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十五还是年。 在许昌人的心中,年的概念一般要延伸到正月十五,等闹完了元宵节,正月十六早上吃了枣山,点了炮,一家老小走出家门去“悠绿儿”之后,这个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的年才算过完。 因此,元宵节在人们心中是仅次于年的节日,因为元宵节后,人们便会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七级,开始一年的耕耘和忙碌。 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的时候,灯当然是不可缺席的主角。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生活还不算太富裕,用萝卜做成的灯,在每家每户中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只有那些稍微富裕一点儿的人家,才会买上一两个红灯笼,让孩子们在元宵夜打着灯笼玩。 萝卜灯的做法极其简单,将萝卜从萝卜窖中挖出来,挑选直溜一点儿、较为粗壮的白萝卜洗净,用刀切成几厘米长的圆柱形状。而后用勺子挖出一个小坑,用灯芯草活着火柴棒裹些棉絮,插进小坑内,倒入棉籽油或者猪油,点燃棉絮,红红的火苗便在寒风中跳跃起来。 从正月十四开始,一盏盏萝卜灯便会在晚上点燃,从大门口到堂屋门口,再到猪窝、鸡窝、厕所的门口,只要是有门的地方,门的两侧便会摆上两盏散发着柔弱红光的萝卜灯。 十四叫试灯,十五叫上灯,十六叫落灯。总之,灯要连续点三天,每天晚上萝卜灯的油熬干后,第二天便会续油重新点燃。 家中的萝卜灯点燃后,大人小孩都会走出家门,来到村里的大街上绑的鳌山旁看灯、赏灯。这个时候,大人们领着孩子,孩子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聚在一起,品头论足,议论着谁家孩子拿的灯笼好看,谁家孩子拿的灯笼别致…… 村中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哑巴,那年的灯节,他为孙子用竹蔑扎制了一盏天鹅灯。用竹蔑扎制的天鹅骨架外面糊了一层白纸,天鹅站在一个装有两个轮子的木头底座,肚子里放着一盏油灯或者蜡烛。推动底座,天鹅的两个翅膀会上下煽动。这个天鹅灯一推出,立即引起了村民的围观,不少人在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深深地佩服哑巴的手巧。 可惜的是,这盏在村里引得不少人艳羡的灯,在第二天晚上便被调皮的孩子有意无意地撞倒在地,点燃了外面的那层白纸化为了灰烬。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在闹元宵的三天时间中,孩子们都会尽情地玩耍到半夜,大人们也格外地宽容。 当鳌山上最后一盏灯在风中挣扎似的跳跃几下后,扑的一下熄灭了。这时,疯够了、闹够了的孩子们带着一身的泥土向家奔去,村里的路是漆黑的,偶尔一户人家门前闪烁着微弱的萝卜灯,照亮着孩子们回家的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己家门前的两盏萝卜灯是一直亮着的。那是妈妈担心晚归的孩子找不到家,悄悄为萝卜灯添了油。 其实,那是一盏妈妈牵挂孩子的心灯,更是一盏照亮孩子前程的明灯! 元宵节又悄悄来临了,那一盏永远不会灭的萝卜灯,在我的心底再次悄悄点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