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镇的记忆碎片51:常忆是射中

 品茗客人 2020-10-01


射中,母校

1974年秋至1976年夏,我在射阳中学读了两年高中。

与射小、实小,只是县城人的小学不同,射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县人的中学,是全县的学子向往的地方。

  射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几乎是每一个射阳的学生,都会将上射中读书作为自己的梦想。能进入射中,对于儿时的我,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一次踏进射中的校园,是六年级,也就是我们初一那一年的春天。

  准确地说,是溜进去的。

  那天,我们几个同学在李百顺的率领下,骑着两三辆自行车——那个时候,能骑到自行车,比今天开上汽车还要稀罕的——浩浩荡荡地向射中进发了。李同学的父亲在南街上一家车行里工作,百顺同学骑了一辆车,我坐在他的后面。感觉是骑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到了射中。在大门口,我们是一头冲进到校园的。

  偏远幽静,是我对这座校园的第一印象。那里,是小镇的最东边了,那河边的路,碎石子铺的路,过了射中大门,就结束了。校园门那个小店的东边,就是泥土的路,是乡下了。

  那天,是假期。校园里没人。我们就围着校园转了一圈。

  有大操场,有双杠。我们几个人在双杠那里玩了好一会儿。

  校园,比我们射小大多了;树,比我们射小多得多,还大得多。

  与射小一样,射中的校园也是没有围墙的,环绕着校园四周的河,将学校与旁边的农村隔了开来。

  射小的校园是长而窄的,射中的校园则宽了许多。

  工农兵推荐我上射中  这是我们进入射中之后写的第一篇作文的题目

  那时候,早已取消了考试入学。射中也似乎有好多年不正常地接收学生了。我们的邻居中,唐三哥就是在合德中学读高中的,王国富他们高我一届的则是分配在北边的“民中”读高中的。而我们1974年的射小初中毕业生,则很幸运地大多被分配在射中读高中。

  说是推荐上高中,还真不假。但也曾有过一个考试,面试,问的是极简单的问题。但重点是放在了“政治审查”上,家庭的“政治历史”不合格的人,是进不了射中的。

  我们那一届,一共七个班。除了县城的学生之外,还有来自全县各公社的初中毕业生。

  我们是三班。

  那时的射中  那时候的射中,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革命委员会”,校长,叫“革委会主任”,当年的射中革委会主任是骆兆生,还有几个副主任

  革委会的下面,有政工组——类似于现在的“政教处”或者“学生处”吧,教革组——也就是现在的教务处吧,比射小更正式的,就是有一个总务,不像射小,就只有一位叫“掌国林”的会计负责收学费。此外,还有共青团的机构,当时是叫“团总支”的,后来也升级为“团委”了。

  此外,当年的射中有一个特别的机构,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工宣队”。他们来自哪个工厂,不太清楚。工宣队长姓王,一个很有点儿官样子的中年人,开到会,肯定是要坐在台上,在骆主任旁边的,不怎么多说话,烟抽得多。另外还有几位工宣队的师傅。我最熟悉的是曹师傅了。因为负责我们射中宣传队,也是中年,但很朴实。若干年后,工宣队撤消了,曹师傅也退休了,就在射中的门房看门。

  学生的组织也是特别的。全体学生都叫“红卫兵”,类似于现在的校学生会组织,叫“红卫兵团”,有一位团长,几位副团长。我的同班同学顾明春就曾担任射中的红卫兵团副团长的。一个年级是一个红卫兵营,班级是红卫兵连。班长,叫连长,小组长则叫班长。

  但实际上,除了学校的正规活动的时候,称团长、营长、连长。平时,在班级里,大家还是习惯称班长、副班长和小组长的。

  当年的校园  当年的射中,只有一个大门。1975年的春天,我曾在大门口拍过一张照片。

  书包里不是书,而是从家中带来的三四斤米。排练节目,需要我们集中食宿,各人自带米来蒸饭吃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果你问我当年的射中校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树和池塘

  校园里至少有三四处池塘,池塘的四周是大柳树。柳树下面,还有水泥的凳子。

  当年的射中校园里没有一座楼房,办公室、教室,全是平房,好些的教室,门前会有走廊。我们在高一年级的教室前面没有池塘,再前面一排的门前有一个与教室几乎同样长度的池塘,当年,能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自行车就放在那个池塘的边上。

  校园里还有不少的农田。大操场旁边就长了不少的油菜。我们班主任沈老师家旁边也有学校的农田。校园东边前排教室门前还曾长过萝卜,那些萝卜,曾吸引过不少同学去偷嘴。城里的同学不懂识别萝卜的大小,专挑萝卜缨子大的拔,常常引得来自农村的同学的哄笑。

  夏秋,还长有许多的冬瓜。秋冬的学校食堂里,堆放着许多的冬瓜。

  最难受的上午第四节课  当年的班级里有一半左右的住校生,还有一些中午在学校代伙的“半膳生”。

  到了上午第四节的时候,食堂的师傅会将将个大汤桶和一个装有学生蒸饭盒的木头框子抬到教室门口来。这对我们中午还要步行四五里路赶回家去吃饭的人来说,实在是折磨。虽说,当年的那些饭菜肯定不及今天的可口,但在“一节课还能过,二节课肚子饿,三节课裤带子紧几‘摸’(回的意思),四节课饿死一大半”中学生,正在长身体的小年青来说,那是大刺激。

  那个时候,中午放学的铃声一响,我们会立即冲出教室,逃离那饭菜的香味。

相关文章

  

  小镇的记忆碎片45:上学记

  小镇的记忆碎片47:母校是射小

  小镇的记忆碎片49:母校是射小续

  小镇的记忆碎片50:母校是射小(3)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