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人,都在拼命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回归9480 2020-10-01

话说众生万象,拆解人性薄凉。

一个人在路边走着“六亲不认”的步伐,给人一种疯疯癫癫的状态,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有他自己独特的气场,不归属于任何氛围。

人们在他身边走过,跟旁边的人说了一声:“你看这个人好像精神病”。

在大众眼里,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有些许夸张和违背常理,就经常被人冠以“不正常”的称呼。

我曾看过一本书《疯子在左,天才在右》讲述的就是跟精神病患者交流,发现了他们“不正常”的状态下的正常。

01:“你是正常人吗?”

你是正常人吗?”

这句话我相信问到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啊。”

或许还会给你一个白眼,说一句“你有病吧”之后嫌弃的走掉。

这个问题之所以会遭到人们的嫌弃和厌恶,那是因为没有人会想自己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变得“不正常”。

那么“正常人”应该如何定义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周围的人都在追同一部剧,水深火热的讨论剧情和人物形象,而你并没有看这部剧,那你就被划为了“不正常”。

你便开始努力的补剧,让自己变成一个“正常人”。

周围的人都在说某某人的不好,说某某人做事行为有多么多么的令人讨厌,而你并不觉得某某人的行为有多不好。

那你就被划为了“不正常”,你便开始说某某人的不好,赞同他们的想法和对某某人的评价,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这么说来,“正常人”就是与大家任何一个方面都一致,有一点跟大家不同:“不正常”。

02:性格正常化

我们从小就被社交的无奈感包围:我们需要学习知识,需要提升自己的才能,很小就被送进了学校,跟一大堆的小朋友们一起学习这个圈子就在无形中产生了。

一个班集体,同学之间都是优缺点互补的,有内向的学生也有外向的学生。

如果把圈子缩小,内向的学生圈里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圈子,外向的学生圈子都是一个大圈子。

而在这个大集体里,内向的学生不得不去做出改变,让自己变得“假外向”,变得“正常”,尝试着去融入那个大圈子。

难道内向就是不正常吗,外向就是正常人吗?

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明明自己的内向是让自己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可是为了成为别人眼里的“正常人”,内向努力变得外向。

努力和大家融入集体,努力去做自己并不擅长、内心深处是不喜欢的社交,努力成为“正常人”。

03:工作正常化

你正常的走过了你的学习生活,来到了社会上。

你需要赚钱,你需要工作,你来到了一家公司,碰见了你可能会一起共事好几年的同事们。这个圈子又一次在无形中产生了,这个圈子要比学习阶段的圈子复杂很多。

职场上的形形色色我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在公司里的闲聊时间、下午茶时间,都是八卦聚集场地。

大家总会在休闲时间与大家吐槽公司里的一些人和事,对于今天的工作、今天的老板、今天的八卦,大家总能谈的不亦乐乎。

而你作为初来乍到的小白,却为了融入到同事之间,成为“正常人”,刚开始是听着他们的谈话,后来你开始去努力吐槽公司里的人和事。

这种吐槽的情绪因为想要融入而在你的心里迟迟不散,你的努力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了习惯,习惯性吐槽,习惯性沉闷。

你本来的好业绩,最开始的好好赚钱,都被“正常人”打乱了。

04:生活正常化

生活圈子是最基础的圈子了,除去工作之余,我们都在居住地的附近活动,与邻居、小区热情人士、卖东西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进行着基本的社交活动。

本来就很喜欢一个人的你,因为这些种种的原因,不得不去开口说话,礼貌致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去试着打开自己,不去试着热情一点,让人看着好接近一点,那一定是没礼貌的,是“不正常”的。

有个什么同学聚会叫你去参加,或者什么宴会需要你的出席,你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虽然可能在座的都是认识的,但是交情不深,只是泛泛之交。

但是当你看到大家见面就跟很熟一样的时候,你也不会一个人坐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站起身来凑到一起去跟他们进行礼貌性的交谈,这种场合就是要让自己不得已去交流客套,变得“正常”。

回到家里,门关上的那一刻,那个声音给了你如释重负的感觉。

“还是一个人在家里最舒服。”

05:人间便利店

我们正处在“正常人”的ing阶段,每天面临的都是努力让自己在别人面前看似一个大家都认为的“正常人的”标准去生活、去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正常人”的日子。

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小心翼翼的发言,小心翼翼的做事,生怕和别人起了不一样的冲突,心声不安。

其实,我们不是怕不正常,我们是怕在别人眼里不正常罢了。

实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是不我们不能所掌控的,我们所掌控的都是去让自己适应这种身不由己,然后慢慢变得习惯,最终无感。

我们努力和别人交流,我们努力和环境相配,我们努力……

一切都是我们努力“正常人”的结果。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村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这部作品曾经引起过日本社会上的深思。在便利店里,每个人都是向着所谓的“大众视角”而靠近:

看到一只小鸟已经没了温度,想到的是吃掉这只鸟,如何烹饪,如何加工变成一道美味佳肴,而不是同情这只鸟,选择把鸟的尸体埋葬。

而那个选择把小鸟埋葬的同学被视为“不正常”。

在应该结婚生子的年纪,选择了视工作为生活之重的人,被成为人们茶凉饭后的谈资,不是什么好话,而是说的这类人的“不正常”。

06:刻板正常化

这个社会就是充满着这样的“普世价值观”,我们都被所谓的“既定观念”灌输了大脑。

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你应该这样做才正常嘛”。

这就是大众的刻板标准,除此之外都是“不正常”的人。

我的观点你会承认的:其实在我们的大脑中很早就已经像小树苗一样扎下了一份类似规范手册一样的根,我们之间的所有人都在有模有样的扮演着心目当中的那个最普通的“正常人”。

我们就是用这样的虚构的生物体,去迎合、去主动成为这个世界上的所谓的“正确”。

那些敢于用正面对世界挑战,为了撕掉自己的“不正常”的标签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别人的人,虽然只是痛苦的选择,但我觉得他们至少对这份痛苦的选择是诚实的。

这种人不甘于“不正常”,不甘于那么所谓的“正常”度过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