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言】大禹封国于此,夏朝建都于此,大禹治水在禹州仅仅是传说吗?

 许言君 2020-09-30

说起大禹,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个流传千古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说起禹州,人们从字面上就会理解为这里是“大禹之州”。那么,大禹这位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究竟与禹州有何渊源?禹州究竟保留了哪些有关大禹的神话传说?它们对禹州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从夏禹开始,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公社制跨入了奴隶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华夏民族,也由此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即由此发端。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是大禹之基。”由于大禹封国于禹州,夏朝建都于禹州的历史渊源,大禹与禹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禹州则在数千年来流传着众多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保存着众多有关大禹的遗迹、遗址。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禹州人的生活。

大 禹 神与人的完美“化身”

  新石器时代末期,滔滔洪水连绵不绝,据说整个华夏只剩下几个孤岛,人类岌岌可危,百兽也差点儿灭绝。这样的梦魇据说延续了几十年,一直到大禹出现。大禹用了13年的时间,才把全国汹涌的洪水治理得服服帖帖。

 一进入禹州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该市南关环岛处的一尊大禹雕像。站在雕像前仰视,只见这座坐西面东的大禹雕像巍峨耸立。头戴草帽的大禹手持治水用的耒,目视东方,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他当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奔波在祖国山川河流之间,奋力治水13年的故事。

  有文字记载,在尧舜时期,中原大水浊浪滔天,浸满四野,丘陵平川,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人民,尧帝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鲧采用堵的方法来治水,在京都周围筑起了数百里的大堤。大堤虽然暂时堵住了洪水,但时间一长,洪水将大堤冲垮,形成了更大的水灾。尧帝见此大怒,遂将鲧杀死。

大禹的父亲被杀后,尧帝便命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接受任务后,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一套“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从治本出发,因地制宜,以疏为主,疏堵并用”的治水方针,深得尧帝赏识。此后,大禹便带领着伯益、后稷、应龙等助手和勘探设计人员,踏上了艰苦而漫长的治水之路。

  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冀州地区包括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和河北、山西两省。当大禹从青海境内疏导黄河,水流至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交界的龙门山时,河水被龙门山阻挡,不能东泻,形成倒流,以至于将上游的孟门山淹没了,眼看就要形成新的洪水泛滥。见此状况,大禹果断地调集20万名人夫,从龙门山中间挖开一条河道,让西来的黄河水从悬崖峭壁之间奔流而下。在龙门山下的数百里处的中条山与肴山相接的地方,大禹又挖出来了3条孔道,形成了今天的三门峡,即人门、鬼门和神门。黄河水流经三门峡后进入地势相对平缓的平原地区,洪水四处漫溢,没有河道。大禹又调集10万名民工,开挖了9条河道,引导河水东入大海,从根本上消除了黄河中下游的洪水灾害。

  相传大禹治理好黄河后,离开三门峡从嵩山向东行走,行至具茨山以东后看到,地势平坦的平原内到处都是洪水。经过一番调查后大禹发现,是水蛟巫支祁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随后,大禹在西王母跟前的庚辰、黄魔、大翳三员大将的相助下,用西王母所赠的铁索将水蛟擒获并锁住,从而消除了淮河的水患。为了杜绝水患再度发生,大禹在阳翟(今禹州市)挖掘一处深井,将水蛟巫支祁用铁索锁在深井之中,缚于井口旁的石柱上。

  在13年的漫长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我国各地的水患治理好,百姓们得以从山区迁徙至平原地带聚集生活。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大禹为“夏伯”,将阳翟(今禹州市)封为其属地,古为“夏禹国”。

  后人们将一些自然界现象以及远古时期各方面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这主要是缘于先民及其后代们对大禹的尊崇。在史料的记载中,确有大禹治水其事。正是因为这些功劳,大禹才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治水英雄。人们之所以把“开辟三门峡”等自然现象归功在大禹身上,并把他神化,原因就是先民们对大禹的尊崇之情。因此,流传至今的英雄人物大禹,可以说是神和人的完美“化身”。

禹 州 大禹神话的发源地

禹州为啥有较多的大禹神话传说或者事实传说?主要因为这里是史书上记载的‘禹都’。依据史料记载,治水有功的大禹被封为“夏伯”,定都于阳翟,就是现在的禹州。因此,在禹州流传着较多的有关大禹的神话传说,并遗存着众多与大禹有关的遗迹。

  在禹州城区的古钧台街东侧,一座起脊挑檐的亭子内塑着一尊大禹泥像,亭内粉壁彩屏,绘有24幅大禹治水的图画。大禹像的前面有一口深井,井旁立一石柱,石柱上穿一铁索垂于井中。俯身探视,井中一青石雕刻的蛟龙头部浅露于水面。同行的禹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杨少敏告诉记者,这就是1980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禹王锁蛟井,垂入井中的铁索有人说是750公斤,也有人说是750斤,具体多重很难说清。

  相传大禹将蛟龙锁到井中时约定,石柱开花时,蛟龙方可出井。传说在某一朝代,禹州的一位地方官到任后,对大禹锁蛟的传说很不相信,遂带领衙役们前往禹王锁蛟井进行察看。为了防止官帽掉入井中,该地方官便将官帽挂在井旁的石柱上,然后令衙役们向外拔铁索,他则站在井口观看井内动静。10余个衙役在拔铁索时,惊动了锁在井内的蛟龙。正在睡觉的蛟龙睁眼一看,发现井旁的石柱上有一个颜色鲜艳的东西,以为是石柱开花了,遂晃动身躯准备出井。一时间,井内水花四溅,地动山摇。该地方官见此情景,慌忙取下官帽离去。井下的蛟龙再次抬头观看时,石柱上的“花”早已不见了,认定是自己睡眼蒙眬看花了眼,便又息身盘踞在井中。于是,禹州避免了一场水患。

顺着禹州市古钧台街向西走,现在禹州市一中的东侧就是禹州最早的禹王庙了。古朴、巍峨的古钧台是禹王庙的山门,古钧台后面仅存有一座大殿。据了解,禹州的禹王庙最早建于夏朝,是历史上最悠久的庙宇。禹州现存的禹王庙是明代遗迹。为了使禹王庙不被破坏,有关部门在周围拉起了围墙,外人很难进入庙内。禹州市方岗乡西南的禹山有一座有着神话传说,俗称“拉王庙”的禹王庙。

  庙内的道长说,禹山是大禹治水的纪念地。当地群众为纪念大禹,称此山为禹山,并在山南坡修建禹祠一座,即禹王庙,内供禹王、禹妃。相传在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中原,宋人被迫南迁。有一天晚上,禹山周围的韩家沟、赵家门、石家坑、杨家屯等村庄,凡是养有牲口的人家都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老翁要借用一下他们饲养的牛、马、驴、骡等。天明后,人们到牲口圈一看,自家养的牲口都是通身大汗,好像在夜里干了重活儿。心中纳闷的村民们出门一看,只见山南坡的禹王庙竟“跑”到了山北坡。到山南坡察看时,原来的禹王庙不见了,山坡上从南到北有一条石径,路上的石头东倒西歪,石渣儿一律朝北,山坡上的草都向北倒着。有人说,那个老翁就是禹王,他看到“宋倾金立,生气不足,拉拉庙位,显示圣力,警告金人 ,宋不可欺”。于是,这里的禹王庙被后人们叫做拉王庙。传说归传说,但在禹山的北坡,确有一条宽1米多的石径,石头东倒西歪,石渣儿向北,草也是向北倒着,这就是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乱石坡。究其原因,谁也说不清。

 在禹州市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像大禹出生、大禹劝父、继父治水、大禹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打开龙门口、诸侯山治水、禹王捉蛟、禹王锁蛟等神话传说情节生动,流传甚广。而禹州现存的诸侯山、汗沟、靡山、禹妃庙、禹王庙、禹山、禹王村、禹王锁蛟井等遗址、遗存,都与大禹的神话传说相互印证,并使大禹神话得以流传至今。因此,根据这些特色鲜明的传说,丰富的遗迹、遗存,可以说禹州就是大禹神话传说的发源地。

神 话 切莫至此传承断代

  大禹治水的神话,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说之一,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而作为“大禹之州”的禹州,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后,有关大禹的神话传说更是世代相传,影响着一代代的禹州人。

  从地理环境上说,禹州西部是山区,东部是黄淮大平原,是古人类从山区迁往平原地区居住的过渡区。根据地下的考古发掘显示,禹州作为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使用的重要资料就是禹州瓦店遗址的资料,进一步说明了大禹在禹州活动的可能。因此,大禹在禹州也留下了不少的遗迹和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禹州人。他说,现在,在禹州有夏都办事处、钧州路、禹都路等,就连人走路的步子也有“禹步”的说法。

  据了解,在禹州市,关于大禹神话传说的传承,曾经有着王、曹、教、程四大姓的传承体系,大禹神话也就是靠着这样的父传子、子传孙的口述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该市梁北镇郭村的王同全今年已经63岁了,由他加工整理的故事《禹王锁蛟》、《禹王捉蛟》曾发表在《故事家》和《中原神话》上。大禹神话传说因历史久远,目前能完整讲述的人要么已年近古稀,要么已经去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忙于工作,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认为这是迷信。因此,大禹神话传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据了解,为保护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200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郭水林编著的《走近大禹》一书。有专人正在搜集、整理大禹神话传说,以编纂《禹州故事卷》。另外,禹州市已经制订出5年计划,拟开展大禹神话传说普查,收集整理后出版《大禹神话集》,对讲述大禹神话传说的传承人、大禹遗迹等进行录音和录像,培养新的传承人,并建成大禹神话传说项目库,召开大禹神话传说理论研讨会等,提高大禹神话传说的知名度。

  如果这些措施能够早日实施,我们相信,大禹神话传说定会在“大禹之州”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美丽的神话之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