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起源于三国时代的面食,曹操曾赞不绝口,你爱吃吗?

 许言君 2020-09-30


火烧作为一种传统主食,因其外焦里嫩,且比面包饼干更解饥被人们所喜爱。在于楼村就流传着一门打火烧的传统手工艺。有关它的传说也被火烧师傅代代相传。

于楼火烧师傅的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在许昌甚至整个河南,不少老百姓都喜欢吃火烧,有时候出门也要带一些在路上吃。因为它比面包饼干更解饥,且做工精细、外焦里嫩,因此深受人们喜欢。在于楼村就流传着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打火烧。


“于楼火烧的历史悠久,而且于楼是发源地,现在不少地方的打火烧师傅都是于楼火烧的传承人。”53岁的于楼村村党支部书记于海付说,他的父亲就是一位打火烧师傅,父亲曾经告诉他,清朝时期,于楼的火烧师傅就为了生计,开始挑着火炉和面案,外出打火烧。足迹遍布整个河南省,甚至半个中国。因此,教出了不少打火烧的徒弟。

“火烧不能进入开封,这是父亲告诉我的一段小故事。”于海付说,相传清朝末年,有个于楼的火烧师傅到了开封,在当时一条比较繁华的街上开了家火烧铺。有次不小心,他的铺子引发大火,把整条街都烧了。当地人认为“火烧”这两个字不吉利。因此,留下了不许在开封卖火烧的规矩。在开封,与火烧相似的食物被称为烧饼。


“我曾跟父亲学过打火烧,年轻时自己起过炉,在郑州卖过火烧。”于海付说,于楼的传统火烧也被叫做“起线火烧”,做好的火烧正面能看见一圈圈的线条。正宗的于楼火烧外焦里嫩,表皮焦黄,不能见一点白色。用河南本地的精细面做出来的火烧最好吃,而且有一定的和面的技巧。“面砰砰不中,面啪啪将莫差(音,差不多的意思)。”这句俗语就是形容和好的面用手拍一拍,当听到“啪啪”响时,才说明面和好了。


据于海付介绍,火烧的做法是将一块面团拉长、压平、上面抹上油浆等,再将面卷起来,用手压扁,收边做成圆匾形的火烧坯,然后一个个地放在鏊子上进行“火烧”加工。火烧是由“火”烧出来的,烧,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烹饪方式。也正是这种传统的烹饪方式,让火烧能够流传至今。

于楼的火烧师傅都会用擀面杖敲《得胜歌》

今年52岁的李国军是于楼村人,他和妻子陈广菊在市区望田路与毓秀路交叉口经营一家火烧铺。他十几岁是就跟着父亲学打火烧,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正统于楼烧饼传人。采访当日,记者在李国军火烧铺见到了他。他正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出轻快的节奏,像是一支曲子。李师傅告诉记者,他敲打的曲子名叫《得胜歌》,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敲打这个曲子一是告诉附近的人们火烧店现在营业了,用来招揽客人,另外也有提神清脑的作用。


“《得胜歌》只有于楼的火烧师傅会敲,是代代想穿的。它节奏欢快,代表胜仗归来的意思。”李国军说,父亲给他讲过一段传说,是父亲师傅的师傅口口相传下来的。这段传说与曹操有关,其中既有火烧名字的由来,又有用擀面杖敲《得胜歌》的原因,但他的真实度却无从考证。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有次打了败仗,他的部队丢盔弃甲一路逃亡,把粮食和炊具都扔在了逃亡的路上。一日,曹操饿后,让火头军给他做饭,可火头军只剩藏怀里的一点发面。于是火头军把护心镜支在三块石头上当做鏊子,发面柔扁放在护心镜上烙、烤,做成了一个面饼。曹操吃后赞不绝口,问火头军这种食物叫什么名字。火头军看到还烧在火里的护心镜,灵机一动说叫“火烧”。火烧因此得名。后来曹操让火头军不断改良火烧,因此,现在的火烧制作要经历揉、搓、烙、烤、烘等多道程序。

一次曹操胜仗后,全军士气高涨,纷纷奔走庆祝。火头军要给大家做饭,无法参与,只好用擀面杖敲击出欢快的节奏以表达内心的情绪。慢慢的,这种节奏流传了下来,被称作《得胜歌》。

“虽然这些只是传说,但可以说明于楼起线火烧的历史悠久,是一门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李国军说,他的孩子从事其他行业,没有继承打火烧这门手艺。他早些年还带过几个徒弟,近几年已经没有人学了。他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传承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