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长期以来,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在许昌市档案局馆的档案珍品中,《俎氏宗派》名列其中。其为16开本,共计84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刻本,俎氏二十世裔孙俎成光根据先祖“家之藏书”所撰。 谱牒,作为馆藏档案的一个类型,隐含着丰富的家族信息。许昌俎庄社区的俎姓由何而来?民族英雄岳飞跟俎姓祖先是什么关系?俎氏一族又曾经有过怎样的历史荣耀? 一本清代族谱,揭秘许昌俎姓与岳飞渊源 在市区文峰路北段,有一个社区,名为俎庄社区。“俎”为稀少姓氏,百家姓中没有。在该社区,“俎”却不念“zǔ”,而是“chuo”。这和许昌方言发音有关,很多字的后面加一个儿化音,久而久之便念“转”了。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家谱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密码,它串起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浓缩了数百年的人与事。“我们的老奶奶为岳飞的亲姑!”魏都区魏北街道办事处俎庄社区副书记俎恩明说,相传俎姓有3个来源:一是鲍俎氏,“鲍俎”氏原为北魏时期代北地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复姓“鲍俎”氏改为“俎”氏;二是朱姓,明朝皇族的后代;三是祝姓。“许昌俎姓来源于祝姓,为宋朝大将祝靖公后代。”祝靖是河北省磁县黄鼠村人,曾任宋殿前都统制,娶了抗金英雄岳飞的姑母为妻,生有8个儿子。 据档案资料记载,《俎氏宗派》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俎氏家谱序》;第二部分:《俎氏家谱稿本序》;第三部分:一至廿四世的俎氏族谱。在《俎氏家谱稿本序》中这样记载:“俎氏一族其先本祝姓也,太上不可考矣,宋殿前督统制有祝靖公者乃现老茔鼻祖之父也。公娶岳氏,系武穆姑母,生八子。岳遭害后,恐奸秦谋及亲党,欲改姓以避难,因以俎而易祝……五子景行迁长社(许昌)……。” 照这样的记述来看,如今许昌俎庄社区俎姓居民系岳飞姑表亲后裔,之所以迁移到今址,当年主要为了避祸。 “《俎氏宗派》的复印件现在村放入魏都区档案馆。之所以把其列为珍档,因为20世纪90年代我们举办第一次档案资料展时,魏都区征收到了这样一本族谱。此时,谱牒类档案作为一个门类,馆藏的还比较稀少,当时便作为魏都区的一个珍档。另一方面,这本光绪年间的《俎氏宗派》保存非常完整,介绍了俎姓来源与岳飞的关系,比较有文化内涵。”许昌市档案局保管利用科科长赵宏亮说,《俎氏宗派》的前言部分清晰地揭示了许昌俎姓与岳飞的关联,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易姓迁居繁衍30余世,社区九成以上为俎姓 岳飞,在人们的心目中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1140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率领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然而,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闻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班师后,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按照《俎氏宗派》记载,岳飞遇害后,为避免株连,祝靖公的儿子开始迁徙。其中,第五个儿子祝靖行来到许昌城北时,被一片土地吸引。这里东有许汴官路,西有清潩河,土地肥沃,水源丰足,是生息营生之佳地,便在此落脚、生息。 俎恩明介绍,从俎姓先祖迁移至许昌至今已有870多年历史,繁衍了30多代。其后裔又迁至城南俎庄,城北周庄,尚集镇西街村、大徐庄、大韩庄、辛张村和平顶山市的叶县、漯河市的舞阳县等地,共5000多人。“像现在周口市太康县祝庄的祝姓和我们同根同源。”俎恩明说,如今俎庄社区的范围为:北至北环路,南至裕丰路,西至恒丰路,东至青梅路,社区目前共有3000多口人,其中90%以上为俎姓。 古寺、古树见证俎姓繁衍生息,留下许多逸闻趣事 俎庄北面有龙华寺和千年古槐,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着俎姓后人的繁衍生息。在新编的《俎氏宗谱》中,还有一张绘制的俎庄历史地图。从图上,人们可以看到,昔日的俎庄被方方正正的寨墙、寨河包围,东侧为许开官路,西侧及南侧为清潩河。“我小的时候,寨墙、寨门还在。”俎恩明说,清代为防匪患,全村族人捐资出力,筑寨修池。东门书“紫气东来”,西门书“潩水长流”,南门书“瞻仰荀龙”,北门书“星拱辰极”,非常雄伟。寨外有条河名为“寨海河”,引潩水灌注其间。东南北门寨河之上各有砖拱桥一座,西门有一座石砌四孔大桥。 位于俎庄社区东侧不远就是许昌著名的景点八龙冢。“这些柏树据说是荀淑的八个儿子所栽植,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了。”如今,在八龙冢的守墓人是80多岁的俎其超。据老人介绍,荀淑儿子的墓原来分布在周围一里之内,像现在的豫中纺织厂园内曾经就有一座。“墓冢高大,我小的时候还在,文革时期被平掉了!”俎其超回忆说。 时光流逝,世代繁衍。许昌俎姓历经800多年生生不息。期间发生过迁茔、筑寨等事件,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位于俎庄的寨墙、寨河等被拆毁、填平,俎姓后人所居住的村落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面对新形势,俎恩明明白,编纂族谱是每个族人的权利和义务,更是一种责任。编修族谱不仅标志着俎氏家族的血缘系统,人与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同时也记录着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变迁。经过数年的奔波,2007年俎恩明等参与编撰的《俎氏族谱》出炉,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