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皮肤病验方·湿疹·赵纯修经验方

 369蓝田书院 2020-10-01
方药:金银花、白鲜皮、薏苡仁各21g,连翘、黄芩、丹皮、紫草、浮萍各15g,栀子9g,生地30g,赤芍18g,甘草6g
主治:风热蕴结型湿疹
赵教授在临床治疗湿疹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热利湿祛风贯穿始终。
赵教授认为从湿疹病因病机分析,虽然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但均有风、温、热的病理变化。
如急性湿疹发病初期,多为风湿热蕴结肌肤,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演变,会出现因湿因热致瘀或热灼津伤等变化。而湿具有粘滞难去、易与热结的特性,所以此阶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湿热征象。
应用清热利湿祛风之法,宜首先根据皮损辨证,分清风、湿、热孰轻孰重,然后灵活运用。
如皮损红肿灼热盛痒热象明显者.治宜清热为主,以解毒祛风透邪,使热从卫气分而解,并佐以利湿祛风,使湿去热清;
若皮损红肿、渗出、糜烂表现为湿热俱盛者,宜清热利湿、清热燥湿、清热化湿,使湿热分消。
急性湿疹后期或慢性湿疹,虽以滋阴化瘀祛风为主,也应适当配以清热化湿之剂,以清解残余温热。
2、疏通气机以助清利湿热。
湿易阻气,气能化湿,气机流畅则湿易化、热易清。
赵师认为,湿热既可因六淫而起,又可因脏腑失调而生。如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湿气则外溢;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温热则蕴生;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司,亦使湿热丛生,均可导致湿疹类皮肤病。治疗中应结合脏腑功能,适当采取开上、畅中、导下之法。
开上即宣降肺气。助一身气机运行,畅水之上源。常用药物有杏仁、藿香、桔梗、浮萍等;
畅中主要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化滞调中,以助气机升降,故用健脾化温、芳香走窜行气类药物如半夏、厚朴、焦楂、陈皮、蔻仁等;
导下主要在于淡渗利湿,助膀胱气化,使温热从小便而解,多用茯苓、滑石、通草、薏苡仁、茵陈等。
若湿热阻滞肠腑者,又可适当加用大黄等通腑泻热之品。
3、养阴以助活血润燥。
风湿热蕴阻日久,必然灼伤津液。“阴虚则无气”,气虚则无力行血,不仅可致气滞,而且会进一步加重血瘀,从而影响气血津液对皮肤的正常濡养作用,使皮肤出现干燥、皲裂、肥厚、皮屑等病变。
赵教授认为,养阴之法适于治疗急性湿疹后期或慢性湿疹。不仅可濡养脉道,有利于血行瘀化,同时还能滋补阴液、润肤化燥、祛邪扶正。
养阴滋阴宜选养而不腻、滋而能通的药物.如百合、天花粉、黄精、山药、石斛、沙参、麦冬、生熟地、女贞子等。赵师强调,重视滋阴以活血润燥,并非提倡单用此法,还结合凉血、活血等法,灵活变通。
4、坚守人体正气这一根本。
湿疹主要由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
禀赋为胎元之本,实指人体正气,禀受于先天,为后天之精所化生。在治疗中十分注重保护机体正气,始终坚持补后天以养先天、标本兼治的原则。并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补益调理脾肾为维护人体正气的重要环节。选药时做到有的放矢。
赵教授常用黄芪、党参、女贞子、沙参、陈皮、白术、茯苓等,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补脾益肾作用,而且对调节机体免疫,提高抗过敏能力也有肯定疗效。有些祛邪类药物,如金银花、黄芩、生石膏、龙胆草等,则泻中寓补,同样具有较强的抗过敏能力。
赵师反对一味大剂量使用峻猛苦寒之药,以免戕伤正气。对湿疹邪盛阶段的患儿,赵教授主张采用甘温清热、淡渗利湿之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文献出处】耿立东.赵纯修辨治湿疹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