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成化 宪宗御制洛象琴】拍卖品

 坏人彭 2020-09-30
成化御制﹁洛象﹂琴 文/闵俊嵘
洛象琴,总长119.5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5厘米,有效弦长109厘米。
这张琴曾为我国音乐史学家陈蕾士先生旧藏,陈先生在《薇斋三琴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这张琴的收藏情况:1918年夏,老友卢翁将移居北美洲,行李繁重,为减舟车搬运之烦,慨然将家藏﹁洛象﹂琴惠赠。此琴来头不小,乃明朝成化年间宪宗御制。护以厚木漆筪,匣面上部刻隶书﹁洛象琴筪﹂四字。中部行书刻﹁洛象音雄而坚,韵长而留,其断为冰梅者,尤为难得,于葵未初冬得而藏诸余家,始自慰好古之心也,故识之。因树斋主人周文藻﹂。下刻隶书:﹁光绪辛卯归顺德周图瑞周尊年藏,苏若湖题﹂。旁刻篆书﹁周氏因树斋家藏﹂。匣中之琴,型制异乎寻常,琴头中央尖出,属凤舌式。自肩至腰两旁各列出四个半圆形,弧面引出,似展双翼。琴腰两旁作钩云形,则属凤式。此款琴不见于《太音全集》及《五知斋琴谱》。全身朱漆兼带黑斑,红艳悦目。满布冰裂断、龟纹断,琴头 有数圈梅花断。龙池上刻﹁洛象﹂二字及﹁广运之宝﹂,一巨印。按《尚书大禹谟》有﹁帝德广运﹂一语,此图为帝王御制品上所用者。池两旁刻篆书﹁地平天成,神龟出洛。戢拨禹勲,崇德作乐。﹂池下刻一巨型花押。池内两旁刻篆书﹁大明成化乙巳御制﹂八篆字,纳音木色发黄,木质因年久收缩成皱纹,如高丽人参状。雁足与轸皆象牙制。声音洪亮清畅,即琴匣铭所谓音雄韵长也。御琴一向少见,今虞琴舍于民国廿六年征仿各地古琴一百六十无床,未见御制者,料﹁洛象﹂琴于明末李自成破北京时,宫廷遭劫,流出民间。继而满清当国,对于私藏前明御物,眷念故主之事,必不宽容。是以迁徙南方,后归广东顺德周氏珍藏。周氏制匣保护,刻铭匣上,只述其声音断纹,对于明帝御制一事,不敢只字提及,其原因可想而知矣。
明代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皇室及宗亲热衷古琴的弹奏、斫制与研究,琴书与琴器皆有重要作品流传于世,琴书有明成祖《永乐琴书集成》,以及宁王朱权《太古遗音》、《神奇秘谱》,徽王朱厚爝《风宣玄品》,潞王朱常芳《古音正宗》等;琴器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等王都参与古琴斫制,并且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传世,各王所制琴器风格各异,其中以潞王琴存世数量最多。然而王琴虽多,皇帝御制琴却是凤毛麟角,在整个古琴史中,御制琴也非常罕见,最为著名的有徽宗的松石间意和乾隆的湘江秋碧,而﹁洛象﹂与之相比有着更多的特殊之处。因此,御制琴的文化内涵和在琴史中的地位都极为重要,是研究不同时期琴器风格特征的标准器,代表着当时斫琴工艺的最高水准。这张﹁洛象﹂琴是明代成化帝朱见深所御制(朱见深,明宪宗,1447年-1487年。),他深度参与了这张琴的斫制过程,以河洛文化为主旨,创制了这张河洛式的﹁洛象﹂琴,并且在琴体上题刻自己独特的花押签名,如此规制的琴在琴史中仅此一张,琴名与题也都刻寓意深远。
从形制方面来看,这张﹁洛象﹂琴头呈尖状,微微带内凹弧度,凤舌圆润饱满,根部内收,纵深较大;琴身两侧各做四个半月形突起的弧线,同琴项与琴腰内凹的如意形,在阴阳凹凸转换之间呈现如水流般的律动。琴头与琴尾的尖与圆,琴面与琴底的弧与平,同样体现出造型过程中对于阴阳关系的主观塑造与娴熟把控。从琴名和题刻上来看,朱见深更是赋予了这张琴丰富的文化内涵。琴名中的﹁洛﹂指的是河图洛书或者是伊洛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为核心的发源地。《易经》系辞中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北宋哲学家邵雍认为太极八卦源自于河图洛书,南宋朱熹在注解周易时,也十分重视河图洛书。相传伏羲在黄河中看到一匹龙马,背有花纹,因此绘制了八卦图。还有传说大禹治水时,黄河里游出一只神龟,背有花纹,大禹依此启示制定﹁九畴﹂,九畴演化成为﹁九宫八卦﹂,因此将神龟背上的图案抽象为洛书。又有传说伏羲依照伊洛河与黄河交汇时清浊旋转的水流图像,绘制出阴阳太极与八卦图。虽然传说与记载的版本不同,但河图与洛书图简义微,揭示的是宇宙、时空、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2014年河图洛书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5月,在河南郑州双槐树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与文物,成为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存续的重要证据,专家将其定名为﹁河洛古国﹂。﹁洛象﹂琴龙池右侧所刻的﹁地广天平,神龟出洛。戢拨禹勲,崇德作乐。﹂表达的正是对古老的河洛文化的幽思,并借由这张洛象琴抒怀对先贤的敬畏之心。自﹁洛象﹂琴重现琴界以来,多被称之为洛象式,但是,琴式不宜以琴名而定,这样不符合古琴样式定名规律,依据琴名缘起的河图洛书而定名为河洛式更为妥当。
在﹁洛象﹂琴诞生后的13年,也就是1498年,紫禁城内诞生了另一张御制琴,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钟粹宫展厅中展出,是一张弘治御制的仲尼式琴。琴体素髹栗色漆,通体蛇腹断间冰片断,琴底面没有琴名与题刻,龙池内墨书腹款:﹁大明弘治十一年,岁次戊午,奉旨鸿胪寺左寺丞万胫中,制琴人惠祥斫制于武英殿。命司礼监太监戴义、御用监太监刘孝、潘德督造﹂。惠祥是明代中期斫琴名家,技艺精湛;戴义是当时名盛朝野内外的古琴演奏家,奉弘治御旨督造这张仲尼式琴。戴义早在成化年间就已经进入明代宫廷,因此,他也极有可能参与了大明乙巳年 ﹁洛象﹂琴的斫制。
如果将这两张御制琴放在一起比较,﹁洛象﹂琴在形制、工艺、题刻三个方面明显优于弘治御制的仲尼式琴。弘治御制琴是传统的样式,虽然法度严谨,但是并无创新,且无琴名与题刻。而洛象琴的题刻放在所有传世琴器中,亦是出类拔萃者,并且首次使用了皇帝的花押。花押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是古人取信的凭证,也能体现文人的雅思与审美趣味,历史上宋徽宗、崇祯、雍正等皇帝都有自己的花押,都是用在其书画作品中传世,在琴体上使用花押落款识的﹁洛象﹂是孤例,成化帝将自己的个性化签名题刻在琴上,足见其对这张琴的重视程度。在﹁洛象﹂琴体的题刻中,除了书写与刀刻的精妙以外,字体内非同以往填漆或者填金,而是填以金漆,在漆层和金层之上再罩一层漆,因此格外厚重古朴。
﹁洛象﹂琴的髹漆工艺在传世的古琴中同样属于上乘,有别于一般的素髹器物,洛象的漆面承袭了唐代宫琴的髹饰制度,为达到紫气东来的视觉效果,琴体上依此髹涂黑漆、朱漆、栗色漆三层,然后依法局部磨显底层朱漆,呈现霞云千里的色彩和层次关系,相比以往的官斫器物灵动了许多,这些有意为之的生动之处,皆是在成化皇帝亲自参与督造的规划与设计下完成的。琴面漆层在经历了500余年以后,密布冰片断纹,这样的断纹形成除了时光塑造以外,还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灰层和漆层要很致密,其次是木质胎体要性能稳定,再者是灰漆要均匀且牢固地附着在木胎上,要求斫琴髹漆工艺保持同样的高水准,相反则易出现较大的断纹。
从龙池纳音的木质来看,其质地和色彩已经非常苍古,不是500年便能达到这样的老化状态,结合明代官琴制作崇尚古材、追求苍古意蕴的整体风格,推测这张洛象琴同样是选择了一块古桐材。良材善斫,工艺精良,使得﹁洛象﹂的琴声雄健而苍茫,触弦的按音异常灵敏,能表现极为细微的音韵变化,音色属于奇古难遇者,非一般人能够驾驭。﹁洛象﹂在流传过程中,为广东周世所珍藏,专门为其制作了随行琴匣,足见周氏对这张琴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清宫为藏琴制作琴匣的举措。然而,想必这张﹁洛象﹂琴在明代宫廷中,或许会有一件雕填戗金云龙纹琴匣,匣面上雕填﹁御制﹂与﹁洛象﹂。

【来源】:南社周图瑞旧藏
陈雷士递藏
明宪宗御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