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茗闲话】说“听戏”

 品茗客人 2020-10-01



  听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集成了西方“只说不唱不舞”的“话剧(drama)”、“只唱不说不舞”的“歌剧(opera)”和“只舞不说不唱”的“芭蕾(ballet)”之大成,是最具综合性的。

  欣赏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不能只是在“”,更是要“”的。进入剧院或戏园子,去欣赏一出精彩的京戏,却能只用一个动词,“听”。去“听戏”。

  中国京剧,讲究的是“四功”“五法”。“四功”中的“”和“”自然是要“听”的,“”和“”,不用眼睛肯定是欣赏不了的。而“五法”的“”“”“”“”“”,哪一样是你能光靠一个“”就能欣赏了的?显然,京剧的初级爱好者,肯定是不会只“听”不“看”的,就像外国人来看京剧,能给他看的,多是武戏,如《三岔口》之类。他们只能先看看,看看“热闹”。

  “听戏”,是有了对京剧较高欣赏水准的人才能享受到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像十多年前,常有人批评我用万元的镜头拍出来的照片,背景是模糊的一样,一般人无法欣赏“背景虚化”的效果,初入门的京剧欣赏者也是没有“听戏”的能力,无法享受“听戏”的感觉的。

  听戏,是在“听门道”,是在以往欣赏经验的基础上,对眼前正在进行中的舞台表演实现一种“二度创作”。只有看得舒服了,顺畅了,他才会产生一种将一切与视觉欣赏相关的内容“虚化”掉“屏弊”掉的冲动,才会自然而然地“视为止”,只让耳朵去享受,同时,却又在自己的脑海的屏幕中,按照自己对戏的理解,按照他“听”到的戏,去再现舞台上的做与打,再现角儿的手、眼、身、法、步,演绎一出只属于这欣赏者好戏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听戏”的人,就会有一千出自具个性特色的舞台表演的视觉形象。

  听戏,真正的听戏,是只能存在于演出的现场,也就是只会出现在剧院或戏园子里的。听戏的人,不是没有用眼睛去关注着舞台,不是简单地不看,而只是在虚化。听戏的人是位出色的电视导演,随时在切换着音与像的呈现,控制着多媒体与单媒体的转换。离开了现场,哪怕是借助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技术,让你“在现场”了,也是不会有真正的“听戏”的。“音配像”也好,“像音像”也罢,这些年央视的钜献,让更多的戏迷们有了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名家大师杰作的机会。暑假以来,我曾欣赏了《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望江亭》等多出好戏,看戏的时候,是不会像在现场一样叫一声好,喝个彩的,自然也进不了“听戏”的境界。那些音像设备中出来的,只能说是在听收音机、听音响,不能称之为“听戏”的。

  “厨子的汤,戏子的腔”,是很能告诉人们“听戏”听的是什么的。汤好,有味;腔好,也是有味。腔,是韵味,是意味。这既是喜爱戏曲的人孜孜以求的境界,却又是不去欣赏戏曲的讨厌看戏的原因。鲁迅先生就曾在《社戏》中讨厌过“腔”。如果说,唱的时候,能有琴师的协助,念白的时候,充其量只有武场也就是锣鼓家伙的点缀,腔,是裸的,就是演员功力的体现。这才有了“千斤念白四两唱”一说。当然,“腔”,又是相当空灵的一个概念,与中国的许多概念一样,是可意会,难言传的,比如“气”、“风骨”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