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孔子借粮你不给,孔子走了你去追,鄢陵这几个村的名字竟然是这样得来的!

 许言君 2020-09-30


开创了儒家学说和私人讲学风气,被人们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曾经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今人真的难以想象,在那个年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有没有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的旅行活动安排。不过,据史料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生活条件确实是很艰苦的,甚至达到了弹尽粮绝、不得不依靠向别人借粮度日的境地。


万事伸手难啊!许言君在这里想探讨的就是有关孔子借粮的故事。咱先罗列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孔子借粮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师徒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上饭。后来实在撑不住了,孔子就对子路说:“仲由啊,离此地不远,有位王先生与我有一面之交,你去他那里借点粮吧!”子路就顺着老师说的方向找王先生去了。
子路一路打听着来到王家,对王先生说:“老人家,俺师徒们在这里困住了,想向您借些粮食,能否周济一下?”王先生说:“借粮不难。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看你跟孔夫子学得怎么样。你答上来就借,否则别怪我不给面子。”子路说:“请您老问吧。”王先生说:“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子路想:“我还以为是什么难题呢,这还不好回答吗?”就不假思索回答道:“世上星多,月亮少;娶媳妇喜,发丧恼”。先生说:“不对不对,你回去吧,这粮不能借。”子路无法,只好回来,把借粮经过向孔子说了一遍。


颜回在旁边一听,马上明白了王先生的用意,便说:“老师,我去!”他来到王家,对王先生鞠一躬说:“晚辈是孔夫子的学生,姓颜名回,奉老师之命来向您借粮,请您老行个方便。”王先生还是说:“借粮好说,听说你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我要考你几个问题,答上来才借粮给你。”颜回说:“您老请问,颜回洗耳恭听。”王先生问:“世上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喜?什么恼?”颜回答道:“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时喜,还时恼。”王先生听后频频点头,说:“你明白这个道理,这粮食我借给你了。”就装了一口袋小米,让颜回背着回去。
这则孔子借粮的故事普遍受到读者的认可,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则,其中寓意也是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道理莫忘记。


不过,最近许言君查阅资料时发现,鄢陵县的一个地方与孔子借粮有关,其真实性有多大,许言君不敢断言,翻录过来与各位探讨。

说鄢陵县陶城镇有个黄庄村,村里有个黄员外,黄员外家中拥有良田百亩,粮囤数十个,虽然都是仓满囤溢的,这些粮食的获得都是靠黄员外一家人和大小长工短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因此,黄员外是村里有名的铁公鸡,从来不舍得大吃大喝地浪费一粒粮食,每次吃饭时总要把饭碗舔得干干净净的。

且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困于陈、蔡之间,连续七天都没有开火做饭了,随行的弟子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孔子便放下了圣人的架子,派人到黄庄去找黄员外借粮食。且说子路去找黄员外借粮食时,并没有说明自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生就吝啬的黄员外见子路衣着褴褛,面黄肌瘦,遂拒不借粮给他。没有借到粮食的子路返回禀告了孔子之后,孔子叹了口气,无奈地带着弟子们离去。


事后,有村人告诉黄员外借粮的人是孔子的弟子后,后悔不已的黄员外连忙去追赶孔子等人,想把他们追回来好生款待一番再给他们一些路上吃的用的。追了几里地后,黄员外确实把孔子等人追上并说明了来意。但孔子是谁啊,找你借粮食你不给,知道我是孔子了你又追着我要借粮食给我,你是冲着我的名气而愿意借粮食给我的,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人的人。所以,孔子拒绝了黄员外的好意,带着弟子们继续前行。

怏怏返回的黄员外走了一半,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太对,越想越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遂折回身子再次去追赶孔子等人。很快,黄员外又将孔子等人追上了,并诚恳地邀请孔子返回黄庄。孔子对他说:“我实意不回去了。“于是,决绝地带着弟子们离去了。

后人为了纪念这一故事,将黄员外第一次追上孔子的地方叫做追岗,第二次追到孔子时的地方叫做“十邑“,后演变为今天的十室村。

而今,黄庄、追岗和十室三个村,都是鄢陵县陶城镇的行政村,至于村名的来历,却很少有人能说得上来。不过,孔子周游列国时究竟路过没路过这三个村庄,确实值得考证。


据相关史料记载,仕途不得意的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大多在河南省的境内,而今,河南已经查明的孔子遗迹有89处。单说而今的鄢陵地形图来看,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的鄢陵与陈国和蔡国接壤,甚至现在鄢陵的部分地方在当时就属于陈国。由此可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后,孔子当由蔡国向陈国折返时,途径鄢陵境内的说法应该是可行的。此外,鄢陵县志也曾对孔子厄于陈蔡,向黄庄借粮一事予以了记载。

无论孔子借粮故事的真假,但鄢陵县的确实有几个村庄的名字因孔子而得名,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旁证吧!


觉得还行,点一下下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