饭例外),衣物不与主人的一同放入洗衣机洗,也不坐主人家的沙发,不看电视等。 四是极讲卫生。干活出汗多了,马上洗澡换衣,绝不让身上的味道散发在主人面前。主人床上用品一个星期换洗一次。小孩衣服有点脏就立刻换掉。每当小孩睡觉后不是搞卫生就是准备餐饮,从不坐等闲歇。 五是有相当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主人的衬衣、西装甚至小孩上幼儿园的校服,都洗净熨烫平整挂起。每次只要主人吩咐要带小孩出席什么场合的聚会,菲佣都会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为小孩子穿戴打扮,处理得非常得体有分寸。 菲佣素质高,与她们的出身有关。我们家雇请的菲佣,档案记录是大学毕业生,在港菲佣有大学学历的不在少数,且大多数都经过专业的家政培训。 有文章说,香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家庭都雇有菲佣,雇主家里都有专门的房间是给菲佣准备的(我们在香港时看到建华租住的房子里确实有一个小房间叫“佣人房”,地方虽小,但设备还是齐全的,后来他们为帮忙照料二宝还真的雇过一个菲佣,每月佣金五千多港元)。 旺角的旧城区店铺林立,有的就像临时搭建的一样,挤占了本身就不宽敞的街道,加上人流如潮,有时显得拥挤不堪(这个场景使我联想起大约20年前盐城市区的曹家巷)。而新城区则相对高大敞亮,街道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到旺角还不能不提到两个名字,这就是“卓悦”和“莎莎”,因为在街上几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它们,凡是到香港准备买化妆品、药品或副食品(比如婴幼儿奶粉等)的人基本都会到这里先转一转,甚至能看到经常有不少人成群结队地去排队购物,后来才知道这大多是内陆专门搞“代购”的,因为不少店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到两件(如奶粉),所以他们往往化整为零排队购物,然后再化零为整集中处理。据说这两个店的名牌化妆品比在其它大商场或专营店里要便宜很多,但不会是假货(有可能是水货,因为香港对假货的查处打击力度非常大,所以基本没有假货的立足之地)。 到了傍晚,街边出现了三三两两甚至一个人自由组织的乐队,TA(们)自弹自唱或由电声乐队伴奏,大多用粤语演唱一些大概在香港传唱度较高的歌曲,我曾听到有人唱《晚秋》感觉非常好听,还曾听到一个大概有六十岁左右的女士用普通话演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字正腔圆,倍感亲切。与前一天晚上在维多利亚港遇到的情况类似,这类表演者前面也放着一个小盒子或箱子,便于人们“打赏”(乐器前面贴的纸上还手写着这样几句“多多益善,多少无拘,多谢欣赏,多谢支持,多谢打赏”),有的人在表演过程中或结束后还会主动要大家为TA(们)鼓掌。也有表演杂技的,我们就看到一个老者在街上支起的架子上面吊着一个铝环,地上放着一个不大的像是席梦思的垫子,旁边还放着他表演要用到的缸和碗勺等其它东西,他像迈克尔·杰克逊那样来回走着,几次做着动作像是准备要跃过铝环,但每次都没真的起跳。后来还看到他顶缸和用脚踢碗勺到头顶,大多是成功的,但有时又失败了,他也朝围观的人笑笑表示歉意!不远处还看到一个黑人在帮着做保健品推销,还学着用粤语唱了一首《男儿当自强》,引得一片喝彩! 晚上翻看了王晨睿学过的一些有特色的教科书或读物,如《我爱学语文》(用普通话教中文版)、《学英语》、《现代数学》(全英文版,难怪香港人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小学时学数学就全用英文了)、《像新的一样好》,还有一张纸的宣传材料,是有关“蒙眼午餐”的,要求学生在吃饭时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生命的诸多不便,从而劝导学生从小注意保护视力。他的作业要用中文的地方都要求写繁体字(香港不用内陆的简化字,这可苦了王晨睿,他在昆山读书时习惯于写简化字),比如“什么”要写成“甚麼”,“保护”要写成“保護”等,老师批改作业也很认真,凡是他写得不规范的地方老师都用红笔标出并重写一遍,足见老师们的认真态度和敬业精神! 那边去迪斯尼乐园的人也简单记录一下,他们(主要是王晨睿和二铭)主要去玩了木马车、过山车、星球大战、机器人等项目(玩过后两个人都累趴了),到晚上还看了焰火表演,最后还有点恋恋不舍,二铭甚至问下次来香港还会来玩吗?乐园里吃饭真不便宜,中午他们简单吃了一点就花了500元左右。 文字:吴中扬 编辑:刘元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